首页 > 中医书籍 >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第四节 郎格罕细胞

第四节 郎格罕细胞

郎格罕细胞(Langerhans cell, LC)是起源于骨髓和脾脏的一种树枝状细胞。LC主要存在于表皮和毛囊上皮内,通常位于表皮基底层上方。但真皮内,口腔、扁桃体、咽部、食管和阴道的粘膜中以及淋巴结、脾脏和胸腺等部位也可见LC。表皮内LC可以游走、穿越其基底膜。皮肤移植时,移植物中大部分原有的LC可迅速被宿主LC所替换,只有一小部分LC能存在很久。

LC在超威结构上的特征性表现为Birbeck颗粒,亦称郎格罕颗粒。其断面呈网球拍状。LC内无张力细丝及黑色素小体。LC也无桥粒,其树枝状突起与黑素细胞、神经及其它LC也未见直接的联接。

LC在体表的分布密度因部位、性别与年龄而有一定差异。正常成人中,面颈最多,躯干、四肢及头顶为次,骶尾及掌跖较少。口腔粘膜的LC也较少。

根据LC的表面标记可识别LC,并进一步研究其功能特性。人LC的主要表面标记有FC-IgG受体、LKT[XB]6[/XB](Leu[XB]6[/XB],DAKo -6)抗原,S-100蛋白、M241抗原、T200抗原、Hle-1抗原、ATP酶、Vimentin、非特异性酯酶、Leu[XB]3[/XB](OKT[XB]4[/XB])抗原(微弱)。上述许多表面标记除LC有外,还可见于其它一些组织和细胞中。但人LC是正常皮肤内唯一能与OKT[XB]6[/XB]结合的细胞,这为皮肤LC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标记。由上述表记可看出,LC的表面标记与巨噬细胞颇为相似。此外小鼠也是研究LC的一种常用实验动物,其LC的许多表面标记与人LC相似。

现今认为,皮肤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功能的器官,与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而LC有多种免疫功能。除上述与免疫相关的一些表面标记外,LC能摄取,提呈抗原,具有同种异基因刺激作用,还可分泌白介素1等细胞因子。LC在接触性变态反应和移植排斥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在与LC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一、研究LC自身的表面标记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进一步研究LC表面受体或表面分子,以加深对LC功能特性的认识。通过单克隆体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reverse transcriptase –ploymerase chain reaction ) 技术证实,新鲜分离的人LC能显示2种FcεRII:一种是膜相关型,可用单抗CD[XB]12[/XB]检出;另一种为可溶性分泌型,可用RT-PCR证实。近年还报告,在异位性皮炎皮损中LC能显示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

人LC还能表达β[XB]1[/XB]整合素(β[XB]1[/XB]integrin),后者能介导与板层素和纤维粘连蛋白的粘附。培养的LC还可表达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型(leukocyte functio –associated antigen –3 ,LFA-3)和细胞间粘连分子-1型(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而新鲜分离的LC则不能显示。

抗CD[XB]1[/XB]单抗(如OKT[XB]6[/XB]、Leu[XB]6[/XB])是显示LC最常用的。目前已知CD[XB]1[/XB]可分为CD[XB]1a[/XB]、CD[XB]1b[/XB]、CD[XB]1c[/XB]三种,正常表皮LC为CD[XB]1a[/XB](+)。在异性皮炎及蕈样肉芽肿的LC可异常显示CD[XB]1b[/XB]及CD[XB]3b[/XB]。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LC尚可同时显示CD[XB]11b[/XB]。

二、研究皮肤病中LC数量、密度及结构的改变

应用免疫酶和免疫电镜等技术检查LC数量、密度以及结构的变化,可探讨LC与皮肤病的关系以及外界因素对皮肤LC的影响。包括:

1.观察外界因素对LC的影响观察化学因素(如氮芥)、紫外线、X线及冷冻等因素对LC密度和结构的影响。

2.观察疾病情况下LC的数量和密度变化如蕈样肉芽肿、扁平苔藓、玫瑰糠疹、硬化萎缩性苔藓、疣状皮结核、白癜风和斑秃等皮肤病中LC增加。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中LC数量减少,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LC数量增加。皮损内LC减少的疾病有:麻风、红斑狼疮、结节 病、AIDS、移植物抗宿主病,皮肤癣菌病等。此外,银屑病皮损处,LC分布不均,甚至聚集成群,治愈后可恢复有规则的分布。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众多皮肤病中LC数量或密度的改变,同时也将加深对LC本身表面标记的全面认识,从而有助于全面认识LC的功能特点以及与淋巴细胞、角朊细胞及肥大细胞等细胞成分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