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枇杷叶

枇杷叶

《中国药典》枇杷叶

拼音 Pí Pá Yè
英文名 FOLIUM ERIOBOTRYAE
别名 卢橘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的干燥。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着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
鉴别 本品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常弯曲,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气孔可见。栅栏组织为 3~4 列细胞,海绵组织疏松,均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其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黏液细胞,并有草酸钙方晶。
炮制 枇杷叶: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
蜜批把叶:取枇把叶丝,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用法用量 6~9g。
贮藏 置干燥处。
备注 (1)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两。
(2)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气。主治疝痛,淋巴结结核,咳嗽。用量1.5~3钱。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枇杷叶

拼音 Pí Pá Yè
别名 巴叶(《中药材手册》)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叶片,全年皆可采收,采摘后,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生境分部 主产广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 干燥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4~9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部锯齿缘,基部全缘。羽状网脉,中脉下面隆起。叶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上面有光泽;下面茸毛棕色。叶柄短。叶革质而脆。气无,味微苦。以叶大、色灰绿、不破碎者为佳。
化学成分 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橙花叔醇和金合欢醇,还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α-衣兰烯、α和β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牻牛儿醇、α-毕澄茄醇、榄香醇、顺-β,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还含苦杏仁甙、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
药理作用 叶提取物无抗菌作用,还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之生长。
炮制 枇杷叶:刷去绒毛,用水洗净,稍润,切丝,晒干。蜜炙枇杷叶:取枇杷叶丝,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枇杷叶丝lOO斤,用炼熟蜂蜜26斤)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枇杷叶后,粗布拭上毛令净,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
②《纲目》:"治胃病以姜汁涂炙,治肺病以蜜水涂炙良。"
性味 苦,凉。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药性论》:"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 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
①《别录》:"主卒啘不止,下气。"
②《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④《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⑤《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⑥《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鲜者0.5~1两);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复方 ①治咳嗽,喉中有痰声:枇杷叶五钱,川贝母一钱五分,叭旦杏仁二钱,广陈皮二钱。共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②治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义》)
③治声音嘶哑:鲜枇杷叶一两,淡竹叶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啘:枇杷叶(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饮之,啘止则停。(《古今录验方》枇杷叶饮子)
⑤治哕逆不止,饮食不入:枇杷叶(拭去毛,炙)四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五两,甘草三两(炙,锉)。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同煎至七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枇杷叶汤)
⑥治小儿吐乳不定: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炙黄),母丁香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如吐者,乳头上涂一字,令儿咂便止。(《圣惠方》枇杷叶散)
⑦治衄血不止:枇杷叶,去毛,焙,研末,茶服一、二钱,日二。(《圣惠方》)
⑧治肺风鼻赤酒齄: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本事方》)
⑨治痘疮溃烂:枇杷叶煎汤洗之。(《摘元方》)
各家论述 ①《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②《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啘不止。啘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啘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③《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灼而舌干口燥,养肾气也;或瘟疫暑喝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④《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啘,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枇杷叶3两、茄梗5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单糖浆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为一疗程。治疗167例,结果近期控制42例(25%),显效60例(36%),好转35例(20%),无效30例(18%)。据观察,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差;对单纯型气管炎较好,对哮喘则无效。治程中无毒性反应。另有用野批杷叶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侧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治疗59例,显效14例,好转35例,无效10例。对喘息型患者有较好疗效。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枇杷叶

拼音 Pí Pá Yè
英文名 Loquat Leaf
别名 巴叶、枇杷、蜜枇杷叶、炙枇杷叶、芦桔叶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雷公炮炙论》:凡使(枇杷叶),采得后,称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是气足,堪用。
2.陶弘景:枇杷叶不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乃小冷。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Mespilu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皆可采收,
原形态 枇杷 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mm,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cm;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mm,宽4-6mm,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cm,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cm,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年均温度12-15℃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地区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为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嫁接繁殖。种子繁殖:5-6月份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条播或点播。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持湿润,1个月后发芽。培育1年后,于第2年春季移栽。嫁接繁殖:用台湾枇杷、石楠苗等作砧木。多采用枝接,小砧木一般用切接或腹接,大砧木采用劈接或皮接,于3-6月嫁接。培育1-2年即可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 每年施肥4次,第1次在2-3月份春梢抽生前;第2次在3月底至4月上旬果实膨大期;第3次在6月份采果后至夏梢抽生前;第4次在10月份开花前施用。肥料氮、磷、钾比例是4:2.5:3。春、夏季还须注意修剪。
病虫害防治 灰斑病,为害叶和果实,要及时清除被害叶及果实并烧毁,注意通风透光。枇杷黄毛虫幼虫为害枝梢嫩叶,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着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茸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
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近主脉处多弯曲,有的折合成人字形;气孔不定式。栅栏组织3-4列细胞。海绵组织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主脉及叶肉中均散有粘液细胞,并含草酸钙方晶及族晶。
化学成分 新鲜叶含挥发油0.045%-0.108%,其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欢醇(farnesol)。叶中含苦杏仁甙(amygdalin),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2a-羟基熊果酸(2a-hydroxyursolic acid),6a,19a-二羟基熊果酸(6a,19a-dihydroxyursolic acid),马斯里酸(maslinic acid),枇杷呋喃(eriobofuran),枇杷佛林(loguatifolin)A,金丝桃甙(hyperoside)以及4个倍半萜甙: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1-4)-a-L-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1→4)-a-L-rhamnopyranosyl-(l→6)-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所含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微生物酶分解出微量氢氰酸,后者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故有平喘镇咳作用。
枇杷叶的乙醚冷浸提取物局部应用对角叉菜胶性浮肿有强大抑制作用,抑制率达52%(角叉菜胶注射后2h),其活性成分经分离已证明为熊果酸和2a-羟基-亚油酸甲酯,后者与马斯里酸的甲酯化物相当。此外,枇杷叶的甲醇提取物中的倍半萜葡萄糖甙和多羟基三萜烯甙可显着降低遗传性糖尿病小鼠的尿糖,并且后者还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
炮制 1.枇杷叶:刷去绒毛,用水洗净,稍润,切丝,晒干。
2.蜜炙枇杷叶:取枇杷叶丝,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开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枇杷叶丝100斤,用炼熟蜂蜜25斤)。
性味 苦、辛;寒;无毒
归经 肺;心;胃经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注意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宛不止。宛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3.《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的而舌干口澡,养肾气也;或瘟疫暑?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4.《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宛,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5.《名医别录》:主卒宛不止,下气。
6.《食疗本草》:煮汁饮之,止渴,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8.《本草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9.《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10.《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学》第十二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 枇杷叶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息等症。
枇杷叶能清泄肺热而化痰下气,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息等症,可与桑白皮、杏仁、马兜铃等同用。
2.用于呕吐呃逆,口渴等症。
本品有清泄苦降之功,故可和胃降逆而止呕呃,常与半夏、茅根、竹茹等配伍;至于用治口渴,亦取它清泄胃热之功,可与鲜芦根、麦冬、天花粉等品同用。
【处方用名】枇杷叶(洗净,晒干,切碎用)、蜜炙枇杷叶、炙枇杷叶(蜜炙,有润肺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按语】1.枇杷叶泄热苦降,既能清肺气而止咳,又可降胃逆而止呕。凡风热燥火所引起的咳嗽、呕呃,都可应用。因此,它是一味止咳止呕的常用药物。枇杷叶背面绒毛甚多,入汤不易澄清,可能刺喉作痒,故在使用前须拭去绒毛,并宜布包入煎。如确已将绒毛拭净,就不一定用布包煎。用于止咳化痰可炙用,和胃止呕宜生用。
2.本品配以鱼腥草、蒲公英、金银花、前胡,可用治痰热郁肺、喉痒咳嗽;配以炙紫菀、款冬花,可用于久咳痰喘;配以鲜芦根、淡竹茹,可用于胃热呕呃。
【方剂举例】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枇杷叶、黄连、黄柏、山栀、桑皮、沙参、甘草。治肺热喘咳。


《雷公炮炙论》枇杷叶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
夫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
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


《雷公炮制药性解》果部 >> 枇杷叶

味苦,性平无毒,入肺经,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刷去黄毛,蜜炙用。枇杷,主润五脏,止吐解渴。
按∶枇杷叶入肺,苦能泄气故也,不去黄毛,射入肺中,发咳不已,枇杷多食,亦能发热生痰。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以酥尽为度。


《千金翼方》果部 >>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卒 不止,下气。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叶类 >> 枇杷叶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叶的干燥叶。
『常用名』杷叶。
『产地』南方各地。
『采收季节』夏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先用板刷,刷去叶上绒毛,放入盆内,用清水洗净毛灰,取出滤干水分去柄,切成2分宽丝状晒干。若取其润肺和胃,则用蜜炙,每斤药片用蜜4两加开水3两溶化,待锅烧热,将蜜水倒入锅内炼开,投入药片拌炒,至金黄色,取出摊冷,以疏散不粘手为佳。
『用量』9克。
『贮存』装箱内盖好,炙品用磁罐装,防潮。


《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 >>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治猝噎不止,下气。
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乃小冷。(《新修》二五一页,《大观》卷二十三,《政和》四六九页)


《新修本草》果中 >>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猝 不止,下气。
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则小冷。
〔谨案〕用枇杷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主呕逆,不下食。


《本草衍义》卷十八 >> 枇杷叶

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琵琶,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


《本草备要》果部 >> 枇杷叶

泻肺降火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顺,则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叶湿重一两,干重三钱为气足,拭净毛(毛射肺,令人咳)。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本草蒙筌》果部 >> 枇杷叶

味苦,气平。地毒。襄汉闽广皆有,近道各处亦生。木高丈余,四时不瘁。叶如驴耳,背有黄毛。凡入剂中,惟采叶用。以粗布拭去毛净,捣姜汁浸炙微黄。锉碎煎汤,偏理肺脏。下气除呕哕不己,解渴治热嗽无休。味甘酸,滋润五脏。少食止吐止渴,多食发热发痰。木白皮亦入医方,主吐逆不能下食。


《冯氏锦囊秘录》果部 >> 枇杷叶

禀天地清寒之气,四时不凋,味苦,气平,平即凉也,无毒。入足太阴、足阳明经。以性凉而善下气,故降火而清肺胃,以治呕哕消渴,肺热喘咳,香港脚上冲,及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总性凉清润下气之功也,宜刷去背上毛。治胃病,姜汁涂炙。治肺病,蜜水涂炙。去毛不净,射入肺中,作咳难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下气,除呕逆不己,解咳治热嗽无休。实,味甘酸滋润五脏,少食止吐止渴、多食生热生痰。木白皮亦入医方,主吐逆不能下食。


《医学入门》治燥门 >> 枇杷叶

枇杷叶苦平无毒,清肺止渴止咳促,扫肺风生胸面疮,卒呕下气效尤速。
叶如枇杷,故名。治肺热咳嗽气逆,消渴及久嗽身热肌瘦将成痨者。又治肺风疮,胸面上疮及卒呕哕不止,下气。四月采,每叶重一两者,以粗布拭去毛净,甘草汤洗一遍拭干,酥炙。其毛射人肺,令咳不可疗。实,甘寒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多食动痰热,和炙肉、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


《证类本草》枇杷叶

(枇杷叶_图缺)
味苦,平,无毒。主卒 不止,下气。
陶隐居云∶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瘥。人以作饮,则小冷。唐本注云∶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又主咳逆,不下食。今注实,味甘,寒,无毒。多食发痰热。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余,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 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凋。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孟诜云∶枇杷,温。利五脏,久食亦发热黄。子,食之润肺,热上焦。若和热炙肉及热面食之,令人患热毒黄病。药性论云∶枇杷叶,使,味甘。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日华子云∶枇杷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吐逆并渴疾。又云∶叶疗妇人产后口干。
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襄、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其木阴密婆娑可爱,四时不凋。盛冬开白花,至三、四月而成实。故谢瞻《枇杷赋》云∶禀金秋之青条,抱东阳之和气,肇寒葩之结霜,成炎果乎纤露,是也。其实作 如黄梅,皮肉甚薄,味甘,中核如小栗。四月采叶曝干,治肺气,主渴疾。用时须火炙,布拭去上黄毛。去之难尽,当用粟杆作刷刷之乃尽。人以作饮,则小冷。其木白皮,止吐逆,不下食。
雷公云∶凡使,采得后秤,湿者一叶重一两,干者三叶重一两者是,气足堪用。使粗布拭上毛令尽,用甘草汤洗一遍,却用绵再拭,令干。每一两以酥一分炙之,酥尽为度。食疗卒呕不止,不欲食。又,煮汁饮之,止渴。偏理肺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孙真人咳嗽,以叶去毛煎汤服之。
衍义曰∶枇杷叶,江东、西,湖南、北,二川皆有之。以其形如枇杷,故名之。治肺热嗽有功。花白,最先春也。子大如弹丸,四、五月熟,色若黄杏,微有毛,肉薄,性亦平,与叶不同。有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以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一剂而愈。


《顾松园医镜》果部 >> 枇杷叶

〔苦平,入肺、胃二经。治肺病蜜水炙,治胃病姜汁炙。湿叶重一两者,气足堪用。粗布拭去毛,不净射肺,作咳难疗。〕走阳明则止呕治呃,入太阳则定咳消痰。〔长于降气,气降则火清痰顺,而呕呃咳喘诸症自宁〕。
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喘者勿服。。


《本草求真》泻火 >> 枇杷叶

(山果)泻肺降气
枇杷叶(专入肺)。味苦气平。诸书皆言泻肺治嗽。缘嗽多由胃气不和。肺气不顺。以致火气痰塞。因而咳嗽不已。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火起则痰生。服此味苦而平。则肺金清肃。而气不得上逆而顺矣!气顺则痰与火皆顺。(痰气火同为一类。)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咳者不咳。渴者不渴。是以昔人用此。合以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以治肺热火嗽。身如火炎。令其食后夜卧含化一丸。剂未终而病即愈。则知此为清肺治火止嗽之要剂也。取叶干重三钱者为气足。拭净毛。以免射肺作咳。盐或姜炙。或蜜炙。各依方用。


《本草新编》枇杷叶

枇杷叶,味苦,气平,无毒。入肺经,止咳嗽,下气,除呕哕不已,亦解口渴。用时去毛,但只用之以止阴虚之咳嗽,他嗽不可用也。
枇杷叶凌冬不凋,自是益阴妙药,但制之不得法,反动其嗽。盖叶上尤毛多,必须以水洗去,不可少带一毫始妙。否则,毛入喉中,无益转有害矣。


《本经逢原》果部 >> 枇杷叶

辛苦平无毒,刷去毛,蜜炙用。
发明 枇杷味甘色黄,为脾家果。然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其叶气味俱薄,故入肺胃二经,治夏月伤暑气逆最良。
近世治劳嗽无不用之,盖取其和胃下气,气下则火降痰消,胃和则呕定哕止。然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忌之。其核大寒而伐肝脾,以之同落苏入麸酱,则色青翠。同蟹入锅煮则至熟不赤,性寒走肝可知。


《本草从新》五果 山果 夷果 味类 类 水果 >> 枇杷叶

泻肺下气.
苦平.清肺和胃而降气.气下则火降痰消.(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治热咳呕逆口渴.(时珍曰∶火降痰消、则呕者不呕、逆者不逆、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一妇肺热久嗽、身如火燎、肌瘦、将成劳、以枇杷叶款冬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黄减半、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终剂而愈.)虚寒呕吐.风寒咳嗽忌之.叶湿重一两.干重三钱为气足.拭净毛.(毛射肺、令人咳.)治胃病.姜汁涂、炙黄.治肺病.蜜水涂.炙黄.枇杷甘酸平.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除上焦热.润五脏.多食发痰热伤脾.同炙肉及热面食.令人患热黄疾.


《本草思辨录》枇杷叶

枇杷叶背有黄毛,黄入胃而毛属肺。其味苦平,故能和肺胃而降气。别录主卒 不止。
邹氏不言 为何病,而但以阴和阳,阳入阴释之,似精而实泛矣。夫卒 者呃逆之谓,不止者连续之谓,呃逆多卒发而连续。其所以主之者何故?盖胃为肝干则逆,胃逆而肺欲降则呃。
枇杷叶青翠不雕,煮汁则冷,有抑肝阳之能,且使肺胃咸循其降纳之职。陶隐居云∶若不暇煮,但嚼汁咽亦瘥。其效之速如是。然则柿蒂所以治冷呃,枇杷叶所以治热呃。非天然对待之剂耶。
用枇杷叶者,于热嗽热呕多有之,热呃少见。但能认定枇杷叶为降气治热之物,则以之治嗽治呃,皆发无不中。


《本草便读》果类 >> 枇杷叶

枇杷叶(图缺)
苦降和阴.清肺消痰定喘嗽.甘平散逆.除烦下气退阳邪.(枇杷叶苦平入肺.其性善降.气降则痰下.痰下则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至于除烦润燥.以其有清肃下行之令.气降则火亦降耳.)


《本草经解》枇杷叶

气平.味苦.无毒.主卒 不止.下气.(火炙刷尽毛)
枇杷叶气平.禀天秋收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暴病属火.火炎上逆. 而不止. 者哕也.味苦清心火.所以主之.肺主气.气热则上逆.气平降肺气.所以下气也.
【制方】
枇杷叶同麦冬、五味、白芍、甘草.治卒 不止.同苏梗、前胡、丹皮、花粉、五味、木瓜.治气逆不下.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猝 不止,下气。《唐本》注∶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巳,又主咳逆不下食。《药性论》云∶使。能主胃气冷,呕哕不止。日华子云∶子∶平,无毒。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叶∶疗产后口干。


《名医别录》卷第三 >> 枇杷叶

味苦,平,无毒.主治卒 不止,下气.


《本草分经》手太阴肺 >> 枇杷叶

苦平,清肺和胃,下气而消痰降火,治肺蜜炙,治胃姜汁炙,刷去毛。蒸取汁名枇杷露,功用相同。


《本草择要纲目》枇杷叶

【气味】
苦平无毒.阳中阴也.(凡用采其叶之极大者、其气乃足、用粗布拭去毛、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干、以蜜涂炙过方用.)
【主治】
呕哕不止.妇人产后口干.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大都枇杷叶气薄味浓.专入肺胃二经.而治病者取其功能下气.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也.


《本草撮要》果部 >> 枇杷叶

味苦.入手太阴经.功专下气止呕.得茅根治瘟病发呕.得山栀治赤鼻面疮.得丁香人参治反胃呕哕.得款冬、紫菀、杏仁、桑皮、木通、少加大黄蜜丸.治肺热久嗽.身如火燎.肌瘦将成劳.去毛用.治胃病姜汁涂炙黄.治肺病蜜水炙黄.


《药性切用》果部(山果 夸果 味果 果 水果) >> 枇杷叶

性味苦辛,平肝清肺,降气化痰,为咳逆、吐逆、喘逆专药。刷净毛,毛射肺令人止咳定喘蜜水炙;止呕定吐姜汁炒。枇杷叶煎汁收膏,润燥止咳。枇杷叶蒸熟吊露,清邪。枇杷肉∶甘酸性平,润肺定咳,止渴除烦。


《本草乘雅半偈》枇杷叶

(别录上品)
【气味】甘苦平,无毒。
【主治】主卒 不止,下气,煮汁服。
【核】曰∶襄、汉、吴、蜀、闽、浙江右,南北皆产。木高丈许,四时不凋,肥枝长叶,阴密青整,叶底白毛如茸,盛冬作花白色,仲夏缀实如弹。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颇尽其状。修治,每叶湿时重一两者堪用,粗布拭去白毛,务令极净,否则射人肺,令人咳。以甘草汤洗一遍,用绵再拭。俟干,每一两,用酥二钱半,涂上炙过用。治胃以姜汁涂炙,治肺以蜜水涂炙亦良。
先人云∶枇杷核下地即生,亦易长,近十年开花结果。性喜高疏,最便山土,秋英冬花,春实夏熟,核多于肉,叶盛于枝,花繁成蓓。一丛约三五十枚,春半删除十之七,则果大肉肥。否则无肉且小矣。青时有毛而酸,发白转黄,甘滑可口,望夏布叶,末倍于本,虽并列园林,同登樽荐,而生荣成美,迥异时芳。处天地闭藏,独露英花,值万物蕃茂,阴森肥遁。世知叶充药物,未知核仁两瓣,即将成两叶,木之胞阆也。然核与叶较,尤多酝畜,枝茎皮肉,各有所施,统体专精,他果所不及也。
【 】曰∶收麦之器曰枇杷;仓 之官曰胃府。象其能入能出也。麦冬茂夏实,枇杷亦冬花夏果,与玑衡冬入夏出反,谓其能阖能辟也。故入胃府,主卒 呕哕不止。兼走肺,疗咳唾气窒者,此即 呕哕浊之饮,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嗔肺胀,上下合邪,相击成咳,而为唾为窒矣。固受盛属胃,其腐化敷布,必藉肺气之吸呼,互为关键终始故也。力主香港脚,即饮浊下流;疮疡,即饮浊外溢。种种因证,咸从胃生。至若肃肺金,滋肾水,益脾土,清心、镇肝,此即转出为入。解暑 ,消热烦,止消渴,除温、辟疫,此即转入为出。总不出者使之出,不入者使之入,不开阖者使之开阖,形气咸调之良品也。经云∶阴之五宫,生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然则枇杷不独入胃与肺,并入心肝脾肾五腑矣。以胃为五脏六腑经气之始,复为五脏六腑经气之终故尔。


《药笼小品》枇杷叶

清肺和胃,降气消痰,治热咳呕逆。
拭净毛,蜜炙,可入肺寒之剂;去粗蒸用,手揉软,可入肺热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