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堂
  • 中医书籍
  • 中药材
  • 中药方剂
  • 作者:张元素 朝代:金 年份:公元1127-1279年
  • 张序
  • 卷之上
    • 一、天地六位脏象图(图缺)
    • 二、手足阴阳
      • (一)手足三阴三阳
      • (二)手三阴三阳
      • (三)足三阴三阳
    •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 (一)肝之经,肝脉本部在于筋,足厥阴,风,乙木也。
      • (二)胆之经,足少阳,风,甲木。
      • (三)心之经,心脉本部在于血,手少阴君,丁火也。
      • (四)小肠经,手太阳,丙火。
      • (五)脾之经,脾脉本在肌肉,足太阴,湿,己土。
      • (六)胃之经,足阳明,湿,戊土。
      • (七)心包络,手厥阴,为母血。
      • (八)三焦,手少阳,为父气。
      • (九)肺之经,肺(之)脉本部在于皮毛,手太阴,燥,辛金。
      • (十)大肠经,手阳〔明〕,燥,庚金。
      • (十一)肾之经,命门,肾脉本部〔在〕足少阴,寒,癸水。
      •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 四、三才治法
    • 五、三感之病
    • 六、四因之病
    • 七、五郁之病
    • 八、六气主治要法
    • 九、主治心法
      • (一)随证治病用药
      • (二)用药凡例
      • (三)解利外感
      • (四)伤寒热食物
      • (五)目疾
      • (六)泻痢水泄
      • (七)中风
      • (八)破伤风
      • (九)破伤中风法
      • (十)疮疡
      • (十一)妇人
      • (十二)小儿
      • (十三)潮热
      • (十四)咳嗽
      • (十五)五脏补泻法
  • 卷之中
    • 十、《内经》主治备要
      • (一)五运主病
      • (二)六气为病
      • (三)五运病解
      • (四)六气病解
      • 风木厥阴,肝胆之气也。
      • 热者,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 湿者,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也。
      • 火者,少阳相火之热,乃心包络、三焦之气也。
      • 燥者,阳明燥金,乃肺与大肠之气也。
      • 寒者,太阳寒水,乃肾与膀胱之气也。
    • 十一、六气方治
      • (一)风
      • (二)暑热
      • (三)湿土
      • (四)火
      • (五)燥
      • (六)寒水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首页 > 中医书籍 > 《医学启源》 >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卷之下\十二、〔用药备旨〕

  • (一)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
  • (二)药性要旨
  • (三)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 (四)脏气法时补泻法
  • (五)治法纲要
  • (六)用药用方辨
  • (七)去〔脏腑〕之火
  • (八)各经引用
  • (九)五味所用
  • (十)用药各定分两
  • (十一)药性生熟〔用〕法
  • (十二)药用根梢法
  • (十三)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
  • (十四)七神
  • (十五)制方法
  • (十六)咀药味
  • (十七)药类法象
    • 味之薄者
    • 气之浓者
    • 气之平者
    • 气之薄者
    • 味之浓者
    • 〔续添〕
  • (十八)法象余品
  • (十九)五行制方生克法

Copyright © 2025 闽ICP备18014328号 保安堂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