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端录》卷七掺药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痘溃烂。 | 
| 用法用量 | 
掺之;或油调涂之。 | 
| 摘录 | 
《仁端录》卷七 |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掺药
| 制法 | 
上各为末,仍同研匀。 | 
| 功能主治 | 
气痔脱肛,良久乃收。 | 
| 用法用量 | 
先以温汤洗,略拭干,掺药少许。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掺药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左右搭肩。 | 
| 用法用量 | 
湿用干掺,干用清油调搽。 | 
|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掺药
| 功能主治 | 
阴蚀疮。时痛时痒,脓水涌流,阴汗臊臭。 | 
| 用法用量 | 
外掺患处。 | 
|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 | 
 
 
《得效》卷十九掺药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向火多,生火斑疮,有汁者。 | 
| 用法用量 | 
掺之即愈。 | 
| 摘录 | 
《得效》卷十九 | 
 
 
《瑞竹堂方》卷五掺药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诸疮口脓水不干。 | 
| 用法用量 | 
干贴疮。 | 
| 摘录 | 
《瑞竹堂方》卷五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掺药
| 制法 | 
上为极细末。 | 
| 功能主治 | 
冷漏。湿毒流注,足胫生疮,形如牛眼,四畔紫色黑色,常出臭血水。 | 
| 用法用量 | 
干掺。 | 
|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 |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掺药
| 制法 | 
上为极细末。 | 
| 功能主治 | 
下疳疮。 | 
| 用法用量 | 
每1两末,加冰片5分,五色粉霜3分,再研,盛瓷罐听用。 | 
|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 |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九掺药
| 制法 | 
上药研极细。 | 
| 功能主治 | 
生肌长肉。主 | 
| 用法用量 | 
先用浓茶或猪蹄汤洗净,以少许掺之。 | 
| 摘录 |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九 | 
 
 
《普济方》卷三二六掺药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妇人阴下脱者。 | 
| 用法用量 | 
先以淡竹根煎汤洗,再以末干掺。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二六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掺药
| 制法 | 
上为极细末。 | 
| 功能主治 | 
脱肛痔。 | 
| 用法用量 | 
洗药:用生铁五斤,水二斗,煎至五升,出铁洗之,日三次。明日再易新铁,如前洗之。 | 
| 注意 | 
须要避风。 | 
| 摘录 | 
《疮疡经验全书》卷七 | 
 
 
也是外用药。掺药一般是把少量药粉放在膏药药中心,贴在肿疡上;掺药也可以掺布于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于药线上,而插入疮口内。由于掺药处方不同,所以具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而平1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等不同作用(提脓去腐的升丹,即是掺药之一)。
 
方剂学名词。系散剂之一。即掺散用的外用药粉。一般用于掺放膏药中心或油膏中,贴在疮疡或穴位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或粘附于药线插入疮口内。由于掺药处方不同,临床作用也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