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粟米

粟米

《中药大辞典》粟米

拼音 Sù Mǐ
别名 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
原形态 粟(《尚书》)
一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秆直立,粗壮。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5~60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长,基部近圆形,下面较秃净,上面粗糙;叶鞘无毛,鞘口处有柔毛;叶舌长1.5~5毫米,具纤毛。顶生圆锥花序穗状,通常下垂,长约20~30厘米,径2~5厘米,穗轴密被细毛;小穗椭圆形,长约3毫米,基部有刚毛1~3条,刚毛通常褐色或浅紫色,稀有绿色,其长约小穗的2~3倍;第一卵形,长约为小穗的1/3,3脉;第二颖椭圆形,与不孕小花的外稃等长,5~7脉;不孕小花的外稃椭圆形,结实小花的外稃平凸状椭圆形,长2.5毫米,3脉,表面有皱纹,边缘内卷,包着内稃。谷粒与第一外稃等长,卵状或圆球状,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与其他小穗部分脱离。花期夏、秋季。
本植物发芽的颗果(粟芽)、种子的加工品(粟糖)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栽培植物中的粱,与粟为同种。李时珍谓:"粱即粟也,大而毛长者为梁,细而毛短者为粟。"参见"青粱米"、"黄檗米"、"白梁米"各条。
生境分部 我国北方广为栽培。
化学成分 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
此外,新鲜植物并含β-丙氨酸和γ-丁氨酸,少量β-胡萝卜素、叶黄素。茎含白瑞香甙类,有毒。
药理作用 白瑞香甙的作用参见"瑞香花"条。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1:2000抑制绿脓杆菌,但对枯草杆菌无效。
性味 甘咸,凉。陈粟米:苦,寒。
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陈粟米:味苦。"
②《本草衍义》:"陈粟米:性冷。"
③《纲目》:"咸淡。"
④《本草备要》:"甘咸,微寒。"
⑤《陆川本草》:"甘,平。"
归经 ①《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脾、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 和中,益肾,除热,解毒。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消渴,泄泻。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①《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②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③孟诜:"陈粟米:止痢。"
④《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⑤《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⑥《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⑦《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煮粥。外用:研末撒或熬汁涂。
注意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复方 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食医心镜》)
②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
③治孩子赤丹不止: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
④治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②《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愗《医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粟米

拼音 Sù Mǐ
英文名 Millet
别名 白粱粟、粢米、粟谷、小米、硬粟、籼粟、谷子、寒粟、黄粟、稞子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1. 陶弘景:粟米,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于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梁,呼为白梁粟。 或呼为粢米。
2.《唐本草》:粟有多种,而并细于诸梁。北土常食,与梁有别。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之异名也。
3. 孟诜:粟,颗粒小者是,今人间多不识耳。其梁米粒粗大,随色别之。 陈粟米:止痢,解烦闷。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仁。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粢。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2.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原形态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生境分部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 栽培植物中的梁,与粟为同种。李时珍谓:梁即粟也,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参见青粱米、黄粱米、白梁米各条。
化学成分 本品脱壳种子和带壳种子的干品分别含脂肪1.41%、1.68%,总氮2.48%、2.79%,蛋白氮2.41%、2.72%,灰分3.15%、1.85%,淀粉63.27%、77.58%,还原糖2.03%、1.98%。另有谓种子含油3%;油中含不皂化物2.39%,固体脂肪酸15.05%,液体脂肪酸70.03%。蛋白质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球蛋白等多类。种子蛋白质含多量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和少赖氨酸(lysine) ,另外种子中还发现1种a-淀粉酶抑制剂。
另外带从本品中分得α-和β-粟素(setarin),甘油单葡萄糖酯(monoglucosylglyceride),甘油二葡萄糖酯(diglucosylglyceride),非淀粉多糖(nonstarchy polysaccharicdes)及蔗糖(sucrose),棉子糖(raffin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和半乳糖(galactose)。此外,本品还含无机元素钼。
药理作用 白端香甙的作用参见瑞香花条。其甙元有抗菌作用,1∶10000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株),1∶5000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1∶2000抑制绿脓杆菌,但对枯草杆菌无效。
性味 味甘;咸;性凉
归经 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 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主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满食少;消渴;泻痢;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熬汁涂。
注意 《日用本草》: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
复方 ①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 (《食医心镜》)②治消渴口干: 粟米炊饭,食之良。 (《食医心镜》)③治孩子赤丹不止: 研粟米敷之。(《兵部手集方》)④治汤火灼伤: 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涂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氏纂要方》)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补肾者,以其味咸之故也。
2.《纲目》: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脚胃之病宜食之。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利小便。韩《医通》云: 一人病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减,月余痊,此五谷治病之理。
3.《随息居饮食谱》:粟米功用与二米略同,而性较凉,病人食之为宜。
4.《医学入门》: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
5.《别录》: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
6. 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7. 陶弘景:陈粟米:作粉尤解烦闷。
8. 孟诜:陈粟米:止痢。
9.《本草拾遗》:粟米粉解诸毒,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
10.《日用本草》: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
11.《滇南本草》: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治反胃,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痢疾,水泻不止。
12.《纲目》: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摘录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米谷 >> 粟米

味咸微寒。
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大观本草》,作黑字,据《吴普》增)。
《吴普》曰:陈粟,神农黄帝苦无毒,治脾热,渴,粟养肾气(《御览》)。
案《说文》云:粟、嘉谷实也。孙炎注《尔雅》粢稷云:粟也,今关中人呼小米为粟米,是。


《千金翼方》米谷部 >>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饮膳正要》米谷品 >>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良,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唐本草注云∶粟类多种,颗粒细如粱米,捣细,取匀净者为浙米。


《新修本草》米中 >>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痹,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于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粱,呼为白粱粟。陈者谓经三、五年者,或呼为粢米,以作粉,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谨案〕粟有多种,而并细于诸粱,北土恒食,与粱有别。
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 之异名也。其米泔汁,主霍乱,猝热,心烦渴,饮数升立瘥。臭泔,止消渴优良。


《食疗本草》卷下 >> 粟米

陈者止痢,甚压丹石热。颗粒小者是。今人间多不识耳。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南方多 田种之。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只为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得北田种之,若不锄之,即草翳死。若锄之,即难舂。都由土地使然耳。但取好地,肥瘦得所由,熟犁。又细锄,即得滑实。〔嘉〕


《本草衍义》卷二十 >> 粟米

利小便,故益脾胃。


《本草蒙筌》谷部 >> 粟米

新则味咸,陈则味苦。气平、微寒。无毒。在处俱种,北地尤多。日舂为粮,呼曰小米。丹溪云属水与土,因而用养肾调脾。须分新陈,才索效验。新粟米养肾气不亏,去脾热常益中脘;陈粟米止泄痢分渗,却胃热大解渴消。舂为,理气劣食停,仍止呕逆;蒸作中热渴,更实大肠。主霍乱转筋,顿饮数升立愈。臭泔除烦渴驱热,酸泔洗疮疥杀虫。糯粟收摘略迟,经栽秫米即此。解寒热,利肠胃,杀疥毒,疗漆疮。煮粥炊饭最粘,捣饧造酒极妙。但动风壅气,切不宜食多。
又种黍米甘温,芦苗似粟非粟。由大暑布种,故以黍佥名。酿酒捣饧,亦同糯粟。肺病宜食,(孙思邈云∶肺家谷也。)
益气补中。食多昏五脏贪眠,食久缓筋骨绝脉。小儿食足难健步,猫犬食脚忽偏斜。倘资充餐,务防所忌。相类青粱白粱黄粱。味俱甘微温,粒比粟颇大。夏食清爽,因名曰粱。古称膏粱之家,亦缘食美而养浓也。但损地力收少,以致种者罕稀。调胃和脾,力倍诸谷。青白略次,惟与黍相同。北人名乌,南人名。但农家不甚珍此,惟略种以备荒年。为饭不粘,亦益脾胃。
(谟)按∶天生五谷,俱能养人。其甚益胃补脾,无过粳与粟也。日资食用,诚寄死生。
盖因得天地中和之气最多,与造化生育之功相等。非比他物,可以名言。故今南人食粳为常,北人食粟不缺。虽云地方种莳相宜,实亦本诸此也。


《本草易读》粟壳二百零六 >> 粟米

甘,平,无毒。行风气而逐邪热,治反胃而开胸疾。甚止泻痢,尤润燥枯。


《饮食须知》谷类 >> 粟米

味咸性微寒,即小米也。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宿食,生虫。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粟,足重不能飞。
能解小麦毒。


《冯氏锦囊秘录》谷部 >> 粟米

粟米即北地小米。属水与土,养肾调脾,须分新陈。新粟米,养肾气不亏,去脾热常益中脘。
陈粟米,止泄痢,分渗却胃热,大解渴消。秫米,即小米之糯者。解寒热,利肠胃,杀疥毒,疗漆疮,煮粥炊饮最粘,捣饧造酒极妙。但动风壅气,不宜多食。一黍米,甘温肺家谷也。性最粘滞,同秫米,能捣饧造酒,益气补中。但食多令人多热,昏五脏贪眠,食久缓筋骨。小儿食,足难健步。猫犬食,脚忽偏邪。稷米,甘寒,亦宜脾胃,益气补不足,多食发冷病。相类又有三米,青粱、白粱、黄粱。粒比粟大,调胃和脾,益中止泄,力倍诸谷,青白略次,而黄独优,盖得中和之正气,古称膏粱之家,缘食美而养浓也。其甚益脾养胃者,无过粳与粟也,故南人食粳,北人食粟,虽地方种时相宜,实亦本于此也。


《医学入门》食治门(谷) >> 粟米

粟米咸寒养肾气,胃虚呕吐作为丸,若除胃热须陈者,更治消中利小便。
粟,从卤,从米,象形也。即今之小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得浆水即易化。无毒。丹溪云∶属水与土,陈者难化。《衍义》云∶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所谓养肾补骨者,味咸故也。去脾胃虚热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用粟米粉作丸梧子大,煮熟入盐少许,并汁食之,和中益气;兼治腹痛,鼻衄,解诸毒。陈者味苦,除胃热消渴,利小便,止泄痢,压丹石热。《衍义》云∶利小便,故益脾胃。又粟粉炒黑,鸡子白调贴痈肿。泔汁,主霍乱转筋,卒热心烦,饮之立瘥,胃冷者不宜多食。臭疳,止消渴、五痔、疳痢,洗皮肤疮疥。下淀酸脚,杀虫涂恶疮。


《证类本草》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陶隐居云∶江东所种及西间皆是,其粒细于粱米,熟舂令白,亦以当白粱呼为白粱粟。
陈者谓经三、五年者,或呼为粢(音咨)米,以作粉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唐本注云∶粟类多种,而并细于诸粱,北土常食,与粱有别。陶云当白粱,又云或呼为粢,粢则是稷,稷乃(音祭)之异名也。其米泔汁,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
米麦 ,味甘、苦,寒,无毒。主寒中,除热渴,解烦,硝石气。蒸米麦熬磨作之,一名糗也。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粟米,陈者止痢,甚压丹石热。颗粒小者是。今人间多不识耳。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南方∶多 田,种之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只为灰中种之种之,若不锄之,即草翳死;若锄之,即难舂。都由土地使然耳。但熟犁。又细锄,即得滑实。
陈藏器云∶粉解诸毒,主卒得鬼打,水搅服之。亦主热腹痛,鼻衄,并水煮服之。粳粟总堪为粉,粟强浸米至败者损人。又云泔,主霍乱,新研米清水和滤取汁服,亦主转筋入腹。胃冷者不宜多食。酸泔,洗皮肤疮疥,服主五野病及消渴。下淀酸者,杀虫及恶疮,和臭樗皮煎服,主疳痢。樗皮一名武目树。又云糗,一名KT (昌少切),味酸,寒。和水服之,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压石热,止渴。河东人以麦为之,粗者为干糗粮,东人以粳米为之,炒干磨成也。陈士良云∶粳粟米,五谷中最硬,得浆水即易化解。小麦虚热。
图经文具青粱米条下。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捣粟米作粉,和水丸如梧桐子大。七枚烂煮纳醋中,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良医心镜∶主脾胃气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汤饮不下。粟米半升杵煮令熟,点少盐,空心和汁吞下。又方∶主消渴口干,粟米炊饭食之,良。又方∶主胃中热,消渴,利小便,以陈粟米炊饭食。兵部手集∶治孩子赤丹不止,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饮,浓薄如乳,每日研与小儿重舌,用粟哺之。产宝方∶粢米粉熬令黑。以鸡子白和如泥,以涂帛上贴之,帛作穴,以泄痈毒瓦斯,易之,效。博物志云∶雁食,足重不能飞。丹房镜源云∶衍义曰∶粟米,利小便,故益脾胃。


《本草求真》粟米

(稷粟)养肾气消胃热
粟米(专入肾。兼入脾胃)。味咸气寒。(时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苗俱似芽。种类甚多。)功专入肾养气。及消胃热。凡人病因肾邪。而见小便不利。消渴泄痢。与脾胃虚热。而见反胃吐食。鼻衄不止者。须当用此调治。以寒能疗热。咸能入肾。淡能。粟为谷类。谷又能养脾胃故也。(千金方粟米粉丸。纳七粒。治反胃吐食。)但此生者硬而难化。(得浆水即化。)熟者滞而难消。故书言此雁食则有足重难飞之虞。与杏仁同食则有吐泻之虑。不可不熟悉而明辨也。陈者良。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


《名医别录》卷第二 >> 粟米

味咸,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胃脾中热,益气.陈者,味苦,主治胃热、消渴,小便.


《药性切用》谷部(麻麦 稻稷 粟 菽 豆 造酿) >> 粟米

即小米。咸淡微凉,补虚益损,开胃利溲。粱之细者为粟。


《滇南本草》粟米

粟米(图缺),味咸,微寒。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反胃服之如神。
治小儿肝虫或霍乱吐泻,肚疼变痢疾或水泻不止,服之即效。用草连根,治转食冷吐。
青粱米,味甘,性微寒。无毒。主治补中益气,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泻痢、滑精,久食可辟谷长年。
黄粱米,气味甘,性微寒。无毒。和中、止霍乱泻痢、除热烦、利小便、祛风、解表,久服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