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胡桐泪

胡桐泪

《中药大辞典》胡桐泪

拼音 Hú Tónɡ Lèi
别名 胡桐律(《汉书》颜师古注),石律(《日华子本草》),石泪(《岭表录异》),胡桐碱(《纲目》)。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胡杨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原形态 胡杨,又名:胡桐(《汉书》)。
乔木,高15~30米。嫩枝有细毛,一年后脱落,冬芽有毛,无粘胶。叶形变异甚多,在长枝或幼树的叶披针形、条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厘米,多敷为全缘,有短柄;在短枝或老树枝上概为广卵形、肾形,长2.5~7厘米,边缘有牙齿,叶柄长3~6厘米;又在同一树或一枝上可见有两者中间的叶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花之苞倒披针形,早落;雄蕊23~27;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子房无柄,附着于花盘基底,柱头6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8~15毫米,有短柄。
生境分部 分布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性状 分老式、新式两种。㈠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呈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㈡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性味 《唐本草》:"味咸苦,大寒,无毒。"
归经 入胃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兼入肾。"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软坚。治咽喉肿痛,齿痛,牙宣,牙疳,骨槽风,瘰疬。
①《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④《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⑤《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⑥《本草汇言》:"降火热,滑痰结。"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内服:入散剂。
注意 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复方 ①治咽喉急胀,肿结不通:胡桐泪三钱,硼砂二钱,生矾一钱,胆星一钱五分。共为末。用一、二茶匙姜汤调咽。(《本草汇言》)
②治湿热牙疼,喜吹风:胡桐泪入麝香掺之。(《纲目》)
③治齿缝忽然出血不止:胡桐泪半两,研罗为末,用贴齿缝,如血出不定,再贴。(《圣惠方》)
④治牙齿根宣露挺出,脓血,口气:枸杞根一升(切),胡桐泪一两。上件药,和匀,分为五度用,每度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热含冷吐。(《圣惠方》)
⑤治牙齿宣露有脓血出,及小儿虫蚀疳断:葶苈、胡桐泪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于患处掺之。(《圣济总录》)
⑥治走马牙疳:胡桐碱、黄丹等分。为末掺之。(《医林集要》)
⑦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一般胃痛:胡桐树树脂。打碎,放入盆内,加等量水,加热使其溶化,用四层纱布过滤,收集滤浓,沉淀24小时,急火煎熬,切勿搅拌,至水分蒸发完即成深褐色固体,若底层炭化过重,则去掉不用;最后碾成细末,装瓶内密封。用法,10%梧桐碱液,成人每次10毫升;粉剂每次一克,一日两次,饭后服,七日为一疗程。(《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各家论述 ①《纲目》:"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
②《本草经疏》:"胡桐泪,《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故主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也。《日华子》以之治风虫牙齿痛,李珣谓其能治骨槽风、齿匿,元素言瘰疬非此不能除,皆资其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极热之用耳。"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桐泪

拼音 Hú Tónɡ Lèi
别名 胡桐律、石律、石泪、胡桐碱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柳科植物胡杨的树脂流入土中,多年后形成的产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pulus euphratica Oliv.[P.diversifolia Schrenk.]
采收和储藏: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干燥。
原形态 落叶乔木,高10-15m。树皮淡灰褐色,下部条裂。芽椭圆形,褐色,长约7mm。苗期和萌枝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或具不规则的波状齿牙;成年树小枝泥黄色;枝内富含盐分,叶形多变;叶柄微扁,约与叶片等长,萌枝叶柄长仅1cm;叶片卵圆形、卵状披针形、三角形状卵形或肾形,先端有粗齿牙,基部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基部有2腺点,两面同色。雄花序长2-3cm,轴有短柔毛;雄蕊15-25,花药紫红色,花盘边缘有不规则齿牙;苞片略呈菱形,上部有疏齿牙;雌花序长约2.5cm,果期长达9cm,子房长卵形,柱头3,2浅裂,鲜红或淡黄绿色。蒴果长卵圆形,长10-12cm,2-3瓣裂,无毛。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1800m的盆地、河谷和平原等地的盐碱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不规则的颗粒状小块或小薄片状,多相互粘结成疏松的团块。表面棕黄色至棕色,具角质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颜色稍浅,放置则逐渐变深。气极微,味微苦、涩、嚼之微粘牙,稍有砂粒感。
显微鉴别 粉末待征:棕黄色。树脂状物呈不规则的多角形,淡黄色,常带裂隙和纹理。多混杂有两种非腺毛,一种长而细,直径约10μm;一种短而粗,直径约20μm,并有少量的淀粉粒和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1)胡桐泪的1%甲醇液,加盐酸2滴,振摇后再加镁粉少许,微加热,5-10min后溶液显棕红色。(检查黄酮类)(2)加热软化融溶,燃之微起泡,呈亮黄色火焰;微有芳香气散出,残渣黑色。
(3)取本品甲醇液0.5ml,加5%亚硝酸纳2滴,溶液呈乳状淡黄色;再加5%氢氧化钠2-4滴,则变成暗血红色溶液。(检查酸羟基)(4)薄层色谱 用微量吸管吸取胡桐泪甲醇液,以水杨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CMC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5:3:1:1)展开,展距13cm,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有相同颜色的荧光斑。
性味 苦;咸;性寒
归经 肺;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化痰软坚。主咽喉肿痛;齿痛;牙疳;中耳炎;瘰疬;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研末撒。
注意 1.《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2.《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2.《海药本草》:主风疳NI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
3.《日华子本草》:治风蚛牙齿痛,兼杀火毒并面毒。
4.《医学启源》:瘰疬非此不能除。
5.《纲目》:咽喉热痛,水磨扫之,取涎。
6.《本草汇言》:降火热,清痰结。
摘录 《中华本草》

《千金翼方》草部下品之下 >> 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二三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碱卤地作之。其树高硕,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椹器用,又名胡桐律。《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


《新修本草》卷第五 >> 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马黑汗,水研二、三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川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碱卤地作之。其树高硕,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堪器用,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讹也。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新附)


《海药本草》玉石部 >> 胡桐泪

谨按《岭表记》云∶出波斯国,是胡桐树脂也,名胡桐泪。又有石泪,在石上采也。主风疳 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作律字非也。(《大观》卷十三页31,《政和》页327,《纲目》页1380)


《本草备要》木部 >> 胡桐泪

泻热,杀虫
苦能杀虫,咸能入胃软坚,大寒能除热。治咽喉热痛(磨扫取涎),齿 风疳,瘰 结核(苏颂曰∶古方稀用,今口齿家,多用为要药)。出凉肃。乃胡桐脂,入土得斥卤之气结成,如小石片,木泪状如膏油。


《本草蒙筌》木部 >> 胡桐泪

(一名木律) 味咸、苦,气大寒。无毒。出甘肃州以西,作碱(音减)卤地之上。树甚高硕,皮似白杨。津液沦入地中,乃与土石相着。冬月收采,状如黄矾。重实而坚,多夹烂木。又若硝石,得水便消。磁罐贮封,勿令熔化。口齿门圣药,瘰 毒仙丹。毒热腹满心烦水和服之取吐。牛马急黄黑汗,水研灌之即差。火毒面毒并驱,金焊银焊可用。切勿多服,令吐无休。


《冯氏锦囊秘录》木部 >> 胡桐泪

禀地中至阴之气,而兼水化,故味咸、苦,气大寒,无毒。气味俱浓,阴中之阴也。入足阳明经。《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故大毒热心腹烦满,取吐而效,风虫齿痛,痰热瘰 ,非此不除。
胡桐泪,一名木律,口齿治毒门圣药。瘰 毒仙丹,毒热腹满心烦,水和服之取吐,火毒面毒并驱。切勿多服,令吐无休。


《医学入门》治风门 >> 胡桐泪

胡桐树脂也。出肃州,似黄矾而实,入水便消。味咸苦,大寒。无毒。主风蛀牙疼要药。大热心腹烦满和水服取吐,杀火毒并面毒。又可作金银焊药,古方少用。


《证类本草》胡桐泪

(胡桐泪_图缺)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水研三、二两灌之,立瘥。又为金银焊药。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形似黄矾而坚实。有夹烂木者,云是胡桐树滋沦入土石碱(音减)卤地作之。其树高硕,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木,堪器用。又名胡桐律。律、泪声讹也。《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凉州以西有之。初生似柳,大则似桑、桐之间。津下入地,与土石相染,状如姜石,极咸苦,得水便消,若矾石、类石类也。冬采之。日华子云∶治风牙齿痛。有二般∶木律不中入药用;石律形如小石片子,黄土色者为上。即中入齿药用,兼杀火毒并面毒。
图经曰∶胡桐泪,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相传其木甚高硕,皮似白杨、青桐辈。其药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近也。然有一种木律极相类,不堪用也。
海药∶谨按《岭表记》云∶出波斯国。是胡桐树脂也,名胡桐泪。又有石泪,在石上采也。主风疳 齿牙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作律字非也。通典∶西戎楼国,多出柽柳、胡桐、白草。白草,牛马所嗜也。胡桐亦似虫食其树而津下流出者,俗名为胡桐泪,可以焊金银,俗讹呼泪为律。


《本草求真》吐散 >> 胡桐泪

(香木)
胡桐泪(专入胃。兼入肾)。苦咸大寒。专治咽喉热痛。齿 风疳。瘰 结核。缘此热盛于内。上攻口齿。发为诸病。非不用此味苦。则虫莫制。用此味咸。则坚莫除。用此大寒。则热莫解。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又曰。在高者。因而越之。可知大热大毒。必用大苦大寒以为引吐。方能以除。(颂曰。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正俗所云有病病当之者是耳。但此不宜多服。恐其引吐不休。结如小石片者佳。(时珍曰。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木泪状如膏油。(系树脂流出者。)


《本草从新》香木类 >> 胡桐泪

泻热杀虫.
苦能杀虫,咸能入骨软坚,大寒能除热.治咽喉热痛.(磨扫取涎.)齿 、风疳、骨槽.(今口齿家、多用为要药.)结核瘰 .切勿多服.令吐无休.出凉肃.乃胡桐脂入土.得斥卤之气结成.如小石片.名石泪.入药最胜.木泪乃树脂流出者.其状如膏油.不堪用.(牙疳宣露脓血臭气者、胡桐泪一两、枸杞根一升、每用五钱、煎汤热漱.)


《得配本草》木部(香木类二十一种) >> 胡桐泪

咸、苦、大寒。泻热杀风 ,疗齿 ,消瘰 ,除结核,清咽喉,止热痛。配黄丹,掺走马疳。佐地骨皮,漱牙宣露。治喉,磨水扫之,取涎而愈。
多服令人吐。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中品 >> 胡桐泪

味咸苦,大寒,无毒。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又主牛马急黄黑汗,三二两灌之立瘥。日华子云∶治风 牙齿痛。杀∶火毒并面毒。《海药》云∶主风疳疼痛,骨槽风劳,能软一切物。多服令人吐也。《通典》云∶可以焊金银。


《本草分经》不循经络杂品 >> 胡桐泪

苦咸大寒,入骨泻热,软坚杀虫,治咽喉口齿诸病。


《本草撮要》木部 >> 胡桐泪

味苦咸大寒.入足阳明经.功专杀虫.软坚除热.得地骨皮煎汤漱口.治牙疳宣露.脓血臭气.


《药性切用》木部(香木类) >> 胡桐泪

苦咸大寒,能入骨软坚,泻热杀虫,为口齿诸病专药。


《本草图经》胡桐泪

胡桐泪(图缺),出肃州以西平泽及山谷中,今西蕃亦有商人货之者。相传∶其木甚高硕,皮似白杨、青桐辈。其叶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着,冬月采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得水便消,如硝石也。古方稀用。今治口齿家为最要之物。一名胡桐律,律、泪声近也。然有一种木律,极相类,不堪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