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鹤虱

鹤虱

《中药大辞典》鹤虱

拼音 Hè Shī
别名 鹄虱(《唐本草》),鬼虱(《本草崇原》),北鹤虱(《中药志》)。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天名精果实。秋季果实成热时采摘,晒干,除去皮屑,杂质。
生境分部 主产河南、山西、贵州。陕西、甘肃,湖北等地亦产。
性状 干燥果实呈圆柱状,细小,长约3~4毫米,宽不达1毫米,无毛,表面黄褐色,有多数纵棱及沟纹,顶端收缩呈线状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环状物。横断面类圆形,种仁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尝之有粘性。以粒匀、充实、尝之有粘性者为佳。
化学成分 天名精果实中含有缬草酸、正己酸、油酸、右旋亚麻酸、卅一烷、豆甾醇和天名精内酯、天名精酮等内酯化台物。
野胡萝卜果实含挥发油约2%,中含细辛醚、甜没药烯、巴豆酸、细辛醛。北高加索产Daucus carota种子含挥发油约2%,中含牻牛儿醇约30%,l-香桧烯20%,一种多氢薁类二环倍半萜7.7%,β-蒎烯等。亦有谓牻牛儿醇乙酸酯是野胡萝卜种子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其中含量可达50%。不同产地野胡萝卜果实挥发油的成分的变异很大,其中尚可以有芳樟醇、α-蒎烯、柠檬烯、佛手柑油烯、胡萝卜烯、榄香脂素、α-姜黄烯、莰烯、α-松油烯、松油烯-4-醇、α-松油醇、龙脑乙酸酯、γ-癸内酯、β-芹子烯、α-古芸烯、香豆精、胡萝卜醇、胡萝卜次醇等。另有谓培植胡萝卜果实含挥发油0.6~2.1%,中含胡萝卜次醇9~63%,牻牛儿醇乙酸酯0~48%,环氧二氢齐墩果酸2.5~20%。野胡萝卜果实中尚含黄酮类、糖、季铵生物碱(可能是乙酰胆碱)、氨基酸、胡萝卜苦甙、甾醇和扩张冠状血管的成分。
窃衣果实含挥发油1.4%。挥发油中主含毕澄茄烯和窃衣烯。又含油约10%,其中脂肪酸有洋芫荽子酸、油酸、亚油酸等。又谓含窃衣醇、窃衣醇酮。种子含窃衣素。
东北鹤虱种子含油量19.48%。
药理作用 ①天名精子有驱虫作用。1%天名精子酊5滴加入生理食盐水25毫升中,加温37℃再放入犬绦虫,结果1~2分钟即死。
②野胡萝卜种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两种季铵型生物碱,一种从化学及药理上均确定其为胆碱,故有胆碱样作用;另一种则尚未确定。在动物试验中(离体豚鼠、大鼠小肠、大鼠子宫、猫支气管、离体蛙心等),还显示有罂粟碱样作用。种子还含黄酮类,据云能扩张冠状血管,有用于心绞痛者。种子中的甙性成分,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和抑制呼吸,能松弛大鼠、兔小肠及未孕子宫。也有报告,其提取物(可能为叶)对已孕或未孕的猫、豚鼠子宫有收缩作用。果实的热乙醇提取物有扩张冠状动脉(离体猫心)的作用,与柯柯碱相似。其变种的种子中提出的精油,对麻醉犬小量可短暂的降低血压而不影响呼吸,大量则能导致持久性的降压并抑制呼吸。此精油对蛙心、在位犬心有直接抑制作用;对大鼠无镇痛作用,但却能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它对士的宁及戊四氮引起的惊厥(蛙),有轻度的保护作用;它能松弛离体大鼠及兔小肠、大鼠子宫平滑肌;在离体蛙横纹趴标本上,它能降隔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
东北鹤虱的果实,试管内对蚯蚓、猪蛔虫、水蛭均有杀虫作用;10%鹤虱酒精提取物1毫升于试管内对猪蛔头部作用不明显,须加入25毫升才能使之挛缩停止。50%及25%浓度的鹤虱液体外实验,20小时后仅有少数的鼠蛲虫死亡。
性味 苦辛,平,有毒。
①《唐本草》:"昧苦,平,有小毒。"
②《纲目》:"苦辛,有小毒。"
③《医林纂要》:"苦辛,温。"
归经 《木经逢原》:"入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杀虫。治虫积腹痛。
①《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②《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③《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④《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
⑤《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
⑦《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复方 ①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胡粉(炒)、鹳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侯。(《局方》化虫丸)
②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录验方》)
③治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鹳虱末,水调半两服。(《怪证奇方》)
④治齿痛:㈠鹤虱一枚,擢置齿中。(《纲目》)㈡鹤虱煎米醋漱口。(《纲目》)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O毫升(每10毫升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毫升,连服两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便,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备注 除上述品种外,某些地区作鹅虱使用者,尚有下列几种:
①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野胡萝卜(参见"鹤虱风"条)的果实。呈椭圆形,多已分裂成两瓣,长约3~4毫米,宽1.5~2.5毫米,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部圆形,偶有小果柄。果瓣背面隆起,有吐条突起的纵梭线,其上密生一列黄白色钩刺。接合面稍平坦,有3条纵脉纹,脉上有短柔毛。横切面略呈半圆形,每一棱线内方有1个油管,接合面有2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有油性。具特殊香气,味辛微苦。
产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山西等地。
②华南鹤虱,为伞形科植物窃衣的果实。呈椭圆形,药材多为分果,长3~4毫米,宽1.5~2毫米,表面棕绿色,黄棕色,顶端残留花柱,基部有小果柄,背面隆起,主棱稍突起,次棱及槽内密生钩刺;接合面凹陷成槽状,中央有1条脉纹。横切面呈半圆形,接合面处有2个油管,周边有4个油管。种仁类白色,显油性。具特殊香气,味微辣而后苦。
产湖南、广东、四川、广西等地。
③东北鹤虱,为紫草科植物东北鹤虱(又名:赖毛子)的果实。为4个直立的小坚果,全体呈卵状圆锥形,长2~3毫米,宽约3毫米,基部有小果柄。药材多为分开的小坚果,呈卵状三棱形,顶端尖锐,椭圆形,表面棕褐色,少数呈灰绿色,密布瘤状突起,腹面有线形突起的着生痕迹,背面边缘有2列钩刺,背面中央有小钩刺或无。果皮硬。种仁类白色,显油性。气微,味淡。
产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
黑龙江地区尚以同属植物蒙古鹤虱的果实作东北鹅虱入药。性状与上种近似,惟背面边缘的钩刺为1列,背面中央通常无刺。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鹤虱

拼音 Hè Shī
英文名 Common Carpesium Fruit
别名 鹄虱、鬼虱、北鹤虱
出处 1.《唐本草》:鹤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而用之。
2.《本草图经》:鹤虱,今江淮、衡湘问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杀虫方中此为最要。
3.《植物名实图考》:天名精,子极臬而刺人衣,诸家皆云子名鹤虱。湘中土匡有用鹤虱者,命取视之,乃野胡萝卜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打下果实,扬净。
原形态 天名精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关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mm,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药期6-8月,果期9-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一端收缩呈细喙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另端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显微鉴别 (1)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七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尚含细小草酸钙结晶。
(2)粉末特征:棕黄色。①孔纹导管与纤维共生,纤维壁厚,另有细小螺纹导管。②厚壁细胞类方形,孔沟稀疏。③子叶薄壁细胞内含糊粉粒。
④柱晶较大。
化学成分 果实含鹤虱内酯(carpesialactone)[1],天名精内酯酮(carabrone)[2],三十烷(triacontane)[1],正已酸(n-capr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豆甾醇(stigmasterol)[3]等。种子含二十六烷醇(cerylalcohol)[4]。
药理作用 1.天名精子有驱虫作用,1%天名精子配5滴加人生理食盐水25ml中,加温37℃再放人大绦虫,结果1-2分钟即死。
2.野胡萝卜种子的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有两种季铵型生物碱,一种从化学及药理上均确定其为胆碱,故有胆碱样作用;另一种则尚未确定。在动物试验中(离体豚鼠、大鼠小肠、大鼠子宫、猫支气管。离体蛙心等),还显示有罂粟碱样作用。种子还含黄酮类,据云能扩张冠状血管,有用于心绞痛者。种子中的甙性成分,对麻醉大有短暂的降压和抑制呼吸,能松弛大鼠、兔小肠及未孕子宫。也有报告,其提取物(可能为叶)对已孕或未孕的猫、豚鼠子宫有收缩作用。果实的热乙醇提取物有扩张冠伏动脉(离体猫心)的作用,与柯柯碱相似。其变种DaucuscarotaL.Var.sativaDC.的种子中提出的精油,对麻醉大小量可短暂的降低血压而不影响呼吸,大量则能导致持久性的降压并抑制呼吸,此精油对蛙心、在位犬心有直接抑制作用;对大鼠无镇痛作用,但却能抑制其中枢神经系统;它对士的宁及戊四氮引起的惊厥(蛙),有轻度的保护作用;它能松弛离体大鼠及兔小肠、大鼠子宫平滑肌;在离体蛙横纹肌标本上,它能降低乙酞胆碱引起的收缩。东北鹤虱的果实,试管内对蚯蚓、猪蛔虫、水蛙均有杀虫作用;10%鹤虱酒精提取物1ml于试管内对猪蛔头部作用不明显,须加入25ml才能使之挛缩停止。50%及25%浓度的鹤虱液体外实验,20小时后仅有少数的鼠烷虫Aspiculalistetraptcra死亡。
毒性 毒性: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000 mg/kg。
性味 味苦;辛;性平;小毒
归经 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杀虫消积。主蛔虫病;晓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多入丸、散;煎汤,5-10g。
注意 鹤虱有毒;孕妇禁用。
复方 ①治小儿疾病多有诸曳,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呕吵涎沫,或吐清水,四肢赢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胡粉(炒)、鹤虱(去土)、摈榔、苦株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上为未,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人生麻油一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局方》化虫丸)②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录验方》)③冶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鹤虱未,水调半两服。(《怪证奇方》)④治齿痛:一、鹤虱一枚,擢置齿中。(《纲目》)二、鹤虱煎米醋漱口。(《纲目》)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甲。
2.《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3.《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4.《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
5.《岭南采药录》:疗恶府,解蛇毒,均捣敷。
6.《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烷虫、蛔虫之驱除剂。
7.《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临床应用 治疗钩虫病。取鹤虱3两,洗净后水煎两次,药液混合浓缩至60ml(每10ml相当原生药5钱),过滤,加少量白糖调味,成人每晚睡前服30ml,连服两晚。小儿及年老体弱者酌减。观察57例,治疗后15天复查大匣,钩虫卵阴性者45例,阳性者12例,阴转率79%。治疗前合并蛔虫感染31例,治疗后复查大便,结果有19例蛔虫卵阴转。说明鹤虱亦有驱蛔作用。少数病例服药后数小时或第二天有轻微头晕、恶心、耳鸣、腹痛等反应,可自行消失。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学》第十一章 驱虫药 >> 鹤虱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实(北鹤虱),或伞型植物野胡萝卜的果实(南鹤虱)。
【性味与归经】苦、辛,平。有小毒。入脾、胃经。
【功效】杀虫。
【临床应用】用于虫积腹痛等症。
本品可用于多种肠寄生虫病,用治蛔虫、蛲虫等小儿虫积腹痛病症,常与槟榔、使君子、川楝子等配合应用。
【处方用名】鹤虱、北鹤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安虫散《小儿药证直诀》:鹤虱、川楝子、胡粉、枯白矾。治小儿虫病。


《千金翼方》草部下品之下 >> 鹤虱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圆散中用。生西戎。


《新修本草》卷第十一 >> 鹤虱

味苦,平,有大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用之,胡名鹄虱。(新附)


《本草备要》草部 >> 鹤虱

泻,杀虫
苦辛,有小毒。杀五脏虫,治蛔啮腹痛(面白唇红,时发时止者,为虫痛,肥肉汁调末服)。
《沈存中笔记》云∶是杜牛膝子(或曰非也,别是一种)。最黏人衣。有狐气,炒热则香。


《本草蒙筌》草部下 >> 鹤虱

味苦、气平。有小毒。平原旷野俱有,茎圆一二尺高。叶皱大仿佛紫苏,花白黄俨若甘菊。八月结子,粒细而尖。任收研散为丸,大能杀虫追毒。蛔蛲虫咬心腹卒痛者,肥肉汁调下即安;砒霜毒吞肠胃未裂者,浓 汁送下立吐。


《本草易读》杜牛膝九十八 >> 鹤虱

天名精实也。
辛,苦,有小毒。杀五脏诸虫,疗心腹虫痛。
蛔咬心痛,时发时止,痛则面白唇红是也。用鹤虱蜜丸豆大,每蜜汤四十丸。(验方第一.)
小儿蛔咬心痛,鹤虱为末,以肥猪肉汁下之。(第二。)
大肠虫出,鹤虱为末,水下半两。(第三。)
乳蛾痈,用杜牛膝绞汁服,以渣敷之。(第四。)
急慢惊风牙紧,同上。(第五。)
产后尿涩渴 ,面赤,大便泻,行血利水不效者,以杜牛膝煎服。(第六。)


《证类本草》鹤虱

(鹤虱_图缺)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唐本注云∶子似蓬蒿子而细,合叶、茎用之。胡名鹄虱。今按别本注云∶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出波斯者为胜,今上党亦有。力势薄于波斯者。(唐本先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凉,无毒。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图经曰∶鹤虱,生西戒,今江淮、衡湘间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
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南人呼其叶为火。谨按 葵(音 )即火 也。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可杂用也。杀虫方中,此为最要。《古今录验》疗蛔咬心痛。取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便愈。李绛《兵部手集方》治小儿蛔虫啮心腹痛,亦单用鹤虱细研,以肥猪肉汁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便止,余以意增减。
外台秘要∶延年治蛔虫,吐水心痛。鹤虱三两为末蜜丸。平旦浆水服二十丸。千金方∶治虫咬心痛。鹤虱一两为末,空心温醋下。虫当出。沈存中笔谈地菘即天名精。鹤虱是实。


《本草求真》杀虫 >> 鹤虱

(隰草)入肝除瘀凝滞
鹤虱(专入肝)。气味苦平。(即杜牛膝子。)功专入肝除逆。故凡一身痰凝气滞。得此苦以疏泄。则痰气顿解。而虫自无安身之地矣。况虫得苦则伏。如小儿蛔啮腹痛。用以鹤虱研末。纳于肥肉汁中投服。其虫自下。(虫痛面白唇红。时作时止。)非其虫因苦逐。曷克有是。但药肆每以胡萝卜子代充。不可不辨。(千金方曰。人腹生虫。大率有九。一曰伏虫。长四分。为群虫之主。二曰蛔虫。长一尺。生发多。则贯心而杀人。三曰白虫。即寸虫。长一寸。子孙相生。其母转大。长至四五丈。亦能杀人。四曰肉虫。状如烂杏。令人烦满。五曰肺虫。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胃逆喜哕。七曰弱虫。又名膈中。状如瓜瓣。令人多唾。八曰赤虫。状如生肉。令人长鸣。九曰蛲虫。形极微细。有如菜虫。居于广肠之间。多则为痔。剧则为癞。因人疮痍。即生痈疽癣 。 疥龋虫。无所不为。)


《本经逢原》隰草部 >> 鹤虱

苦平,无毒。
发明 鹤虱入厥阴肝经,善调逆气,能治一身痰凝气滞,杀虫方中最要药。《录验方》疗蛔攻心痛,一味丸服。小儿虫痛亦单用鹤虱研末,肥肉汁服,其虫自下。药肆每以胡萝卜子代充,不可不辨。
??
隰草部辛苦寒,小毒。采叶阴干入甑中,层层洒酒与蜜,九蒸九晒用。
发明 苦寒,略兼微辛,故有小毒,为祛风除湿而兼活血之要药。 丸治风湿,四肢麻痹,骨节冷痛,腰膝无力甚效。但脾肾两虚,阴血不足,而腰膝无力,骨痛麻痹者,大非所宜。时珍曰∶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晒则去风痹,故云无毒。或云甚益元气,不稽之言也。生者捣服能吐风痰,其能伤胃可知。


《得配本草》草部(隰草类七十二种) >> 鹤虱

即天名精子
辛、苦,凉。有小毒。治虫咬心腹攻痛之要药,止疟疾,消痰气。捣末,拌淡醋,治虫痛攻心。捣末,和肥肉汁,治虫痛。
怪症∶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用鹤虱末五钱,水调服之。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下品之下 >> 鹤虱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 汁服方寸匕。《别本》注云主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出波斯者为胜。日华子云∶凉,无毒。杀五虫,止疟敷恶疮。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之便愈。


《本草分经》通行经络 >> 鹤虱

苦平,杀五脏虫,治蛔痛。


《本草图经》鹤虱

鹤虱(图缺),生西戎,今江淮、衡湘间皆有之。春生苗,叶皱似紫苏,大而尖长,不光;茎高二尺许;七月生黄白花,似菊;八月结实,子极尖细,干即黄黑色。采无时。南人呼其叶为火。谨按 (音 )即火 也,虽花实相类,而别是一物,不可杂用也。杀虫方中,此为最要。《古今录验》∶疗蛔咬心痛,取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
日增至五十丸。忌酒肉。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于杂方内见,合服便愈。李绛《兵部手集方》,治小儿蛔虫啮心腹痛,亦单用鹤虱细研,以肥猪肉汁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便止,余以意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