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枸橘叶

枸橘叶

《中药大辞典》枸橘叶

拼音 Gōu Jú Yè
别名 臭橘叶(《夏子益治奇疾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枸橘叶片
化学成分 叶含枳属甙、新枳属甙、柚皮甙和少量野漆树甙。花含枳属甙。
性味 《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理气,祛风,消肿,散结。
①《茶谱》:"嫩叶煎汤代茶,去风。"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行气,消结,止呕。治噎膈反胃,呕吐,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炒研作散剂。
复方 ①治下痢脓血,后重:枸橘叶、萆薢,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下二钱服。又治喉瘘,消肿导毒。(《纲目》)
②治咽喉生疮,层层如迭,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臭橘叶,煎汤连服。(《夏子益治奇疾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枸橘叶

拼音 Gōu Jú Yè
英文名 Leaf of Trifoliate-orange
别名 臭橘叶。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L.)Raf.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ncirus tuifoliata (L.)Raf.[Citrus trifoliat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无毛;分枝多,小枝呈扁压状。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长1-5cm,刺基部扁平。叶互生,三出复叶;叶柄长1-3cm,宽2-5mm;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6cm,宽0.7-3cm,先端微凹或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侧生小叶较小,椭圆状卵形,基部稍偏斜,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具半透明油腺点。花白色,具短柄,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常先叶开放,有香气;萼片5,卵状三角形,长5-6mm;花瓣5,倒卵状匙形,长1.5-3cm,宽0.5-1.5cm;雄蕊8-20或更多,长短不等;雌蕊1,子房近球形,密被短柔毛,6-8室,每室具数枚胚珠,花柱粗短,柱头头状。柑果球形,直径2-5cm,熟时橙黄色,密被短柔毛,具很多油腺,芳香,柄粗短,宿存于枝上。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路旁、庭园作绿篱。
资源分布: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多为三出复叶,小叶片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至倒卵形,长1.5-5cm,宽1-3cm,先瑞圆或微凹,基部楔形,稍不对称,边缘有波形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主脉被疏短柔毛,下面发黄绿色,对光透视有多数透明腺点;总叶柄长0.5-3cm,具翼,宽3-5mm。微革质而脆。有特异香气,味辛辣、微苦。
化学成分 叶含枳属甙(poncirin),新枳属甙(neoponcirin),柚皮甙(naringin)和野漆树甙(rhoifolin)等黄酮化物。
性味 辛;温
归经 肺;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理气止呕;消肿散结。主噎膈;反胃;呕吐;梅核气;疝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g;或炒研末,第次3-6g。
各家论述 1.《茶谱》:嫩叶煎汤代茶,去风。
2.《上海常用中草药》:行气,消结,止呕。治噎膈反胃,呕吐,口疮。
摘录 《中华本草》

《本草从新》灌木类 苞木类 寓木类 >> 枸橘叶

宣、解毒.
辛温.治下痢脓血后重.(同萆 等分、炒存性、研、每茶调二钱.)喉 消肿导毒.(奇疾方、咽喉生疮、层层如叠、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必愈.
.)一名臭橘.(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人家多收种为藩篱、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刺风虫牙痛.以一合煎汁含之.


《药性切用》木部(灌木 苞木 寓木类) >> 枸橘叶

性味辛温,散滞疏结,治下利后重。枸橘子∶味酸苦平,破气尤烈。虚人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