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竹叶石膏汤

功能主治 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竹叶石膏汤

功能主治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而渴。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竹叶石膏汤

炮制 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 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虚羸少气,胸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疼痛,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两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滤去滓,入粳米百馀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竹叶石膏汤

别名 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用法用量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分二次温服。
备注 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摘录 《伤寒论》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竹叶石膏汤

功能主治 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用法用量 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诚书》卷六竹叶石膏汤

功能主治 治茧唇。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诚书》卷六

《幼科直言》卷五竹叶石膏汤

功能主治 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 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 《幼科直言》卷五

《痧疹辑要》卷二竹叶石膏汤

功能主治 清热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见形二三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痧疹辑要》卷二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竹叶石膏汤

『主治』伤暑发渴,脉虚。
『药物』竹叶、石膏、人参、甘草、麦冬夏。加粳米、生姜。
『服法』煎服。


《正体类要》方药 >> 竹叶石膏汤

治胃火盛,而作渴者。
淡竹叶 石膏( ) 桔梗 木通 薄荷 甘草(各一钱)
用姜水煎服。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 竹叶石膏汤

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得汗已解,但内无津液,虚嬴少气,欲吐及诸虚烦热与寒相似,但不恶寒,胸不疼头不痛,不可汗下者,并效。
石膏(一两六钱,研) 半夏(二钱五分,汤洗七次) 人参(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 甘草(炙,二钱) 每服五钱,入青竹叶十片,生姜三片,粳米百余粒,水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附中暑) >>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时气,表里俱虚,遍身发热,心胸烦闷;或得汗已解,内无津液,中烦满,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 头亦不痛,脉不紧数,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药。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二两) 石膏(一斤) 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 麦 门冬(
上为粗末,入半夏令匀。每服三钱,水两盏,入青竹叶、生姜各五、六片,煎至一盏半 滤去滓,入粳米百余粒再煎,米熟去米,温服,不计时候。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制) 粳米(各半升) 人参(三两,去芦) 甘草(一两,炙)
伤寒瘥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此方主之。
伤寒由汗、吐、下而瘥,必虚羸少气,虚则气热而浮,故逆而欲吐。竹叶、石膏、门冬之寒,所以清余热;人参、甘草之甘,所以补不足;半夏之辛,所以散逆气;用粳米者,恐石膏过寒损胃,用之以和中气也。


《仁术便览》伤寒 >>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汗下后,表里俱虚,津液枯竭,余热不解,心烦不眠,或气逆欲吐,及诸虚烦热并宜服之。
石膏 淡竹叶 麦门冬 粳米(百余粒) 半夏 人参 甘草 阴虚甚者加知母、黄柏、川芎、地黄。
惊悸不宁、盗汗,加酸枣仁、茯神。小便不利,加栀子。气短无力,加人参、黄 。
上水一钟半煎。


《伤寒寻源》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三两) 麦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按此系肺胃之津液.因病热而受伤.故主此方.滋养肺胃.以复阴气而清余热.石膏竹叶之辛凉.得人参麦冬甘草粳米以相辅.便为益胃生津之品.因气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气.此愈得调理之法.其灵警有如此者.


《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 竹叶石膏汤

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并治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亦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粳米,麦冬半夏草人参。三阳合病(太阳头项痛,阳明目痛鼻干,少阳口苦咽干胁痛,一时并见,谓之合病。)关脉大,(邪在阳明居多,故关脉浮大。)寐则盗汗此能任。(三阳合病而盗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阴为里之阖,阳明为表之阖,二经有火,则反开而不阖,故盗汗出。是方即人参白虎加减,大清胃火以生津,用竹叶泻肝火,半夏通阴阳,引卫气从阳入阴,则开阖而汗即止。)伤寒病后留余热,少气虚烦吐逆寻。(此仲景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盖大病之后,必有余热留于肺胃之间,总宜清解。后人概用峻补,以留其邪,则元气不能骤复,愈补愈虚矣。)止呕或加姜更效,(《集验》载此方加生姜止呕,最良。)脉虚伤暑渴宜斟。(暑病有虚热者宜之。若吐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治暑主方 >> 竹叶石膏汤

治伏暑内外发热,烦躁大渴。
石膏(研,一两六钱) 法半夏(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炙,二钱) 麦门冬(去心,五钱五分)淡豆豉(二钱) 糯米(一合)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盅,入青竹叶、生姜各五片,煎服。


《医方论》泻火之剂 >>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虚热,故加人参、麦冬,加竹叶者,恐虚阳内犯胞络也。


《汤头歌诀》竹叶石膏汤

(仲景)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竹叶膏一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麦冬一升,半夏、粳米各半升,加姜煎。治伤寒解后,呕渴少气。竹叶、石膏之辛寒,以散余热;参、甘、粳、麦之甘平,以补虚生津;姜、夏之辛温,以豁痰止呕。〕


《伤寒括要》阴阳易差后劳复篇凡四方 >> 竹叶石膏汤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麦门冬
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宜与此汤. 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麦冬人参粳米之甘平.以培益真元半夏辛平.善散气逆而止吐.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伤寒愈后气逆方 >> 竹叶石膏汤

人参 粳米 炙草 石膏 麦冬 半夏 竹叶
伤寒愈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伤寒阳明病后津伤燥起。参草粳米补气生津,石膏麦冬清燥,竹叶半夏降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