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乌梅丸

乌梅丸

《伤寒论》乌梅丸

制法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 排胆及驱蛔等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
功能主治 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 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注意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备注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乌梅丸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伤寒,下痢腹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乌梅丸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治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亦治劳疟。
用法用量 每于空腹时以粥饮下20丸。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

《备急千金要方》温疟第十五 >> 乌梅丸

治寒热劳疟,形体羸瘦,痰结胸中,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方
乌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前胡 鳖甲 恒山(各一两) 元参 肉苁蓉 百合 蜀漆 人参 知母 桂心(各半两) 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第二服取临发时。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汁)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热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稍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删补名医方论》卷(八) >> 乌梅丸

治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又主久痢。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蜀椒(去汗,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九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集注】柯琴曰∶六阴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厥阴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也。仲景立方,皆以甘辛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
《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不但治厥阴阴邪,且肝欲散,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是肝藏血,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痢自止。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虫例 >> 乌梅丸

治蛔厥。令病者静而复烦,此为脏寒,蛔上入隔,故烦;须臾复上,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自吐蛔。
乌梅(一百五十个) 当归 川椒(去目汗)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人参 黄柏(各三两) 干姜(炮,五两) 黄连(八两)
上为末,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熟捣成泥,和药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一二千下,丸如梧子大。食前饮服十丸,稍加至三十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杂病 >> 乌梅丸

治脏寒蛔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时即呕,常自吐蛔有此 之蛔厥,此药主之。又治久痢。
乌梅(三百个) 黄柏(炙) 细辛(去苗)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脐)人参( 姜(炮,十两
上异捣,筛,合治之,以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炼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米饮下,食前服。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乌梅丸

乌梅(三十枚,去核) 人参(去芦) 细辛(去土) 黄柏(去皮) 附子(炮) 桂枝(净洗,炮,各六钱) 黄连(一两六钱,炒) 干姜(一两,炮) 当归(洗净) 蜀椒(去目及闭目者,各四钱)
胃虚脏寒,得食而呕,蛔从上出者,此方主之。
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椒、细味辛,蛔得之而死;干姜、附、桂,温脏寒也;人参、当归,补胃虚也。


《伤寒寻源》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人参(六两) 当归(四两) 黄连(一斤) 黄柏(六两) 蜀椒(四两炒去汁) 桂枝(六两) 干姜(十两) 附子(八两炮) 细辛(六两)
上十味.各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经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处全在米饭和蜜.先诱蛔喜.及蛔得之.而乌梅及醋之酸.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黄柏黄连之苦.则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后气血不免扰乱.故加人参当归奠安气血.此方虽寒热错杂.但温藏之力居多.又得乌梅之酸涩以固脱.故又主久利.


《时方妙用》厥阴方 >> 乌梅丸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当归(四钱) 黄连(一两六钱) 附子(六钱炮)
各另研末.合筛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


《医方论》杀虫之剂 >> 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细辛 桂枝 人参 附子(炮) 黄柏六两 黄连一斤 干姜十两 川椒 当归四两
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和药蜜丸。
虫无湿不生,观腐草为萤可知也。杀虫之中兼燥湿利湿之法,非深达本源者能之乎?


《汤头歌诀》乌梅丸

(仲景)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乌梅三百个(醋浸蒸),细辛、桂枝、附子(炮)、人参、黄柏各六两,黄连一斤,干姜十两,川椒(去汗),当归各四两,治伤寒厥阴证,寒厥吐蛔。虫得酸则伏,故用乌梅;得苦则安,故用连、柏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乌梅丸

乌梅 三十个 细辛 六钱 桂枝 六钱 川椒 六钱 当归 六钱 干姜 一两 附子 六钱 黄连 一两六钱 黄柏 六钱 党参 六钱
治吐蛔心烦者。
吐蛔心烦,此虫病之虚证。故用乌梅丸。心病吐涎,不烦,不吐蛔,此虫病之实证。故用甘草粉蜜汤。虚证而用杀虫之法,非将人杀死不可。乌梅丸,寒热并用,乃调木气之法,亦即治虫之法。治虫者,治木气也。
离开木气而曰治虫,所以只知杀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