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平胃散

平胃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胃散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
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
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平胃散

别名 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制法 上药四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 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平胃散

『主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者。
『药物』苍术、陈皮、厚朴、甘草。
『服法』煎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 平胃散

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苍术(米泔浸七日)五斤 陈皮(去白) 厚朴(姜汁炒)各三斤 甘草(炙)三十两,右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日三服。
或水煎,每服五钱。
【集注】柯琴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温缓而使之和,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属燥,卑监属湿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二术甘苦,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厚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欤!张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厚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昧者以术为补而久服之,不思枳实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二) >> 平胃散

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苍术(米泔浸七日,五斤)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各三斤) 甘草(炙,三十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日三服。或水煎,每服五钱。
【集注】柯琴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上之卑监。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温缓而使之和,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属燥,卑监属湿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浓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与张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浓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昧者以术为补而久服之,不思枳实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医述》杂证方论 >> 平胃散

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此东垣为胃强邪实者设。故其性味,从辛、从燥、从苦,而能消、能散,惟有滞有湿有积者宜之。今见方家,每以此为常服健脾之剂,动辄用之,其误甚矣!(张景岳)
《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温缓而使之和,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属燥,卑监属湿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柯韵伯)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 >> 平胃散

治胃实热,口唇干,呕哕烦闷,大小便秘涩;及热病后,余热不除,蓄于胃中,四肢发热,口渴胸满,无汗。
浓朴(去皮,姜制炒) 射干(米泔浸) 升麻 茯苓(各一两半) 芍药(二两) 枳壳(麸炒去瓤) 大黄(蒸)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空心热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附脾胃、积聚) >>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 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 反胃,并宜服。
苍朮(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 浓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 陈皮(去白,各三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 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 、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儒门事亲》寒门 >> 平胃散

浓朴(姜制) 陈皮(二味各三两) 苍术(五两,泔浸) 甘草(三两,炒)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医方考》湿门第五 >> 平胃散

苍术(泔浸七日,五斤)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汤炒,各三斤) 甘草(炙,三十两)
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
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浓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是方也,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仁术便览》脾胃 >>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呕吐酸水,胸膈痞滞。不美饮食,并治。
浓朴(去皮) 陈皮(存白洗) 生姜 甘草(炙。各三两) 茅山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晒干,五两) 南京小枣(二百枚,去核)
上用水五升,煮干,捣作饼子,晒干再碾为末,每服二钱,盐汤点服。如泄泻加姜五片,乌梅二个去核,水煎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疟疾 >> 平胃散

此治湿养脾之药也。
苍术(米泔漫炒)一钱二分,厚朴(姜汁炒)一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加常山三钱,草果三钱。姜枣引。


《医方论》消导之剂 >> 平胃散

苍术(泔浸)二钱 浓朴(姜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一钱
加姜枣煎。
人非脾胃无以养生。饮食不节,病即随之。多食辛辣则火生,多食生冷则寒生,多食浓浓则痰湿俱生。于是为积聚,为胀满,为泻痢,种种俱见。平胃散乃治脾胃之圣剂,利湿化痞,消胀和中,兼治时疫瘴气,燥而不烈,故为消导之首方


《汤头歌诀》平胃散

(《局方》)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汁炒)、陈皮(去白)、甘草(炙)各一钱,姜、枣煎。〕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苍术燥湿强脾,浓朴散满平胃,陈皮利气行痰,甘草和中补土,泄中有补也。)或合二陈(名平陈汤,治痰)或五苓,(名胃苓汤,治泄。)硝黄麦曲均堪着。(加麦芽、神曲消食,加大黄、芒硝荡积。)若合小柴(胡)名柴平(汤),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半夏、藿香。)


《瘴疟指南》温中方 >>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膈噎痰气.呕吐酸水.气刺气闷胁筋虚胀.腹痛肠鸣.胸膈痞滞.饮食不美.常服则温养脾元.及辟岚瘴冷湿.病后进食悉有神效.
浓朴(三两去皮姜汁炒) 陈皮(留白三两)甘草(二两炙) 苍术(五两米泔水浸炒) 生姜(四两和皮薄切) 小枣(二百粒去核)
上用水五升.漫火煎干.捣作饼子.先晒后焙.碾为末.入盐少许.调服.如泄泻加生姜.乌梅.空心服.脾寒疟疾可加草果.乌梅.各一个.如胃寒呕吐.加丁香茯苓生姜.气不舒快.不美饮食.加砂仁香附各三两.生姜汤调服.瘴地阴湿之气常盛.脾恶湿.苍术以扶脾燥湿.浓朴以温中下气.理痰消食去湿.陈皮以消痰利气.甘草能健脾和中.姜以利痰温胃.小枣之甘.可以补脾气.


《时方歌括》滑可去着 >> 平胃散

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隔中满者.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合甘四味宜.(苍术泔浸二钱.浓朴姜汁炒陈皮甘草炙各一钱.姜枣煎.)除湿宽胸驱瘴疠.调和胃气此方施.
柯韵伯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东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监也.培其卑而使之乎.非削卑之谓也.苍术苦温运脾.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为君.浓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臣.湿因于气滞.故以行气之陈皮为佐.脾得补而健运.故以补脾之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所以调脾欤.


《博济方》五脏证治 >> 平胃散

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
浓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 甘草(炙,一两半) 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 陈皮(去白,二两半)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上六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治气利膈,进食平胃,丸也,如做汤,入盐点服,亦曰白术汤,此药本无人参茯苓二味,好事君子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