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明》卷一利膈丸
| 别名 | 
人参利膈丸(《卫生宝鉴》卷十三)。 | 
| 制法 |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或少用蒸饼亦可,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脾胃壅滞,大便秘结。 | 
|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食后诸饮下。 | 
| 摘录 | 
《医学发明》卷一 | 
 
 
《儒门事亲》卷十二利膈丸
| 制法 | 
上药研细末,生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治痰阻气滞,喘满咳嗽,脘痞腹胀,二便不利。 | 
| 用法用量 | 
每服40~50丸,用白开水送下。 | 
| 摘录 | 
《儒门事亲》卷十二 | 
 
 
《脉因证治》卷下利膈丸
| 功能主治 | 
除痰利膈。主痞证。 | 
| 用法用量 | 
方中神曲用量原缺。 | 
| 摘录 | 
《脉因证治》卷下 |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利膈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妊娠痰饮,呕逆恶心。 | 
| 用法用量 | 
每服15-20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保生信效方》利膈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大人、小儿风盛痰实,喘满咳嗽,风气上攻。 |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要疏风痰,加至30-40丸。小儿风涎痰热,可作小丸,量多少与之。 | 
|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保生信效方》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利膈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调正气,利心胸,行壅滞。主留饮。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后、临卧温生姜汤送下。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 
 
 
《博济》卷二利膈丸
| 制法 | 
上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三焦不顺,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荆芥、姜汤送下。 | 
| 摘录 | 
《博济》卷二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利膈丸
| 制法 |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痰癖,胸膈不快。 |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食后荆芥汤送下。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利膈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1分。 | 
| 功能主治 | 
开瘀顺气,消食化痰。主肝瘀胃热,发为结胸,胸脘疼痛,咯气食少,肝气横逆,闭塞于胸,胸胁串疼,气促息急,湿蕴脾肺,痰如蛋清,漉漉有声,气喘咳嗽;食积结滞,中脘胀硬,大便闭塞,嘈杂吞酸。 |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日2次。 | 
| 注意 | 
忌食辛辣、油腻物。孕妇忌服。 | 
| 摘录 |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 
 
 
牵牛(四两,生) 槐角子(一两,炒) 木香(一两) 青皮(一两) 皂角(去皮,酥炙) 半夏(洗,各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水送下。
 
治三焦不顺,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牵牛子(四两,一半生,一半熟) 不蛀皂角(涂酥,炙令香熟用,二两。
上二味为末,以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姜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