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总微》卷三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风湿体热,头目不清。 | 
| 用法用量 | 
《三因》有白术。 伤风有表证发热者,加去节麻黄半钱;有里热,心躁烦渴者,加滑石末半钱。 | 
| 摘录 | 
《卫生总微》卷三 |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红绵散
| 别名 | 
红棉散 | 
| 制法 | 
上为散。 | 
| 功能主治 | 
牙齿宣露疼痛,并齿浮动。 | 
| 用法用量 | 
红棉散(《普济方》卷六十九)。《普济方》有麝、丹参,无麋角、丹砂。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 
 
 
《幼幼新书》卷九引丁时发方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急、慢惊风,痫疾,吐泻不定。 | 
| 用法用量 | 
每用半钱,水6分,红绵少许。煎至4分,温服。 | 
| 摘录 | 
《幼幼新书》卷九引丁时发方 |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然后入朱砂和匀,再研极细。 | 
| 功能主治 | 
小儿四时感冒寒风,遍身发热,或变蒸诸惊,胎惊、丹毒等热,及急、慢惊风。 | 
|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用水半盏,煎数沸,入干胭脂少许,再煎1沸,候温服,不拘时候。 | 
| 摘录 |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刘氏家传》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镇心。主小儿夹惊伤寒,吐逆躁闷,热渴,夜啼不睡。 | 
|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水少许,加薄荷叶同煎10沸,温服。 | 
|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刘氏家传》 |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红绵散
| 别名 | 
红棉散 |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聤耳有脓及黄水。 | 
| 用法用量 | 
红棉散(《医门八法》卷三)。 | 
| 摘录 |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 
 
 
《婴童百问》卷十红绵散
| 功能主治 | 
小儿乳嗽。 | 
| 用法用量 | 
绵包,加生姜、薄荷,水煎服。 有热,加防风。 | 
| 摘录 | 
《婴童百问》卷十 | 
 
 
《古今医鉴》卷十四红绵散
| 制法 | 
上锉。 | 
| 功能主治 | 
小儿外感风寒,发热惊搐。 | 
| 用法用量 | 
水煎,表证明显者调服六一散,痰甚者调服抱龙丸。 | 
| 摘录 | 
《古今医鉴》卷十四 | 
 
 
《种痘新书》卷十二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痘疹感寒发热,惊搐。 | 
| 用法用量 | 
白汤调服。 | 
| 摘录 | 
《种痘新书》卷十二 | 
 
 
《普济方》卷三六八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夹惊伤寒,头疼壮热,心烦气粗,惊悸。 | 
|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红绵少许,水半盏,煎至3分服。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六八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丁时发方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伤寒咳嗽.头痛壮热,面红尿赤。 | 
|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水6分,加葱白1寸,红绵裹,煎至4分服。 | 
|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丁时发方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单伤寒及夹惊伤寒害 | 
| 用法用量 | 
婴儿1字,2-3岁半钱,4-5岁1钱,水一药注或半银盏,绵胭脂(此旦)子同煎10数沸,如无绵胭脂,只用绵少许裹药,煎如前法,候绵带红色,去绵与服。 | 
|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家宝》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灵苑方》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解表。主小儿伤寒壮热。 | 
|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红绵1片,掺药于绵上,加生姜1片,大枣半个,同煎至半盏,去绵、姜、枣,冷服。 | 
| 摘录 |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灵苑方》 | 
 
 
《卫生总微》卷十八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末,以柳絮滚和匀。 | 
| 功能主治 | 
小儿聤耳,内生疮,或有脓汁。 | 
| 用法用量 | 
每用黄米少许,掺入耳中。如绕耳生疮,脓汁不愈者,以此敷疮上,纸片封之。 | 
| 摘录 | 
《卫生总微》卷十八 | 
 
 
《普济方》卷五十五红绵散
| 别名 | 
红散 |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聤耳出脓及黄汁。 | 
| 用法用量 | 
用棉子缠缴耳中,令脓汁尽,别用绵子蘸药入耳;或干吹少许亦可。 | 
| 摘录 | 
《普济方》卷五十五 | 
 
 
《袖珍小儿》卷四红绵散
| 制法 | 
上锉散。 | 
| 功能主治 | 
退热化痰。主伤风咳嗽,鼻塞流涕;亦治乳嗽。 |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用绵包裹。煎服。 有热,加荆芥。 | 
| 摘录 | 
《袖珍小儿》卷四 | 
 
 
《普济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婴》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散。 | 
| 功能主治 | 
小儿急惊初作,潮热发搐,手足搦捉,口眼斜,手身反张。 | 
|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加薄荷,金、银环,用绵子裹定同煎,以绵红为度。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婴》 | 
 
 
《魏氏家藏方》卷十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夹惊伤风,浑身壮热,睡卧多惊,眼目上视,潮搐不定;并治一切惊风。 | 
| 用法用量 | 
1-2岁每服用小半钱,3-4岁每服1小钱,水用1灯盏,4岁用水小半盏,用白绵约1皂子大同煎,候绵色转红为度,却去绵不用,只服药汁。如发或惊搐紧,无时与服;如夹惊伤风,1日2服,申时临卧进2服,须臾即愈。 | 
| 摘录 | 
《魏氏家藏方》卷十 |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聤耳出脓。 | 
| 用法用量 | 
先以绵纸搅去脓,后吹之。 | 
| 摘录 | 
《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 
 
 
《卫生总微》卷十六红绵散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大小便不通。 | 
|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钱,薄荷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 
| 摘录 | 
《卫生总微》卷十六 | 
 
 
《普济方》卷四○三红绵散
| 别名 | 
天麻散 |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伤风伤寒,麻痹身热,发搐,疑是痘证。 | 
| 用法用量 | 
天麻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 
| 注意 | 
有汗者不可服。 | 
| 摘录 | 
《普济方》卷四○三 | 
 
 
僵蚕(炒) 白术(炒,直者) 天麻(一两,生用) 天南星(二两,薄片切,油浸黄) 苏木节(二两半,别研)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红绵少许,同煎至六分,温服。凡小儿风热,头目不清,并宜服之。若伤寒有表证发热者,每服入去节麻黄末半钱以下;有里热心躁渴者,入滑石末半钱以下,同煎服之。
 
治 耳红绵散。
透明白矾火飞过,用头色坯子等分研细,先用绵杖子缠去耳中脓及黄水,令尽,别用绵杖子引药,或用鹅毛管子,轻吹入耳内,入少麝香尤佳。
又方,小四侄。
桑螵蛸一个火上炙令焦黄色,碾为细末,入麝香、轻粉各少许,先用绵展尽脓,干掺。
 
治 耳出脓。
白矾 成白灰,每用一钱,入胭脂一字,研匀,用绵杖子缠去耳中脓及黄水尽,即别用绵杖子引药入耳中。令到底掺之即干。如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耳出脓水瘥。用无忧散雄黄丸,泻三五行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