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卷二和中丸
| 制法 | 
上药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 | 
| 功能主治 | 
治下痢,泄泻,气滞湿阻者。 |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温水送下,空腹服。 | 
| 摘录 | 
《丹溪心法》卷二 | 
 
 
《医学心悟》卷三和中丸
| 制法 | 
荷叶1叶,煎水迭为丸。 | 
| 功能主治 | 
治鼓胀,痞积。 | 
| 用法用量 | 
每日上午、下午开水送服6克。
 若寒气盛,加干姜、吴萸、肉桂;若湿热盛,加黄连、连翘;若大便闭结,先用三黄枳术丸下之,随用本方渐磨之;若兼瘀血,加厚朴、赤芍;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吞服此丸,或以补中益气汤送下。 | 
| 摘录 | 
《医学心悟》卷三 | 
 
 
《幼科直言》卷四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 功能主治 | 
小儿食伤脾胃,有似疳痞之症,腹痛呕吐泄泻,或吐虫食,或受冷气冷物。 |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淡姜汤化下。 | 
| 摘录 | 
《幼科直言》卷四 |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 功能主治 | 
脾胃不和,寒气积聚,饮食减少,肢体倦怠。 | 
| 用法用量 | 
每服1粒,以米汤嚼下,不拘时候。 | 
| 摘录 |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十便良方》 | 
 
 
《青囊秘传》和中丸
| 制法 | 
上药各炒,共为细末,用瓷瓶收贮,每于用时即将饴糖打糊为丸,如弹子大。 | 
| 功能主治 | 
和中理气,消痰祛湿。主 | 
| 用法用量 | 
老年及小儿服1丸,多则2丸,饭后服。 夏月,加香薷2两、六一散2两。 | 
| 摘录 | 
《青囊秘传》 | 
 
 
《摄生众妙方》卷五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神曲打糊为丸。 | 
| 功能主治 | 
脾胃病。 | 
| 用法用量 | 
饭后白滚水送下。 | 
| 摘录 | 
《摄生众妙方》卷五 | 
 
 
《御药院方》卷三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和中顺气,升降阴阳,消痰止呕,长肌退困,美进饮食。主脾胃怯弱,阴阳不和,三焦气涩,心腹痞闷,呕逆痰甚,头目不清,困倦少力,饮食减少,肌体瘦瘁,肢节烦疼。 | 
|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食前煎生姜汤送下。 | 
| 摘录 | 
《御药院方》卷三 | 
 
 
《脾胃论》卷下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益气健脾,补胃进食,理气消痰。去湿滞,厚肠胃,调和脾胃,补益中气。主脾虚胃弱,纳少脘痞,干呕吞酸,或肿满。服寒药脾胃虚弱。久病虚弱,厌厌不能食。鼓证肿满初起,或因郁而成者。胃弱痞积,脾胃病纳少化迟。 | 
| 用法用量 | 
《医学六要》有白术。 | 
| 各家论述 | 
《脾胃论注释》:方中人参补气,又用橘红利气,则补而不滞,利而不耗;重用炙甘草配干生姜,辛甘阳药有温脾助运的功用;配木瓜酸以敛阴,有养胃生津的效力。蒸饼为丸,有养脾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 
| 摘录 | 
《脾胃论》卷下 | 
 
 
《东垣试效方》卷一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用汤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补胃进食。主 | 
| 用法用量 | 
每服30-50丸,食前温水送下。 | 
| 摘录 | 
《东垣试效方》卷一 | 
 
 
《痘疹一贯》卷六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 
| 功能主治 | 
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胸膈饱闷。 | 
| 用法用量 | 
大人2钱重1丸,小人1钱或5分重1丸。寒则生姜汤化下;火则灯心汤化下;常服滚白水化服。 | 
| 摘录 | 
《痘疹一贯》卷六 | 
 
 
《宣明论》卷四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小豆大。 | 
| 功能主治 | 
宽膈美食,消痰止逆。主一切风壅,口燥舌干,咽嗌不利,胸胁痞满,心腹痛闷,小便赤涩,大便结滞,风气拂郁,头目昏眩,筋脉拘急,肢体疼倦。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煎生姜汤送下,温水亦得,1日3次。 | 
| 摘录 | 
《宣明论》卷四 |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汤浸炊饼和丸,如樱桃大。 | 
| 功能主治 | 
宽中脘。主脾胃冷热气不和。 |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白汤送下,食前服。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 
 
 
《片玉心书》卷四和中丸
| 制法 | 
共为末,醋糊丸。 | 
| 功能主治 | 
小儿赤白痢。 | 
| 用法用量 | 
陈米饮送下。 如脱肛者,升麻汤送下。 | 
| 摘录 | 
《片玉心书》卷四 | 
 
 
《慎斋遗书》卷五和中丸
| 制法 | 
水泛为丸。 | 
| 功能主治 | 
和中。主 | 
| 摘录 | 
《慎斋遗书》卷五 | 
 
 
《普济方》卷一六八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治脾气,益肾水,消肠胃中积滞,调三焦气,开胸膈痞满,润大便,清小便,进美饮食。主心腹闷痛,筋脉拘急,肢体闷倦。 |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食后茶清送下。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一六八 | 
 
 
《杏苑》卷六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心腹痛。 | 
|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 
| 摘录 | 
《杏苑》卷六 | 
 
 
《玉案》卷三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水泛为丸。 | 
| 功能主治 | 
湿痰症。 | 
| 用法用量 | 
每服3钱,空心白滚汤送下。 | 
| 摘录 | 
《玉案》卷三 | 
 
 
《玉案》卷六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神曲打糊为丸。 | 
| 功能主治 | 
小儿痘后,伤食腹痛。 |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滚白汤送下。 | 
| 摘录 | 
《玉案》卷六 | 
 
 
《少林寺伤科秘方》和中丸
|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 | 
| 功能主治 | 
损伤后瘀血壅滞不散,肿痛青紫者。 |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空腹陈酒送下。 | 
| 摘录 | 
《少林寺伤科秘方》 | 
 
 
白术(陈土炒,四两) 扁豆(炒,三两) 茯苓(一两五钱) 枳实(面炒,二两) 陈皮(三两) 神曲(炒黑) 麦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二两) 砂仁(一两五钱) 半夏(姜汁炒,一两) 丹参(酒蒸,二两) 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三两荷叶一枚,煎水迭为丸。每日上午、下午开水下二钱。
此方不寒不热,和平之治法也。若寒气盛,加干姜、吴萸、肉桂。若湿热盛,加黄连、连翘。若大便闭结,先用三黄枳术丸下之,随用本方渐磨之。若兼瘀血,加浓朴、赤芍。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吞服此丸,或以补中益气汤送下,此医门之秘法,不可不讲。
 
黄连(炒)、冻皮各五钱半,泽泻、车前子、白茯苓、山药、白术、木香、石莲肉、肉豆蔻(面包火煨),干姜(炒)、人参各二钱。共为末,醋糊丸,陈米饮送下。如脱肛者,升麻汤送下。
 
木瓜(一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炙草(一两) 陈皮(一两) 干姜(一两) 清水泛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