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观音散
| 炮制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治小儿外感风泠,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渐羸弱。
 大抵脾虚则泻,胃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 | 
| 用法用量 |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四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 
| 摘录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洪氏集验方》卷五观音散
| 制法 | 
上为细末。 | 
| 功能主治 | 
理脾胃。主小儿脾胃不利,气弱昏倦多困,不思食。 |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用生姜、枣子、紫苏煎汤调下,不拘时候,每日3次。 | 
| 摘录 | 
《洪氏集验方》卷五 |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观音散
| 功能主治 | 
小儿脾胃气弱,呕吐下利,昏困不省。 |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淡浆水7分,白扁豆5粒捶碎,同煎至3分,去滓,乳食前温服。 | 
| 摘录 |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 | 
 
 
《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观音散
| 制法 | 
上药用水半升同煎干,去黄连,只薄切木香,焙干为末,分三服。 | 
| 功能主治 | 
大人、小儿痢。 | 
| 用法用量 | 
第1服橘皮汤下,第2服陈米饮下,第3服甘草汤下。 | 
| 摘录 | 
《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 | 
 
 
《产宝诸方》观音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难产。 | 
| 用法用量 | 
临产每服4钱,鸡子清1个,生姜汁半合,无灰酒1盏,同调热下。 | 
| 摘录 | 
《产宝诸方》 | 
 
 
《普济方》卷三九五观音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肠虚而胃气上逆,以致吐利。 | 
| 用法用量 | 
空心米饮调下。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九五 | 
 
 
《幼科发挥》卷二观音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慢惊风。 | 
| 用法用量 | 
枣汤调下。 | 
| 摘录 | 
《幼科发挥》卷二 | 
 
 
《普济方》卷三九四观音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身冷吐乳。 | 
|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木瓜苏盐汤调下。 慢惊、阴痫,加全蝎。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九四 | 
 
 
《得效》卷十一观音散
| 制法 | 
上为末。 | 
| 功能主治 | 
小儿慢惊;或胃气不和,脾困,下泻过多,不思饮食,乳食不化,精神昏慢,四肢困冷。 | 
| 用法用量 | 
每服1钱,乌梅汤、冬瓜子仁汤或陈米汤调皆可。 | 
| 摘录 | 
《得效》卷十一 | 
 
 
理脾胃不和,气弱昏倦,多困,不思食。
白术(一分) 人参(一分) 甘草(一分,炙) 干葛(出粉,一分) 藿香叶(一分) 白扁豆(三钱,炒) 茯苓(三钱) 樱粟子(三钱,炒) 绵黄 (一分,炙) 木香(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生姜、枣子、紫苏煎汤调下,不计时,日进三服。
 
治小儿外感风冷,内伤脾胃,呕逆吐泻,不进乳食,久则渐渐羸弱。大抵脾虚 虚则吐,脾胃俱虚,吐泻不已。此药大能温养脾胃,进美饮食。(全蝎观音散 人参(一两) 茯苓(一钱半) 神曲(炒,二钱) 石莲肉(炒,去心,一分) 绵 白芷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枣一枚,藿香三叶,煎四分,去滓,温服,量儿大 小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