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防风通圣散

功能主治 治一切风热等证。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聚时服。如痰嗽,加半夏一钱。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宜明论方》卷三防风通圣散

别名 通圣散(《伤寒标本》卷下)。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偏正头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风瘙瘾疹,苔腻微黄,脉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荨麻疹、湿疹、神经或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属风热壅盛,里闭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20毫升,温服。
涎嗽者,加半夏15克(姜制)。
备注 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轻清升散,疏风解表,使风热之邪从汗而解;大黄、芒消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而出;更以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之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白术、甘草健脾和中。配合成方,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王旭高评本方说:"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名日通圣,极言其用之神耳。"
摘录 《宜明论方》卷三

《麻症集成》卷四防风通圣散

功能主治 麻症表里三焦俱实,昏睡壮热,目赤舌干咽痛。
用法用量 加生姜、葱、水煎服。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疠疡机要》卷下防风通圣散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风热炽盛,大便秘结,发热烦躁,表里俱实者。
用法用量 每服3-5钱,白汤调下。
摘录 《疠疡机要》卷下

《医学启源》卷中防风通圣散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肠胃蕴热郁结,水液不能浸润干周身而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甚,而时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似阴,而寒战烦渴老;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阴虚,心火阳热暴甚而中风;或暴喑不语,及喑风痛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热搐搦,并小儿热甚惊风,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体疼痛,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御药院方》有牛膝,无牛蒡。
摘录 《医学启源》卷中

《宣明论》卷三防风通圣散

别名 通圣散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主风热怫郁,筋脉拘倦,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或风热定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语,或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喑风痫者.或洗头风,或破伤,或中风诸潮搐,并小儿诸疳积热,或惊风积热,伤寒疫疠而能辨者;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或热黑陷将死:或大人、小儿风热疮济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驳,或面鼻生紫赤风刺瘾疹,俗呼为肺风者,或成风疠,世传为大风疾者;或肠风痔漏,及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症。兼治产后血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症,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诸妄惊狂,或热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风热燥症,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或因而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满喘闷者。
用法用量 通圣散(《伤寒标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贾同知通圣散”;去麻黄、芒消,加缩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消,加缩砂仁,名“刘庭瑞通圣散;(见原书同卷)。本方改为丸剂,名“防风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又名“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哈尔滨方)。
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注意 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读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表有疥疮,必里有实热。是方也,用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用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泄热于肺胃;用荆芥、薄荷、川芎泄热于七窍;用大黄、芒消、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所以各道分消其势也。乃当归、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术、甘草者,用之以调中尔。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由于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
临床应用 1.将防风通圣散改为汤剂治疗顽固性头痛27例,疗效显着。患者均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3个月以上,经多种治疗效果不佳,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颅内炎症所致之头痛。其中偏头痛及类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6例;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8例,肌收缩性头痛7例,神经官能性头痛3例,鼻副鼻窦炎伴发头痛1例,高血压所致头痛2例。治疗以防风通圣散作为基本方,无大便秘结,去大黄、芒消;无小便黄赤,去山栀、滑石;头昏眼花者,加菊花。结果,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未见副作用。作者认为:本方药味太多,应加筛选,可以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发汗解表,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和营作为主药,随证加减。
2.咽喉肿痛:一患者咽喉肿痛,作渴引冷,大便秘结,按之六脉俱实,乃与防风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黄下之而愈。
摘录 《宣明论》卷三

《秘传大麻疯方》防风通圣散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紫云疯,起时形如紫云,从上而下,前后一同。
用法用量 先吃1服,后加大黄、芒消、连前药各4钱,水煎缓服。至利为度,不用服尽。后服返元丸。
摘录 《秘传大麻疯方》

《疯门全书》防风通圣散

功能主治 疠疾。
用法用量 大黄、芒消2味,俟起药时放下,令2-3沸止。
足痹作热,加黄柏;大便洞泄,去消、黄。
摘录 《疯门全书》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防风通圣散

『主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及丹毒发斑、隐疹等。
『药物』防风、荆芥、麻黄、桔梗、连翘、栀炭、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石膏、滑石、白术、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加姜、葱白。
『服法』煎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三卷 >>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集注】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颠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
,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删补名医方论》卷(三) >>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半两)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 生姜(三片)
每服三钱。
【集注】吴琨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颠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尿而泄。风淫于肺,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妙耳。


《冯氏锦囊秘录》风门(儿科) >> 防风通圣散

治诸般风热,或斑疹不快,热极黑陷,惊风发热,卒中不语。
防风 川芎 当归 薄荷 大黄 芍药 麻黄 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滑石 山栀 荆芥 白术 甘草 锉散,每服三钱,生姜葱白同煎。


《医述》杂证方论 >> 防风通圣散

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内,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守真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吴鹤皋)


《儒门事亲》风门 >> 防风通圣散

(方在汗门中附。)


《医方考》斑疹门第九 >>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大黄 芒硝 白芍药 连翘 薄荷 麻黄 石膏 桔梗 黄芩 白术 栀子 荆芥 滑石 甘草
失下发斑者,此方主之。
失下者,肠胃燥实,当下而失于下也。失下则热无所泄而结于胃,胃主肌肉,故肌肉之间见红斑也。红者,火之色,热之炽也。方中有大黄、芒硝、甘草,乃伤寒门调胃承气汤也,所以泻肠胃之实热;加连翘、栀子、黄芩、薄荷,乃火门之凉膈散也,所以散胸膈之热邪。全方除芒硝、大黄,各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散,极言其用之妙也。正考见中风门。


《外科理例》附方 >> 防风通圣散

治一切风热。积毒。疮肿。发热。便秘。表里俱实者。
芍药(炒) 芒硝 滑石( ) 川芎 当归(酒拌) 桔梗 石膏( ) 荆芥 麻黄(各四半) 薄荷 大黄(煨) 山栀(炒) 白术(炒) 连翘 甘草(炙) 防风 黄芩(炒各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服。


《仁术便览》伤寒 >> 防风通圣散

治风寒暑饥饱劳役,及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症未全,下后燥热怫结于心,内烦懊不得眠,脏腑积热,燥渴,唇焦,咽燥,喉痹,目赤,耳闭,口舌生疮,咳唾稠粘,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秘溺结,及风热壅滞,并治之。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三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耳聋加菖蒲,去芒硝。涎漱加半夏。
上每服一两,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一方 有砂仁无硝。大头面肿病,加葛根、鼠粘子。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续诸疮验方 >>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薄荷叶、大黄(炒)、山栀仁、赤芍、麻黄(去节)、连翘、石膏、黄芩、桔梗、滑石、荆芥、白术、甘草,加干葛,生姜引。
身上生疮如粟米大,成块成路极痛者,此名龙缠疮。用珍珠、凤尾草,捣汁搽之。又以渣调清油敷之,效。


《医方论》表里之剂 >> 防风通圣散

防风 荆芥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术 白芍(炒) 山栀(炒黑) 大黄(酒浸) 芒硝五钱 黄芩 石膏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
加生姜、葱白煎。
虽云通治一切内外诸邪,然必如注中表里三焦俱实者方可用。否则硝、黄之峻烈,石膏、滑石之沉寒,寻常之症岂能堪此?双解散已除去大黄、芒硝,而石膏、滑石二味,予意尚以为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 >> 防风通圣散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发表攻里并用法.
防风通圣(散.河间.)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大黄酒蒸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各五分.桔梗黄芩石膏各一钱.甘草二钱.滑石三钱.加姜葱煎.)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鬲.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亦治失下发斑.三焦火实.全方除硝黄名曰双解散.解表有防风麻黄薄荷荆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黄芩栀子连翘.复有当归芍药以和血.桔梗白术甘草以调气.营卫皆和.表里俱畅.故曰双解.本方名曰通圣.极言其用功之妙耳.
河间制此解利四时.冬寒春温.夏热秋燥.正令伤寒.凡邪在三阳表里不解者.以两许为剂.加葱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里即解.形气强者.两半为剂.形气弱者.五钱为剂.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则为表实.倍加麻黄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则为里实.倍加硝黄以下之.连进二服.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今人不知其妙.以河间过用寒凉.仲景伤寒初无下法.弃而不用.真可惜也不知其法神捷.莫不应手取效.从无寒中痞结之变.即有一二不鲜者.非法之未善.则必已传阳明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