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二陈汤

二陈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炮制 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二陈汤

拼音 èr Chén Tāng
制法 上药为粗散。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备注 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万病回春》卷三二陈汤

制法 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 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 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三

《万病回春》卷四二陈汤

制法 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 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 《万病回春》卷四

《诚书》卷八二陈汤

功能主治 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 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摘录 《诚书》卷八

《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二陈汤

别名 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功能主治 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 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汤(《直指》卷二十六)。
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临床应用 伤寒劳复《本事》: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二陈汤

功能主治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痈,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子眩。
用法用量 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注意 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各家论述 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虚燥症,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尝论之,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
2.《医方考》: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
3.《古今名医方论》:李士才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4.《张氏医通》: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
5.《医林纂要》: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肺,去湿行水之药,而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6.《时方歌括》: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风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
7.《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40):乌梅滋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以滋胃津。方中夏、橘虽贵在陈久,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乌梅之功厥伟,其功不可泯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二陈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临床应用 1.气厥:倪维德治一妇病气厥,哭笑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盖积痰类祟也。
2.咬牙: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友人一子,25岁,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因切其脉滑象显露,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水煎服十剂。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十剂后,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3.夜咳:舒某,男,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三月,昼轻夜甚,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五剂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而愈。
摘录 《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嵩崖尊生》卷七二陈汤

功能主治 酒厥。
摘录 《嵩崖尊生》卷七

《回春》卷四二陈汤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咳喘,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加灯心1团,水煎,空心服。
摘录 《回春》卷四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二陈汤

功能主治 弄舌喉风,哑不能言,舌出,常将手拿者。
摘录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回春》卷三二陈汤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痰泻。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滑泻不止,灸百会1穴,天枢2穴,中脘1穴,气海1穴。
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渴,加干葛、乌梅;呕哕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夏月加炒黄连、白扁豆;冬月加煨干姜。
摘录 《回春》卷三

《回春》卷三二陈汤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痰火呕吐。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东医宝鉴·杂病篇》引作“清热二陈汤”。
摘录 《回春》卷三

《古今医彻》卷一二陈汤

功能主治 伤寒夹痰,寒热往来,脉滑而喘逆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如有火,加瓜蒌霜。
摘录 《古今医彻》卷一

《外科全生集》卷四二陈汤

功能主治 流注初起,皮色不异,唯肿唯疼,虽身体发热,内未作脓。
用法用量 加阳和丸,同煎服。
摘录 《外科全生集》卷四

《回春》卷四二陈汤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一切痫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临服入竹沥、姜汁,磨木香,调辰砂末服。
摘录 《回春》卷四

《种痘新书》卷十二二陈汤

功能主治 痰涎咳嗽。
用法用量 水煎服。感风寒,加生姜为引。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二陈汤

『主治』一切痰饮,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
『药物』茯苓、制半夏、陈皮、甘草、生姜,饴糖为引。
『服法』煎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四卷 >> 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制)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一钱,右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琨曰:渴而喜饮,小便利者易之。不能饮水,小便不利,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胜己之化,非真象也。又东南之人,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


《删补名医方论》卷(四) >> 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半夏(制,三钱) 茯苓(三钱) 陈皮(去白,二钱) 甘草(一钱)
上四味,加姜三片,水煎服。
【集注】李中梓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贝母。吴琨曰∶渴而喜饮,小便利者易之。不能饮水,小便不利,虽渴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非真象也。又东南之人,湿热生痰,故朱震亨主之加枳实、砂仁,名枳实二陈汤,其性较急也,先哲云∶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只能治实痰之标,不能治虚痰之本。虚痰之本在脾胃,治者详之。


《冯氏锦囊秘录》伤风(儿科) >> 二陈汤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橘红 用姜水煎。
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治痰之圣药也。有嫌半夏性燥,代以他药,失其旨矣。如热痰加芩连;寒痰加姜桂;湿痰加苍白二术;食积痰加曲 、山楂;风痰加南星;燥痰加栝蒌、青黛;郁瘀加枳壳、香附;老痰加海石、朴硝,合宜之妙尽矣。


《医述》杂证方论 >> 二陈汤

二陈为治痰之妙剂,其于上、下、左、右,无所不宜。然止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痰之本在脾、在肾,治者详之。(李士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 >> 二陈汤

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 白茯苓(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为 咀。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医方考》痰门第十五 >> 二陈汤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七分)
湿痰为患,此方主之。
湿痰者,痰之原生于湿也。水饮入胃,无非湿化,脾弱不能克制,停于膈间,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稀则曰饮,稠则曰痰,痰生于湿,故曰湿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能留滞,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贝母、栝蒌之润。余曰∶尤有诀焉,渴而喜饮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故见口渴,所谓湿极而兼胜已之化,实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气弱加人参、白术,名六君子汤。


《医学心悟》中风门 >> 二陈汤

陈皮 茯苓 半夏(姜汁炒)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六味汤 (见后类中门)


《外科理例》附方 >> 二陈汤

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食。
半夏(姜制) 陈皮(炒) 茯苓(各钱半) 甘草(炒五分)
水一钟。姜三片。煎六分。食远服。


《仁术便览》痰病 >> 二陈汤

此治痰之要药也,上中下一身之痰,通治。
橘红(一两) 半夏(泡五钱) 甘草(二钱) 茯苓(五钱)
水一钟半,生姜三大片,煎服。痰清属寒倍半夏。食积痰加神曲、麦芽、山楂。湿痰四肢倦怠软弱加白术、苍术。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片芩。中气不足加参、术。火动其痰眩晕嘈杂加山栀、芩、连。内伤挟痰加参、 、白术,用姜汁传送。虚甚加竹沥,脾虚者宜清中气,以运痰降火加白术、升麻提起,痰在胁下加白芥子以行之,痰在四肢加竹沥,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姜汁、竹沥以导之,气实者用荆沥。
一方 治老痰,热痰,食积痰,气郁痞闷生痰,皆治之。
陈皮 海石(各一两) 半夏(姜汁炒,一两) 栝蒌仁(炒,二两) 香附(童便浸炒,一两五钱) 五倍子(五钱) 山栀(炒,一两) 片芩(二两) 黄连(姜炒,一两)苍术(二两) 贝母(去心,一两) 山楂肉(一两) 麦牙面(一两) 枳实(炒,七钱)风化硝(五钱) 白术(炒,一两半) 茯苓(一两)
上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温水下。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呕吐门 >> 二陈汤

此药性平,寒热通用。
陈皮,半夏(姜汁泡七次),白茯苓、甘草。生姜三片引,水一盅前服。若呕吐加白术、煨干姜,此二味呕吐必用之药也。挟热而吐者,加煨干姜、炒黄连。如伤食加神曲。炒麦芽,砂仁、香附子,山楂。此五味消导必用之药。
祖传治呕吐,只用胃苓丸,煨干姜煎汤吞治之,不问寒热。
凡吐不止,服药无效加烦闷者,不治,吐不止,目上窜。头后仰者,不治。
西江 月呕吐病原不一,治者要辨根由,呕则声物一时有,有物无声曰吐。更有有声无物,此名哕而干呕,又当辨症药分投,有甚难为措手。
冷吐乳食不化,腹胀喘急无时,面白眼慢气多吁,吐有夹食清水。此因风寒入胃,或食生冷伤亏。抑伤宿乳胃中虚,不纳乳食吐出。
热吐唇红面赤,乳食入而虽消,吐物黄色遍身烧,大热渴多烦躁。此因暑气在胃,或食热物煎熬,胃气因热不和调,气逆遂成吐了。
积吐如何分晓,眼胞浮面微黄,足冷肚热异寻常。昼轻夜重魔瘴。宿冷滞在脾胃,故吐黄酸水浆,或吐酸馊气难当(22),此伤宿食形状。
小儿伤乳吐者,形症更要消详,乳才哺后吐浪荡,或少停而吐止。此因乳食无度,脾气弱不能当,速将空乳令儿尝,乳节吐止为上。
吐症既分明白,治法犹贵精微,冷吐理中汤最宜,热吐五苓去桂。积吐九转灵应,下后积术调之,伤乳而吐药方奇,三棱散子为最。
呕吐乳食不纳,任是汤药难尝,此谓阴盛隔孤阳,时医却无主张。参术煨姜熟附,乌梅童便尤良,猪胆同入慢消详,此法应如影响。
吐呕诸药不纳。我有绝胜奇方,定吐饮子妙非常。半夏官桂二样,生姜独宜多取,甘草少用为良,根据方制造水煎尝,仍用生姜为上。
一等蛔虫吐出,此为蛔多厥阴,乌梅丸子效如神,一服蛔安吐定。又有咳而吐者,化痰顺气须明,如常呕吐只胃苓,汤用生姜作引。
呕吐不止之症,分明说与医人,如服正药俱无灵,更加烦躁乱闷。呕吐只是不止;目睛上窜须危,头往上仰魄如飞,只好安排后事。
再附恶心一症,有痰有热有虚,三症生姜通用之。药宜随症区处。若是胃中有热,二陈加上苓连,姜汁炒过共同煎,各用一钱最验。
(22)气难当: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气味香"。


《外科全生集》煎剂类 >> 二陈汤

治流注初起。
橘红(五钱) 半夏(二钱) 白芥子(二钱,炒研) 茯苓(一钱) 生甘草(三分)
加阳和丸同煎服。


《医方论》除痰之剂 >> 二陈汤

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
痰之为病最烈,痰之为病亦最多。积湿与郁火二者为生痰之大源。其余或因风,或因寒,或因气,或因食,变怪百出,随感而生,难可枚举。治痰大法,湿则宜燥,火则宜清,风则宜散,寒则宜温,气则宜顺,食则宜消。二陈汤为治痰之主药,以其有化痰理气、运脾和胃之功也。学人随症加减,因病而施,则用之不穷矣。


《汤头歌诀》二陈汤

(《局方》)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驯。(加胆星以助半夏,加枳实以成冲墙倒壁之功。)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二陈汤加竹茹、枳实,名温胆汤,治胆虚不眠。)润下丸(丹溪)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陈皮(去白)八两,盐五两(水浸洗),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姜汤下,或将陈皮盐水煮晒,同甘草为末,名二肾散,不可多服,


《瘴疟指南》正气方 >> 二陈汤

治瘴病术术欲吐不吐.及呕而膨胀.又治证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见证.方用对证药.
陈皮(五两) 半夏(五两汤泡七次) 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一两)
上 散.每服五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谚云无痰不成疟.故瘴病当以治痰为主.痰生于湿.由脾土不能制湿而成.是方用半夏辛温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不生.陈皮辛温能和气.甘草甘平能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和气则痰不能留滞.名曰二陈者.以半夏陈皮二药宜陈用之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用温中固下之药.恐其太峻.加入此方.含用则少缓.


《重楼玉钥》症治汤头备录 >> 二陈汤

治湿痰为患及骨槽风等症.
陈半夏(三钱九制者佳) 广陈皮(三钱去净白) 白茯苓(二钱) 生甘草(一钱)
上加白芥子二钱.炒研.引用生姜三片.水煎服.


《时方歌括》滑可去着 >> 二陈汤

治肥盛之人.湿痰为患.痰喘胀满.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二钱.陈皮一钱.茯苓三钱炙.甘草八分.加姜
陈修园曰.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以此方为三阳解表之剂.服之留邪生热.至死不悟.余于真方桂枝汤下已详言之.兹不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