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卷三八六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饭为丸。 | 
| 功能主治 | 
小儿水气浮肿。 | 
|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茶汤送下。如泻后,用人参白术散补之。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八六 |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于银石器内炒令极热,勿令焦,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症癖,食积;及水疾蛊胀。 | 
| 用法用量 | 
常服,生姜汤送下1丸;如取转,量脏腑虚实加减。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 
 
 
《普济方》卷三九四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黄腊半两,乳香皂子大,用蜡同化为汁,和药为膏,旋丸如绿豆大。 | 
| 功能主治 | 
小儿、大人吐。 | 
| 用法用量 | 
每服3-5丸,小儿如黄米大2-3丸,热叶,研脂麻油冷水送下;冷吐,煎丁香汤送下;惊吐,煎马齿苋汤送下。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九四 |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肿入腹,苦满急,害饮食。 | 
| 用法用量 | 
旦服2丸。当下渐退,更取令消,乃止之。 | 
| 摘录 |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 
 
 
《三因》卷十四大戟丸
| 别名 | 
麝香大戟丸 | 
| 制法 | 
上为末,独留川楝,似好酒1-2升,葱白7枚,长3-4寸,煮川楝软,去皮核,取肉,和上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阴(疒颓)肿胀,或小肠气痛。 | 
| 用法用量 | 
麝香大戟丸(《局方》卷八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 
| 摘录 | 
《三因》卷十四 | 
 
 
《宣明论》卷八大戟丸
| 制法 | 
上8味以下同研匀,用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 
| 功能主治 | 
十种水气,肿胀喘满,热寒咳嗽,心胸痞闷,背项拘急,膀胱紧,肿于小腹,小便不通,反转大便溏泄,不能坐卧。 | 
|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至7丸,食后、临卧用龙脑、腊茶送下。 | 
| 摘录 | 
《宣明论》卷八 |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熔黄腊1分,和为膏,旋丸如麻子大。 | 
| 功能主治 | 
小儿心膈伏热生涎,霍乱烦闷,身体多热,乳食难停,吐逆不定。 | 
|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至5丸,如烦躁,研生脂麻、马齿苋水送下;吐逆,煎马齿苋、丁香汤送下。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用大麦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水肿久不愈。 | 
|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空心、日晚生姜汤送下。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大戟丸
| 制法 | 
上5味,4味为细末,入巴豆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伤寒后,脚气攻心,腹胀硬,小便赤涩。 | 
|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至5丸,温米饮下,不拘时候。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 
 
 
《圣惠》卷五十八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入牵牛子末,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肠胃积滞,大便不通,气壅上奔。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心以生姜汤送下。 | 
|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八 | 
 
 
《圣惠》卷五十四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十种水气,遍身肿满,上气喘息,大小便俱涩。 | 
| 用法用量 | 
每日空心服20丸,以温水送下。以利为效。 | 
|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四 |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水气,肿入腹,臌胀,恶饮食。 | 
| 用法用量 | 
方中乌扇,《普济方》作“乌头”。 | 
|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三 |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大戟丸
| 制法 | 
上为末,入巴豆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十种水气、遍身肿满,喘急烦闷,心腹壅滞,大小便不利。 | 
| 用法用量 | 
每服3丸,空心粥饮送下。 | 
| 注意 | 
忌盐120日,缘盐能化水故也。外忌鱼酢、面食、一切毒物及生冷等物。 | 
| 摘录 | 
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 | 
 
 
治阴 肿胀,或小肠气痛。
大戟(去皮锉,炒黄,半两) 葫芦巴(四两,炒) 木香(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舶上茴香诃子(煨去核) 槟榔(各一两) 川楝(五两,后入) 麝香(半钱,别研)
上为末,独留川楝,以好酒一二升,葱白七枚长三四寸,煮川楝软,去皮核,取肉,和上件药,丸如梧子大。空心温酒下五七丸至十丸;姜汤亦得。潮发疼痛,炒姜热酒下十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