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中国药典》参苓白术散

性状 为黄色至灰黄色的粉末;气香,味甜。
炮制 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冶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参苓白术散

别名 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
制法 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细缓。现用于慢性胃肠炎、糖尿病、贫血、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蛋白尿久不转阴及其它消耗性疾病,辨证属脾胃气虚挟湿者。亦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脾虚痰多者。
用法用量 每服6克,大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酌减。
备注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片玉痘疹》卷五参苓白术散

功能主治 痘疮,脾胃气弱不能消食。
用法用量 上用水一盏,砂仁1个(捶碎),为引,煎服,不拘时候。
摘录 《片玉痘疹》卷五

《镐京直指》参苓白术散

制法 上为末服。
功能主治 久泻伤脾胃,气虚脉弱,饮食不化。
摘录 《镐京直指》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参苓白术散

别名 白术调元散、参术饮、白术散
制法 上为细末。
药理作用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2;8:25):参苓白术散水煎液小剂量对肠管蠕动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可解除肠管的痉挛,并能增加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解痉作用的机理初步看来一方面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另一方面亦有拮抗拟胆碱药的作用。
功能主治 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或吐或泻,胸脘闷胀,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
用法用量 白术调元散(《痘疹全集》卷十三)、参术饮(《张氏医通》卷十六)、白术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苓白术丸”(见《医林绳墨大全》;改为膏剂,名“参苓白术膏”(见《杂病源流犀烛》)。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脾胃喜甘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2.《冯氏锦囊·杂症》: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否塞之忧也。
临床应用 1.脾虚泄泻:某女,48岁,有腹泻史,经常腹痛肠鸣。近数月来每日均拉稀便二、三次,胃纳不佳,饮食乏味,形瘦神疲,舌质淡苔白,脉虚弱无力。此脾虚湿注,治宜健脾渗湿,拟参苓白术散主之。处方:西党参三钱、焦白术三钱、白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炒扁豆三钱、薏苡仁四钱、苦桔梗一钱、缩砂仁(杵冲)八分、炒莲肉三钱、炙甘草一钱。三剂后,腹泻停止,再服七剂,胃纳增加,大便正常。
2.胃虚嘈杂:某女,28岁,近来脘中嘈杂,得食稍舒,口淡乏味,食后即觉胀闷,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象虚细。此属胃虚腐熟转输功能减弱,治宜健脾养胃,宗参苓白术散意。处方:西党参三钱,白茯苓三钱,焦白术三钱,淮山药四钱,白扁豆三钱,姜半夏一钱半,陈会皮一钱半,炙甘草一钱。服上方二剂即愈。
3.慢性痢疾:某女,35岁,患慢性菌痢数年(大便曾培养出B组痢疾杆菌),反复发作,解脓血便,每天4-6次,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精神疲乏,食欲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脉沉濡弱。证属脾虚下痢,处方:党参五钱、白术四钱、陈皮二钱、山药五钱、苡米五钱、莲子肉三钱、木香二钱(后下)、黄连二钱、桔梗二钱、扁豆三钱、砂仁一钱五分(打、后下)鱼腥草五钱、甘草二钱。服药四剂后,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嘱续服上方,共服十剂,疗效巩固。
4.慢性肾炎:用本方去桔梗,加虎杖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尿蛋白在(+++)-(++++)之间,经用本方治疗,最短一月,最长半年均获显效。其中8例临床治愈,出院时尿蛋白稳定在(-)-(±)之间;5例有效,尿蛋白控制在(+)-(++)之间,其它临床症状消失。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减去苦辛载药上浮之桔梗,加入清热利水之虎杖,以达到治本为主,标本兼顾之目的。如阳虚寒重,水湿不化,浮肿严重者,先用真武汤之类,温阳利水,待水肿消退后,再用本方调治。若属气虚者,重用党参或酌加黄耆、杜仲、菟丝子等益气补肾。
5.行经泄泻:某女,35岁,近年来每逢月经来潮,即发泄泻,腹胀微痛,精神困倦,饮食少进,头目眩晕,月经或多或少,色淡,舌质淡红,脉象濡缓无力。症脉合参,良由脾胃虚弱,湿聚中焦所致。治宜运脾渗湿,理气调经。处方:西党参三钱、白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薏苡仁四钱、炒扁豆三钱、炒莲肉三钱、缩砂仁(杵冲)八分、陈皮八分、生白芍三钱、制香附一钱半、粉葛根一钱半、炙甘草一钱。上方加减连服四剂,诸恙悉除,经随访观察四月来未见复发。
摘录 《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

《婴童百问》卷二参苓白术散

别名 和中散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急惊下后和气助胃。主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枣汤送下。
摘录 《婴童百问》卷二

《幼科指南》卷下参苓白术散

制法 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
功能主治 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用法用量 米饮送下。
摘录 《幼科指南》卷下

《回春》卷三参苓白术散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气虚泄泻。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东医宝鉴·内景篇》引作“参苓莲术散”。
呕哕恶心,加半夏、乌梅;元气虚脱,昏倦,加黄耆、升麻少许,去砂仁、藿香;饱闷,加厚朴,去肉蔻、诃子;小水短涩,加木通、车前,去干姜;泻甚不止,加炒苍术、乌梅、熟附子少许。
摘录 《回春》卷三

《医学心悟》卷六参苓白术散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健脾养胃。主痈疽脾虚者。
用法用量 每用3钱,开水送下。
摘录 《医学心悟》卷六

《己任编》卷三参苓白术散

功能主治 小儿疳症,头大肚大,筋青,四肢独细。
摘录 《己任编》卷三

《诚书》卷八参苓白术散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惊风。久吐、久泻、久痢、久热之后,目陷无神,唇燥烦渴,厥,掌中热。
用法用量 米汤调服。
摘录 《诚书》卷八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参苓白术散

功能主治 痘已靥未靥,身热不退,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种痘新书》有炙耆。
摘录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种痘新书》卷四参苓白术散

功能主治 健脾去积。主痘疮虚泄。小便清利,其粪或白或黑,或饮食不化,其气腥,其泄则滑溜自下而无声者。
摘录 《种痘新书》卷四

《冯氏锦囊秘录》方脉泄泻合参 >>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或呕,或泻。
人参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山药(炒) 白扁豆(炒,各四两)砂仁(炒) 桔梗(炒) 薏苡仁(炒) 莲肉(炒,去心,各二两) 共为细末,姜枣汤调服。
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痞塞之忧也。


《医述》杂证方论 >>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中,药味皆滞而不活动,得陈皮、砂仁,则诸药皆活动而不滞。
○服大补药后,调理莫过于参苓白术散;服大热药后,调理莫过于八珍汤。(周慎斋)


《医方考》脾胃门第二十八 >> 参苓白术散

人参 茯苓(去皮) 白术(炒) 砂仁 甘草(炒) 山药 桔梗(炒) 薏苡仁(炒)扁豆 莲肉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外科理例》附方 >> 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或呕吐泄泻。凡大病后皆宜服此。以调理脾胃。
人参 茯苓 白术(炒) 连肉(去心皮) 白扁豆(去皮姜汁拌炒) 砂仁(炒) 桔梗(炒)山药 甘草(炙) 薏苡仁(炒各二两)
细末。每服三钱。石菖蒲煎汤下。


《仁术便览》脾胃 >> 参苓白术散

凡大病后调助脾胃,此药最好,退虚热。方见泄门。


《奇方类编》脾胃门 >> 参苓白术散

专治久泻,脾胃大虚,或病后虚弱,用此一料,可复元气。
人参二两 白术五两(蒸) 莲肉四两(去心) 白桔梗一两 山药(炒)四两 薏苡仁(炒)四两 芡实四两 白茯苓四两 炙甘草二两 砂仁二两(炒) 白扁豆四两(炒)
以上共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为丸,亦可久留。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痢疾门 >> 参苓白术散

此药性平,补助脾胃之药也。
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白扁豆(姜汁炒)、甘草。桔梗、意苡仁、石莲肉各一两,加石菖蒲一两。共为末,陈米汤化服。
祖传治痢:不问赤白,只用保和丸,香连丸调之。
凡痢日久,大热、大渴不退者,不治。
凡痢日久,六脉洪数,面赤身热者,不治。
凡痢日久,作渴不止者,不治。
凡痢日久,呕吐不食,服药无效者,不治。
凡痢日久不止,下紫血成块者,不治。
凡痢日久,下黑水,如屋漏尘水者,不治。
凡痢日久。大肉瘦削折者,不治。
凡痢日久,脱肛出寸余者,不治。
凡痢日久,转作惊搐者,不治。
凡痢变作泄泻,饮食如常者,易治。
西江 月痢疾古名滞下,食积湿热相参,肠鸣腹痛不能安,里急后重无遍。赤乃小肠火盛,白自大肠邪传,愚医以白作寒看,辛热乱行丸散。
治痢无过二法,河间秘诀流传,行气积血术中仙,管取十全无变。气行后重自止,血和下痢自安,寒凉淡渗禁辛甘,不怕年深日远。
凡痢先行通药,黄连枳实槟榔,多加酒蒸过大黄,或用三黄推荡(38)。若是虚人忌此,且从消导(39)推详。保和丸子是仙方,只要认病停当。
下后病除里急,再将赤白消详,赤痢无过剪红方,白痢固肠稳当。赤白相兼不愈。香连丸子高强,术精乡郡把名扬,夺取锦缠头上。
若遇时行痢疾,排门一样无差,头疼身痛慢吁磋,疫疠气行须怕。先用人参败毒,次将承气推车,然后察脉看减加,虚实分明调他。
痢久前法不止。气陷肠滑无停,急将凉药与提升,固涩兼行甚稳。参术升麻归芍,乌梅粟壳连芩,干姜诃子赤茯苓,粳米陈皮作引。
记得痢症药品,解毒栀子芩连,大黄芒硝可推陈,木香陈皮痛定。槟榔积壳后重,升麻柴胡提升,固肠粟壳诃梅灵,泽泻猪苓水顺。
痢疾不治数症。脉若洪大须防,禁口不食吐水浆,大热烦渴腹胀。大孔不收魄户(40),粪如尘黑爪櫰。面红唇赤陷眉眶,气急闷乱危样。
小儿肛头脱出,此由泄痢深沉,气虚下陷不能升,冷热不知相并。里急后重难便,用力太过伤神,以致肛出冷寒乘,不得收返而进。
要识脱肛症治,养血和气为宜,川芎白芷与当归,白芍人参赤石。槐子山药莲肉,龙骨五倍相随,细研五倍作丸子(41),仍用米汤吞吃。
内服汤丸取效,外用诸药扶持,粱上倒挂壁尘灰,鳖头烧灰研细,鼠粪共末艾捻,入桶用火燃之。人坐其上令熏宜,顷刻肛头收入。
前法若还不效,田螺取捣为泥,朴硝大黄共和之,捶膏敷上即愈。不效再用搽药,熊胆冰片堪题,鹅胆调搽病即除,此法医人牢记。
导气苓连共木香,大黄归芍壳槟榔。痢下脓血时无度,管取一服即安康。
(38)推荡: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推汤"。
(39)消导: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通药"。
(40)魄户:汉阳鹤湄张伯琮校定版为"枭口"。
(41)作丸子: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丸子儿"。


《医方论》补养之剂 >> 参苓白术散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炒) 山药各二斤 陈皮 扁豆(炒)一斤半 薏仁(炒)一斤 砂仁一斤 桔梗一斤 莲肉(炒,去心)一斤
为末。每三钱,枣汤或米饮调服。
此健脾和胃之正药也。惟扁豆性劣,宜减去,尝见疟愈之后服扁豆者,无不复发,此可知也。


《瘴疟指南》断瘴方 >> 参苓白术散

治瘴后.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致呕吐泻痢.病后此药最好.
人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甘草 莲肉 薏米 桔梗 扁豆 砂仁
上共为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