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统》卷七十三白芷丸
| 制法 | 
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夜多小便。 | 
|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用木馒头或根煎汤送下。 | 
| 摘录 | 
《医统》卷七十三 |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本事》白芷丸
| 制法 | 
上锉,以萝卜汁浸,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 功能主治 | 
沐浴后眩晕头痛,或头风眩痛,及暴寒乍暖,神思不清,头目昏晕。 |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细嚼,以茶清或荆芥汤送下。 | 
| 摘录 | 
《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引《本事》 | 
 
 
《寿亲养老》卷四白芷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老人气虚头晕。 |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不饥不饱时清米饮送下。 | 
| 各家论述 | 
《本事方释义》:白芷气味辛温,入手足阳明,引经之药;石斛气味甘平微咸,入肝脾肾三经;干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细辛气味辛温,入足少阴;五味子气味酸咸温,入肾;厚朴气味辛温,入足太阴阳明;肉桂气味辛甘热,入肝;防风气味辛甘平,入手足太阳;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胃,能引诸药入于至阴之处;甘草气味甘平,入脾,通行十二经络,能缓诸药之性;陈皮气味辛平微温,入脾胃;白术气味甘温,入手足太阴。此治气虚头晕之方也。诸经络皆有赖于中土,故守中之药居多,中宫气旺,则辛热之品得各行其志,而病情中矣。 | 
| 摘录 | 
《寿亲养老》卷四 |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白芷丸
| 制法 |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妊妇风气壅,头目不利,身体生疮。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五八 | 
 
 
《圣济总录》卷一○七白芷丸
|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肝肾虚风,多泪渐昏,及生翳膜。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后温水送下,日3次。 |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七 |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四引《圣惠》,名见《奇效良方》卷五十七白芷丸
| 制法 | 
捣为丸,如小豆大。 | 
| 功能主治 | 
小儿风寒流涕。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茶送下。仍以白芷末,姜汁调,涂太阳穴,乃食热葱粥取汗。 | 
| 摘录 |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四引《圣惠》,名见《奇效良方》卷五十七 | 
 
 
《千金》卷四白芷丸
|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 功能主治 | 
产后所下过多,及崩中伤损,虚竭少气,面目脱色,腹中痛。 |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酒送下,1日4-5次。无当归,芎藭代,入蒲黄1两妙;无续断,大蓟根代。 | 
| 摘录 | 
《千金》卷四 | 
 
 
《普济方》卷三九三白芷丸
| 制法 | 
上为末,同研,面糊为丸,如粟米大。 | 
| 功能主治 | 
消乳食。主小儿宿食不消。 | 
| 用法用量 | 
每服3-5丸,温水送下,常服。 | 
| 摘录 | 
《普济方》卷三九三 | 
 
 
治产后所下过多,及崩中伤损,虚竭少气,面目脱色,腹中痛方。
白芷(五两) 干地黄(四两) 续断 干姜 当归 阿胶(各三两) 附子(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二十丸,日四五服。无当归 川芎代,入蒲黄一两妙,无续断,大蓟根代。
 
治气虚头晕。
白芷(不见火) 石斛(去根,净洗,细锉,酒炒) 干姜(炮,各一两半) 细辛(去叶)五味子(拣) 浓朴(姜汁炙) 茯苓(去皮)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防风(去钗股)甘草(炙) 陈皮(各一两,去白) 白术(一两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清米饮下,不饥不饱服。
乡人邵致远,年八十有三,有此疾,得此方,数服即愈。渠云杨吉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