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白虎汤

白虎汤

《伤寒论》白虎汤

功能主治 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 《伤寒论》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白虎汤

功能主治 治伤寒脉浮滑者,表里有热,若汗下吐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大渴,舌上干燥欲饮水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虎汤

炮制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馀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
小儿量力少与之。或加人叁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
注意 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白虎汤

药理作用 抗乙脑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4;7:456),用本方煎剂于实验性小白鼠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与大青叶提取物、竹叶石膏汤、安宫牛黄散等对照组相比较,本方能提高小白鼠存活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
功能主治 清热生津,解暑毒,解内外之热,清肺金,泻胃火实热。主阳明气分盛热。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大汗出,脉洪大有力或滑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中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7-8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一切时气,瘟疫杂病,胃热咳嗽、发斑,小儿疮疱隐疹伏热;温病身热,自汗口干,脉来洪大,霍乱,伤暑发痧。
用法用量 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注意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各家论述 1.《伤寒明理论》: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寒,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欲除其热,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灼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
2.《医方考》:石膏大寒,用户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3.《伤寒来苏集》: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质刚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肺燥,内肥白而外皮毛,肺金之象,生水之源也,故以为臣。甘草皮赤中黄,能土中泻火,为中宫舟楫,寒药得之缓其寒,用此为佐,沉降之性,亦得留连于脾胃之间矣。粳米稼穑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为后天养命之资,得此为佐,阴寒之物,则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
4.《医方集解》: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于,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临床应用 1.温热:汪某某,男,54岁。患感冒发热,入某某医院,在治疗中身热逐步上升,曾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8天后仍持续发热达38.8℃,口渴,汗出,咽微痛,脉象浮大,舌苔薄黄。此为温热已入阳明,内外虽俱大热,但尚在气分,以白虎汤加味以治,处方:生石膏60g,知母12g,粳米12g,炙甘草9g,鲜茅根30g(后下),鲜芦根30g,连翘12g。水煎,米熟汤成,温服。下午及夜间连进2剂,热势下降,体温38℃,次日原方续进2剂,热即下降到37.4℃,后将石膏量减至45g,2剂后体温已正常。
2.中暑:某儿,8岁,中暑,身灼热烦渴,四肢懈惰,一医与白虎汤,二旬余日,犹不效,先生曰:某医之治,非不当,然其所不效者,以剂轻故也,即倍前药与之(贴重10钱),须臾发汗如流,至明日善食,不日复故。
3.三阳合病:某男,70余岁。秋患伤寒证,不治,久而化热,便难溲赤,头常晕,渐加剧,不能起坐,坐则房屋旋转。发热间或恶寒,继则昏蝥,发则口木舌强不能言,手足亦不能动,耳聋,呼之如无所闻,目灼灼直视,约需1小时始复常态,时谵语。曾数就医,均以老年体虚,治当滋补,服药无效,病反日进。其中有认为病有热象,当用清凉者,投之小效。迁延至春不愈,后来我处诊治。脉六部洪滑,舌苔黄厚,口渴引饮。与三阳合病相近,治当用白虎汤。处方:鲜茅根120g,生石膏60g,知母、花粉各15g,粳米9g,甘草6g。服药后病人顿觉清爽,眩晕大减,是日昏蝥仅发2次,但脉之洪滑不减,知其蕴热尚炽,原方加量,先煎茅根,取汤去滓,再入余药,煎取清汤3碗,每小时1碗,日尽1剂。2天后身即不重,耳不聋,转侧自如,昏蝥已不发。又服6-7剂,口亦不渴,舌苔渐薄,大便亦通,更进5剂,头晕始去。
4.热厥证:史某某,女性,38岁,农民。急诊时病人已陷入昏迷3小时。发热已2日,急性热性病容,体质营养良好,全身多汗,皮肤湿润,体温40.5℃,手足微冷,心跳急速,口腔干燥,白色薄苔,脉滑而有力,腹诊腹壁紧张度良好,无抵抗,压痛。来院后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0毫升,为处白虎汤原方。6小时后病人诉口渴,给饮凉开水少量,次日神志清楚,诉头痛乏力,体温38.5℃,续服前方,病情续有好转,第3日恢复常温,又5日痊愈。
摘录 《伤寒论》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白虎汤

制法 上挫细。
功能主治 阳毒伤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渴,烦躁不解,脉洪大者。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煮米熟为度,去滓,分温3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一三五引《三因》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白虎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气劳伤。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取6分,更入酒半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回春》卷二白虎汤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阳明经汗后脉洪大而渴,或身热有汗不解。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秋感热之疫疠,或阳明下后,大便不固,热不退者,或湿温证热不退而大便溏者,依本方加苍术;若伤寒汗下后,自汗虚热不退,加苍术、人参。
注意 无汗脉浮,表未解而阴气盛,虽渴不可用白虎汤;里有热者方可用。
摘录 《回春》卷二

《顾氏医径》卷五白虎汤

功能主治 疹已出而烦渴者。
摘录 《顾氏医径》卷五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白虎汤

功能主治 胃热作渴,暑热尤效;又治热厥腹满,身难转侧,面垢谵语,不时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浮滑。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女科万金方》白虎汤

别名 知母石膏汤
功能主治 :男子妇人感冒风寒,表里俱热,狂言妄语,后结不解,大热大渴;及暑热发渴;妇人身热如蒸而渴者。
用法用量 知母石膏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方中知母、石膏、甘草用量原缺。
摘录 《女科万金方》

《普济方》卷四○三白虎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温热及中暑烦渴;并治小儿痘疱、麸疹、癍疮赤黑,出不快,及疹毒余热。
用法用量 糯米煎,米熟为度,子母同服,但加生姜、大枣煎。渴盛者,更加干葛,春冬秋寒有证亦服,但加枣煎。小儿减半。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备急千金要方》发汗吐下后第九 >> 白虎汤

治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方
石膏(一升)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诸亡血及虚家不可与白虎汤。
若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之,与之则呕利腹痛。
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背微恶寒,宜服白虎汤。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宜白虎汤。
若渴欲饮水,口燥舌干者,宜白虎汤。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白虎汤

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碎,绵裹)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 >> 白虎汤

治阳明证,汗出渴欲饮水,脉洪大浮滑,不恶寒反恶热。
石膏(碎,绵裹,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阳明邪从热化,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滑,然犹在经,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外主肌肉,虽有大热而未成实,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其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乃操万全之术者。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 白虎汤

主伤寒传入于胃,表里俱热,脉大而长(仲景曰∶浮滑)。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打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胃则邪入里矣。仲景言,浮滑以表邪,亦未解也。成氏曰∶白虎汤解内外之邪,白虎西方金神,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非此汤不能解也。夏热秋凉,汤名白虎,言秋气至而热去也。知母苦寒,《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故以知母为君。石膏甘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故以石膏为臣,甘草、粳米,味皆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甘草、粳米为使,太阳中 得此顿除,热见白虎而尽矣。立秋后不可服,服则不能食,多成虚嬴,按∶石膏一物,入甘温队中则为青龙,从清凉同气则为白虎,夫风寒皆伤,宜从辛甘发散矣,而表里又俱热,则温热不可用,欲并风寒表里之热而俱解之,故立白虎一法,以辅青龙之不逮也。


《医述》伤寒方论 >> 白虎汤

白虎汤,是解胃腑内蒸之热,非治外经之热也。昔人以石膏辛凉,能解利阳明风热,若不佐以麻、葛之品,何以走外?此说似是而实非。盖阳明在经之邪,纵使有大热,而不烦渴,自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等治法,并无藉于石膏也。(张路玉)
夫以石膏一物之微,入甘温队中则为青龙;从清凉同气则为白虎。惟圣神之哲,乃能用之恰当。此龙虎所为庆风云之会也。设在表之风寒未除,当用青龙而反用白虎;设在里之热渴已逼,当用白虎而反用青龙。倒行逆施,能不败乎?世传孙思邈有降龙伏虎之能,岂非以仲景之心法为道法耶?(喻嘉言)
白虎加人参,于清火中益气;调胃用甘草,于攻实中虑虚。(柯韵伯)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阳厥脉证治 >> 白虎汤

治热厥。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面垢谵语遗溺,手足厥冷,自汗,脉沉滑,里有热也。
石膏(四两,椎碎) 知母(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二盏,粳米一撮,煮米熟,去滓,取七分,清汁服,可并进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附中暑) >> 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 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知母(七十五两) 甘草(,三十七两半) 石膏(洗,十二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小儿量 力 亡


《儒门事亲》暑门(疟附) >> 白虎汤

知母(一两半,去皮) 甘草(一两) 糯米(一合) 石膏(四两,乱纹者,另研为末)
上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另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汁制过用之。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白虎汤

石膏(一斤,捶,不见铁) 知母(去浮皮,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伤寒,传入于胃,不恶寒,反恶热,有汗作渴,脉大而长者,此方主之。
传入于胃,邪入里矣。表无其邪,故不恶寒;里有实热,故反恶热;热越故有汗;里燥故作渴;邪盛故脉大;邪在阳明故脉长。白虎,西方金神也。五行之理,将来者进,功成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则夏火之炎息。此方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肃之令而除热也。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浓,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戒矣。


《仁术便览》厥病 >> 白虎汤

治暑厥腹满身重,自汗脉沉滑者。
石膏 知母 甘草 糯米


《伤寒寻源》白虎汤

石膏(二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按三阳合病.其脉浮大.其证欲眠.而目合则汗.谛实此三阳合病之证.而见腹满身重者.阳盛于经.里气莫支也.口不仁而谵语者.热淫于内.神识为蒙也.因而浊气上蒸则面垢.阴津下泄则遗尿.若汗若下.皆足以夺津液而召变.计惟白虎.肃肺金而清胃热.则表里之邪自解耳.
诸书皆谓白虎主治阳明经热.此三阳合病.而何以独责阳明.因谓阳明居中土万物所归.三阳合邪.故统于阳明主治.愚按方中之用石膏知母.取降肺金清肃之气.而滋肾水生化之源.水出高源胃土藉资灌溉.兼以甘草粳米.载之逗遛上焦.以生津而化燥则烦热自蠲.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又经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按厥之一证.总为入里之候.但有寒热.之不同.脉微而厥为寒厥.脉滑而厥为热厥.前因失治而致厥.若既见厥而复失治.则热邪愈转愈深.阴津之亡.可立而待.故急用白虎保阴津而驱阳热.以预弭热深厥深之变也.再按大青龙之与白虎同用石膏.而主治各别.青龙主雨.譬如甘霖遍野.而蒸郁自消也.白虎主风.
譬如凉 荐爽.而炎 若失也.故用青龙以无汗为辨.用白虎以自汗为辨.


《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 白虎汤

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而烦躁不得卧,渴欲饮水数升者;及脉滑而手足逆冷,此热厥也,亦主之。若表未解而无汗者,忌服。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


《时方妙用》厥阴方 >> 白虎汤

(见阳明)


《医方论》泻火之剂 >> 白虎汤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同一石膏也,合麻黄用之,则为青龙;合知母用之,则为白虎。一则欲其兴云致雨以解外邪;一则欲其清肃肺胃,荡涤内热,义各有当也。然用此方者,必须审而又审,自汗而渴,脉大有力,数者咸备,方可与之。若一误投,祸不旋踵。盖缘此症为湿热郁蒸,故有汗而烦热不解。既有汗,故不可表,表则阳脱;亦不可下,下则耗阴。惟有大清肺卫之热为正法也。


《汤头歌诀》白虎汤

(仲景)用石膏偎,知母甘草梗米陪。(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亦有加入人参者,(名人参白虎汤。)燥烦热渴舌生苔。(白虎,西方金神。此方清肺金而泻胃火,故名。然必实热方可用之,或有血虚身热,脾虚发热及阴盛格阳,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按∶白虎证脉洪大有力,类白虎证脉大而虚,以此为辨。又当观小便,赤者为内热,白者为内寒也。)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白虎汤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脉浮滑.大渴而烦.按仲景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疑必有误.又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渴饮水.白虎汤主之.又云.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又阳明一症云.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阳一症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乃知其言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必表里二字传讹也.即仲景数论而断之.岂有里既寒而反用大寒之剂乎.岂有里寒而脉浮滑者乎.岂有里寒而大热烦渴者乎.故知白虎为阳明大热而设.其曰.里有寒者.定瘥无疑也.成氏随文注释.惑误后人.不得不详为之辨也.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表里俱热.金被火囚.用辛寒以救肺.所以名为白虎也.活人谓夏月阴气在内.宜戒白虎.明理论云.立秋后不可服.恐白虎大寒.将变虚羸不食.二说俱偏矣.有是病即当服是药.安可拘于时哉.设使秋冬病.苟无表症.而大热烦渴.便与白虎.为对症之良剂矣.虽欲不用.其可得乎.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荣卫病罢里燥方 >>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炙草 粳米
伤寒而外有大热。相火外出,里气必寒。里热实则热聚于内,不浮于外,故外无大热。肢厥有阳证阴证之分,阴证里阳虚,阳虚于内,不能达外,故肢厥,其厥有如冰冷;阳证里阳实,阳聚于内,不能达外,故肢厥,其厥不如冰冷,不温而已。阴证脉微细而沉,阳证脉滑而实,或沉而实。阳明燥热,故滑而实也。石膏知母清阳明经之燥,粳米炙草生津液而补中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