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中含有玉米
中医书籍中含有玉米
首页 > 中药材 > 玉米

玉米

《中药大辞典》玉米

拼音 Yù Mǐ
别名 玉高梁(《纲目》),番麦、御麦(《留青日札》),西番麦(《学圃杂疏》),玉麦、玉蜀秫(《农政全书》),玉蜀黍(《纲目》),戎菽(《广群芳谱》),红须麦(《蒙化府志》),薏米包(《医林纂要》),珍珠芦粟、苞芦、鹿角黍、御米(《双溪物产疏》),包谷、陆谷、玉黍(《齐民四木》),西天麦(《平凉县志》),玉露秫秫(《植物名实图考》),纤粟(《随息居饮食谱》),珍珠米(《尔雅谷名考》),粟米、包粟(《岭南采药录》),包麦米(《中国药植志》),苞米(《广西中兽医药植》)。
出处 《农政全书》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种子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秆粗壮,直立,高1~4米,节间有髓,基部各节具气生根。叶片长大,扁平,剑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雄性圆锥花序顶生,雄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含2小花;两颖几相等长,膜质,背部隆起,具9~10脉;外稃与内稃均透明膜质,几等长于颖;花药橙黄色,长达5毫米;雌小穗孪生,成8~30行排列于粗壮而呈海绵状之穗轴上;两颖相等,甚宽,无脉,具纤毛,第一小花不育;外稃透明膜质,似颖但较小而无毛,具内稃或否;第二小花外稃似第一小花者,具一内稃;雌蕊具极长而细弱之花柱。颖果略成球形,成熟后超出颖片和稃片之外。花果期6~9月。
本植物的根(玉蜀黍根),叶(玉蜀黍叶)、花柱(玉米须)、穗轴(玉米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淡,微寒。"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经。"
功能主治 ①《纲目》:"调中开胃。"
②《医林纂要》:"益肺宁心。"
③《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食或磨成细粉作饼饵。
摘录 《中药大辞典》

《食物疗法》玉米

玉米又叫玉蜀黍、苞谷、棒子,其营养十分丰富。主要成分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除此之外,它还含有胡萝卜素、B[XB]1[/XB]、B[XB]2[/XB],烟酸等维生素。玉米性味甘平,既可谓中开胃,又能渗湿利水。玉米的花穗叫玉米须,有很好的利尿、降压、止血和健胃作用,还能控制肾炎蛋白尿,利胆,减少胆红质。高血压、浮肿、黄疸、小便不利患者,可经常以之煎汤或代茶饮。玉米油含亚油酸为60%,还含有卵磷脂、维生素A、E等,长期食用可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是心血管疾病、肥胖者的理想食品。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玉米还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食品。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加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多食用一些玉米食品,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富贵病”的发生。
【应用实例】
1.小便不利:玉米须鲜者30~45克,干者12~15克,煎汤服。
2.糖尿病:玉米须50~100克水煎,分2次1日服完。连服见效。
3.高血压:玉米须15~25克,加冰糖适量,煎水代茶常饮;或干玉米须60克,煮水喝,每日3次。
4.咯血:玉米须60克,冰糖60克,混合炖服。
5.高脂血症:常以玉米油炒菜食之。
6.胆囊炎:玉米须30~60克,煎水代茶饮。
7.咳嗽:玉米须、桔皮各适量,水煎服。
8.慢性肾炎水肿:玉米籽1份,加水3倍量,煎汤代茶,早晚饮服,久而有效。
9.鼻炎:玉米须装烟斗内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