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熊掌

熊掌

《全国中草药汇编》熊掌

拼音 Xiónɡ Zhǎnɡ
来源 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棕熊Ursus arctos L.,以四肢的掌入药。
生境分部 东北、西南。
炮制 将熊掌外用湿泥包裹,用火烧至干燥时,剥去泥土及去毛,水浸切碎用。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除风湿,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用法用量 1~2只。
注意 内热有外感者忌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熊掌

拼音 Xiónɡ Zhǎnɡ
别名 熊蹯(《五传》)。
出处 《日华子本草》
来源 为熊科动物黑熊棕熊足掌。捕得熊后,将足掌砍下,糊以泥土,挂起晾干或用微火烘干,干燥后,去净泥土。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熊胆"条。
生境分部 主产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性状 熊掌多连皮带毛,前掌较短小,长15~20厘米,后掌较长,约20~30厘米。前掌较宽。掌心均呈黑色,具厚实干枯的肉垫,肉垫表面无毛。趾5个,各趾都有弯曲的利爪;足趾间及掌的背面,密生黑色或棕褐色的细毛。有腥气。以宽大、厚实、身干、气腥而不臭者为佳。
化学成分 干燥熊掌含脂肪43.90%,粗蛋白质55.23%,总氮8.83%,灰分0.94%;蛋白质水解产生天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羟基缬氨酸等。
炮制 浸泡后,切碎用。
性味 ①《医林纂要》:"甘咸,温。"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辛,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①《日华子本草》:"可御风寒,益气力。"
②《医林纂要》:"滋补气血,祛风去痹,续绝除伤。"
③《四川中药志》:"能除风湿,健脾胃。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熊掌

拼音 Xiónɡ Zhǎnɡ
英文名 Bear Paw
别名 熊蹯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熊科动物黑熊和棕熊的足掌。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将足掌剁下,糊以泥土,挂起晾干,或用微火烘干,干燥后,去净泥土,保存。
原形态 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资源分布: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熊常多连皮带毛,肖掌较小,长15-20cm;后掌较长,长20-30cm。前掌较宽。掌心均呈黑色,具厚实干枯的肉垫,肉垫表面无毛。掌底系由若干个质地致密且较坚硬的圆柱体所构成。趾5个,各趾都有弯曲的利爪;足趾间及掌 的背面密生黑色或棕褐色的细毛。气腥而不臭。
化学成分 干燥熊掌含脂肪43.90%,粗蛋白质55.23%,总氮8.83%,灰分0.94%;蛋白质水解产生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组氨酸(histidine)、脯氨酸(proline)、精氨酸(argin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羟基缬氨酸(hydroxyvaline)等。
炮制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洗净,阴干。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胃;补气血;祛风湿。主脾胃虚弱;诸虚劳损;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30-60g。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可御风寒,益气力。
2.《医林纂要》:滋补气血,祛风去痹,续绝除伤。
3.《四川中药志》:能除风湿,健脾胃。治脾胃虚弱,风寒湿痹及诸虚损症。
摘录 《中华本草》

《食物疗法》熊掌

熊掌即黑熊或棕熊的足掌,为“山八珍”之一。它含有50%以上的蛋白质,而且多为胶原蛋白。同时还含有较高的脂肪、0.99%的无机盐以及比一般畜肉都高得多的其它营养成分。由于它含有丰富的营养,因而是难得的大补食品,食之有滋身壮体,增强耐力之作用。中医学亦认为,熊掌性味甘辛温,具有补气养血,健脾养胃,祛风寒,续筋骨的功效。
除熊掌外,熊的胆也有极高的食疗价值。它可以解痉挛、抗惊厥、促进胆汁分泌、健胃强心、消炎解毒。对于胰腺炎、惊痫、抽搐等症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应用实例】
1.体虚:熊掌、大枣、黄芪、当归各适量,共煮汤,熟后食肉喝汤。
2.筋骨损伤:熊掌、熊筋共煮熟食。
3.急性胰腺炎:熊胆5克、冰片1克,研合装入胶囊,每粒0.3克,每次服2~3粒,日服2次。
4.急性结膜炎:熊胆少许,人乳或牛乳拌匀,蒸溶,频频点眼。
5.小儿疳积:熊胆10克、青黛10克、牛黄5克、蟾酥1克,共研极细,炼蜜为丸如粟米大。每服2~3丸,每日2~3次。


《饮膳正要》兽品 >> 熊掌

食之可御风寒。此是八珍之数,古人最重之。十月勿食之,损神。


《医学入门》食治门(兽) >> 熊掌

熊掌食之风寒当,膏肉治痹急筋强,胆苦明目涂疮痔,小儿惊风积痫良,杀虫消疸止久痢,古人夜读作丸尝。
熊,雄也。猛啖多力,能拔大木,故书曰∶以有熊罴之士,以力言也,熊掌是八珍之数,须用酒、醋、水同煮乃可熟。此物能举木引气不食,饥则自舐其掌,故美在其掌。久食之,可御风寒诸疾。膏与肉,味甘,微寒,无毒。主风痹筋骨不仁,补虚损,杀痨虫,去头疡白秃,面上 ,久食强志轻身。凡腹中有积聚、痼疾者,食之终身不愈。十月食之伤神。雷公云∶每脂一斤,入生椒十四粒,同炼去革膜,收瓶中任用。若与猪脂燃灯,烟入目中即失明。但熊恶盐,食之即死。胆,苦,寒。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 最良。治小儿风热惊痫,杀疳虫,疗黄胆,止久痢。古人教子夜读,粉苦参、熊胆为丸,与之吞一二枚以资勤苦者,盖夜读久则血不归肝而火冲头目,朝旦面黄,用此降火和肝则血脉流通,津液畅润,痰火疮疥之病,从何而生?服苦之意与此相同。又云∶其胆春在首,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然亦多伪,欲试之,取粟颗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真。入药另研。罴大干熊,貔似虎,猫小于虎而浅毛,三兽俱阳物,功用同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