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鹕脂油
《中药大辞典》鹈鹕脂油
| 拼音 | Tí Hú Zhī Yóu | 
| 出处 | 《纲目》 | 
| 来源 | 为鹈鹕科动物斑嘴鹈鹕的脂肪所熬之油。 | 
| 原形态 | 动物形态详"鹈鹕嘴"条。 | 
| 性味 | 《纲目》:"咸,温,滑,无毒。" | 
| 功能主治 | 《纲目》:"涂痈肿,治风痹,透经络,通耳聋。" | 
| 复方 | 治耳聋:淘鹅油半匙,磁石一小豆,麝香少许。和匀,以绵裹成挺子塞耳中,口含生铁少许,用三、五次即有效。(《青囊杂纂》) | 
| 各家论述 | 《纲目》:"淘鹅油性走,能引诸药透入病所拔毒,故能治耳聋、痹、肿毒诸病。" |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鹈鹕脂油
| 拼音 | Tí Hú Zhī Yóu | 
| 英文名 | Pelican fat |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鹈鹕,剥取其脂,熬化掠取,就以其嗉盛之,则不渗漏,他物即透走也。 |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鹈鹕科动物斑嘴鹈鹕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ecanus roseus Gmelin 采收和储藏:取得脂肪后,熬化放冷置于鹈鹕喉囊中保存。 | 
| 原形态 | 斑嘴鹈鹕,大型鸟类,体长约1.5m。嘴长而宽大,浅红黄色中带有蓝黑色斑点嘴下有一大暗紫色的囊。头、颈白色,枕有偻红色羽冠,后颈有1条长的粉红色翎领。上背、肩羽以及翅上的三级飞羽和中小覆羽等均淡黄褐色。肩、上背较浅,羽缘白或褐色;翼大而阔,第5枚次级飞羽缺如;初级和次级飞羽、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较深;下背、腰白而沾些淡红色。尾羽银灰色,尖端苍白,羽干末端黑褐色,基部浅黄色。胸腹白色,胸羽成矛状;胁、腋羽和尾下覆羽与腰同色。虹膜淡红黄色;眼脸及眼周橙黄色;眼先青铅色。脚棕黑色,4趾间有全蹼相连,爪角黄色。 |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栖息在沿海沼河川地带。性喜群居和游泳。以鱼为主要食料。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河北以南的东部地区。 | 
| 性味 | 味咸;性温 | 
| 归经 | 肾经 | 
| 功能主治 | 拔毒;通络。主痈肿;行痹;耳聋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绵裹塞耳。 | 
| 复方 | 治耳聋: 淘鹅油半匙,磁石一小豆,麝香少许和匀,以绵裹成挺子塞耳中,口含生铁少许,用三、五次即有效。 (《青囊杂纂》) | 
| 各家论述 | 《纲目》:淘鹅油性走,能引诸药透入病所拔毒,故能治耳聋、痹、肿毒诸病。《纲目》:涂痈肿,治风痹, 透经络,通耳聋。 | 
| 摘录 | 《中华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