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叶
《中药大辞典》梅叶
| 拼音 | Méi Yè | 
| 出处 | 《本草拾遗》 | 
| 来源 |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片。 | 
| 性味 | 《纲目》:"酸,平,无毒。" | 
| 功能主治 | 《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 | 
| 复方 | 治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 |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梅叶
| 拼音 | Méi Yè | 
| 英文名 | leaf of Japanese Apricot, leaf of Mumeplant |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 | 
| 原形态 | 梅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 
| 生境分部 |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 
| 性味 | 酸;平;无毒 | 
| 归经 | 胃;大肠经 |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涩肠止痢。主痢疾;崩漏;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蒸热熏。 | 
| 复方 | 治月水不止: 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 | 
| 各家论述 | 《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 | 
| 摘录 | 《中华本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