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菊花

菊花

《中国药典》菊花

拼音 Jú Huā
英文名 FLOS CHRYSANTHEMI
别名 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 亳菊 ”、“滁菊”、“贡菊”、“杭菊”。
性状 亳菊:呈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离散。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滁菊: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尖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贡菊:呈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杭菊:呈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鉴别 取本品1g,剪碎,加石油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弃去石油醚,药渣挥干,加稀盐酸1ml与醋酸乙酯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2:30:2:2:4)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性味 甘、苦,微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5~9g。
备注 (1)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2)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菊花

拼音 Jú Huā
别名 节华(《本经》),金精(《金匮玉函方》),甘菊、真菊(《抱朴子》),金蕊(《纲目》),家菊(《群芳谱》),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40厘米,全体密被白色绒毛。茎基部稍木质化,略带紫红色,幼枝略具棱。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形或阔楔形,边缘通常羽状深裂,裂片具粗锯齿或重锯齿,两面密被白绒毛;叶柄有浅槽。头状花序顶生成腋生,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绿色,被毛,边缘膜质透明,淡棕色,外层苞片较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第二层苞片阔卵形,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花托小,凸出,半球形;舌状花雌性,位于边缘,舌片线状长圆形,长可至3厘米,先端钝圆,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无雄蕊,雌蕊1,花柱短,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位于中央,黄色,每花外具1卵状膜质鳞片,花冠管长约4毫米,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5,聚药,花丝极短,分离,雌蕊1,子房下位,矩圆形,花柱线形,柱头2裂。瘦果矩圆形,具4棱,顶端平截,光滑无毛。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部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性状 干燥头状花序,外层为数层舌状花,呈扁平花瓣状,中心由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总苞,系由3~4层苞片组成。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
各种菊花商品,其性状互有差异:
①白菊
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约2厘米,瓣多紧密。花序的绝大部分为白色舌状花,长约18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为极少数短小的淡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但质量较次。
②滁菊
呈球状,形较小,瓣紧密。舌状花白色,长约15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主产安徽滁县,品质亦佳。
③贡菊
形似滁菊,瓣细而厚。舌状花白色,长10~12毫米,宽约2毫米,中央有少数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歙县,亦称徽菊。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
④杭菊
㈠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纲目拾遗》)。呈不规则压扁状,朵大,瓣宽而疏。舌状花较少,类白色,长约22毫米,宽约6毫米,中央有少数深黄色管状花。㈡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圣惠方》)。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均产浙江。
化学成分 花和茎含挥发油,并有腺嘌呤、胆碱、水苏碱等。花又含菊甙、氨基酸、黄酮类及微量维生素B1。挥发油主要含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黄酮类有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大波斯菊甙、刺槐甙。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药理作用 ①抗病原体作用
菊花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链球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4)对某些常见皮肤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外还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体作用。
②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刚、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内注射组织胺之局部台盼蓝之扩散较小,显示其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当芦丁2.5毫克之效力。
炮制 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内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性,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 甘苦,凉。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无毒。"
③《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无毒。"
④《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 入肺、肝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养目血。"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泡茶或入丸、散。
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②《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复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
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③治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九斗许,将前药末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热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
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
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②《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
④《药品化义》:"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⑤《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间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⑥《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蓟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风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风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风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渭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治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临床应用 ①治疗冠心病
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43.3%,改善36.7%,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其中显效18.8%,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个月为一疗程。
②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全钱,动脉硬化、血清胆甾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菊花

拼音 Jú Huā
英文名 Chrysanthemum
别名 节华、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甘菊、真菊、金精、金蕊、镘头菊、簪头菊、甜菊花、药菊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2. 陶弘景: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花正相似,难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凤眩,能令头不白。
3.《本草图
来源 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采收和储藏:1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县员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家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cm,用60℃炕干。
原形态 菊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
生境分部 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弯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热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赤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稀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析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煎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煎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3-4次,每隔半月1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30-40cm进行打顶,第2次在6月底,第3次不迟至7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家。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是旱浇水,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实期摘除病叶,中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甲、菊天牛、瘿蟥、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性状 性状鉴别 (1)毫菊 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房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立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陷藏。
(3)贡菊 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4)杭菊 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药类白色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能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黄)、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每裂片4-5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以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③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④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⑤T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⑥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或8人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32-127μm,短径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O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着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于接近心插管的恒压灌流液中注入1g生药时,可使2分钟内冠脉流量增加约62%,并使心率平均减慢20%左右。较大剂量对在位犬心,亦可致冠脉流量平均增加40%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27%。对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压低有减轻作用,心率无变化或减慢,与离体兔心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性冠脉粥样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对菊花水提醇沉制剂以乙酸乙酯、氯仿提取分为不同部分,各部分对增加冠脉流量等均有作用。但均不及原制剂作用强度,说明菊花含有多种心脏活性成分,体现对心脏的协同作用。在对菊花酚性成分研究中发现,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总之菊花制剂能扩张冠脉,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状态,虽有使心收缩力加强与耗氧量增加的作用,但似仍以扩张冠脉占优势。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菊花水煎剂或水浸剂,体外试验对多种致病菌,以及流感病毒PR8和钩端螺旋体均有一定抑制作用,MIC约为1 :10-1 :80。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地上部分)加水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
3.其它作用:大鼠口服菊花水煎剂3周后,抑制其肝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力,并能激活肝微粒体胆固醇7a-羟化酶。菊花与牛膝,熟地,山药合用可延长家蚕龄期,影响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菊花散剂给兔灌胃,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散剂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菊花制剂还能抑制皮内注射组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10mg的效力和芦丁2.5mg相当。
炮制 菊花:拣净叶梗、花柄及泥屑杂质。菊花炭:取拣净的菊花,置锅沟炒至焦褐黄色,但须存快,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 味甘;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外感风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复方 ①治风热头痛:菊花、石膏、卅穹各三钱。为未。每服一钱半,茶调下。(《简便单方》)②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③冶风眩:甘菊花暴干。作未,以米馈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④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⑤治眼目昏暗诸疾: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斤半捣罗取未)一斤,甘菊花(未)一斤,上二味和匀,取肥地黄十五斤,切,捣研,绞取汁八、丸斗许,将前药未拌浸,令匀,暴稍干,入盘中,摊暴三、四日内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炼蜜二斤,同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熟水下。(《圣济总录》夜光丸)⑥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伯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⑦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未,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局方》菊睛丸)⑧治病后生翳:白菊花、蝉蜕等分。为散。每用二、三钱,入蜜少许,水煎服。(《救急方》)⑨治疗: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煎,顿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汤)⑩治膝风:陈艾、菊花。作护膝,久用。(《扶寿精方》)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菊花,能补阴,须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伤胃气。
2.《纲目》: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
3.《本草经疏》:菊花专制凤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苦人心、小肠,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沛与大肠。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人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利血气者,即除热,祛风,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验也。生捣最治疗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疗者风火之毒也。
4.《药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经》曰,治温以清。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疔肠红,止下血。领石斜、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繇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痛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
5.《本草新编》: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种菊,而不知滋补之方问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育过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
6.《本草经百种录》: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读》: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味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
8.《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目如欲脱,乃肝阳内风之尤甚者。世谓头凤痛甚,至于丧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泪出亦阴虚于下,肝火上扬,真阴无摄纳之权,而风阳以疏泄为用,则迎风而泪下,此皆肝肾阴亏,而浮阳上亢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石顽谓清利血脉,而痹着湿邪,得以开泄,持论甚正。惟此是冲和纯粹之品,以清经隧积淤之浊血,断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无近功,而遽疑《经》言之不可信也。《别录》谓洽腰痛去来陶陶,盖言其悠久不已之状,是亦肾阴不足,而湿邪痹着为患,故其痛续续不息。菊花滋肾阴而清湿热,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烦热而安肠胃,固无一非情肃泄热之功用也。甄权谓治头目风旋倒地,脑骨疼痛,则肝阳内风头痛,固有直上顶巅,脑骨如裂者,若风旋倒地,则血冲脑经,而失其知觉运动矣。又谓治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则是血热生风之症,苦泄清理,而风自息。大明谓作枕明目,叶亦明目。洁古谓养目血,去翳膜。海藏谓主肝气不足。盖亦养肝阴,滋肝血之意。虽其气味清芬,然终非肝家气药。仲醇谓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疗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缨所称之血线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时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
临床应用 1.治疗冠心病:以菊花煎剂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 ,其中显效43.3% ,改善86.7% ,以轻度者疗效较好;对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45.9% ,其中显效18.8% ,好转27.1%。对部分高血压患者有降压作用;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清胆制醇、三酸甘油酯未见明显的规律性变化。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溃疡病的患者,亦多无影响。制剂及用法:白菊花10两,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ml。每日2次,每次25ml。2个月为一疗程。
2.治疗高血压病:每日用菊花、银花各0.8-1两(头晕明显加桑叶4 钱,动脉硬化、血情胆制醇高者加山楂4-8钱),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一般冲泡2次后,药渣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否则会破坏有效成分。据46例观察,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随之血压渐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学》第一章 解表药 >> 菊花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菊及其变种的头状花序。
【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菊花疏风较弱,清热力佳,用于外感风热常配桑叶同用,也可配黄芩、山栀治热盛烦燥等症。
2.用于目赤肿痛。
菊花治目赤肿痛,无论属于肝火或风热引起者,均可应用,因本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风热,常配合蝉衣、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等症。
菊花清热解毒之功甚佳,为外科要药,主要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之症,特别对于疔疮肿痛毒尤有良好疗效,既可内服,又可捣烂外敷。临床上常与地丁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配合应用。
4.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等症。
菊花能平降肝阳,对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目眩晕,往往与珍珠母、葛藤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附药】1.野菊:为菊科植物菊花脑的茎、叶。各地都有野生。性味苦辛凉。功能清热解毒,可治鼻炎、支气管炎、风火赤眼、疮疖痈肿、咽喉肿痛。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治疗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用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
2.野菊花:即野菊的花,性味功效与野菊相同,而清热解毒作用更为显著。此外,还有降血压作用,可以治疗高血压。一般用量为两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菊花一药,主要分白菊、黄菊、野菊。黄、白两菊,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长于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常用于疏散风热;野菊花味甚苦,清热解毒的力量很强。野菊的茎、叶,功用与花相似,无论内服与外敷,都有功效。
2.桑叶与菊花,均能疏散风热,清泄肺肝,故在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及目赤肿痛等症,两药往往相辅为用。但桑叶疏风清肺的功效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叶而不用菊花;菊花则长于平肝阳,且能清热解毒。
【方剂举例】菊花茶调散《和剂局方》:菊花、薄荷、荆芥、川芎、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细辛、僵蚕。治头目眩晕、偏正头痛、目赤鼻塞。
菊花散《和剂局方》:白菊花、白蒺藜、羌活、木贼、蝉蜕。治肝受风毒、眼目赤肿、昏暗羞明、多泪涩痛,渐生翳膜。


《千金翼方》草部上品之上 >> 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花类 >> 菊花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
『常用名』菊花、毫菊、杭菊、怀菊、甘菊。
『产地』安徽、浙江、河南怀庆、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霜降前采摘。
炮制方法;拣去叶柄杂质,筛尽灰尘。若取其降低寒性。用文火炒至微黄色。菊花炭,取净药投入锅内,拌炒至焦黑色,炒炭适应于咯血症,取其止血。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必要时放硫磺箱内保存。


《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 >> 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花。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花,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
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


《新修本草》卷第六 >> 菊花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一名甘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菊花

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芳香上达,又得秋金之气,故能平肝风而益金水。皮肤死肌,清肺疏风。恶风湿痹。驱风散湿。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菊花晚开晚落,花中之最寿者也,故其益人如此。
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者,惟菊得天地秋金清肃之气,而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
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有形无形,无一之不补也。除邪气,正气充则邪气自除。明目,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此所云明乃补其精之效,非若他药,专有明目之功也。开心益智。人参气盛而不滞,补而兼通,故能入心孔而益神明也。久服,轻身延年。补气之功。
人参得天地精英纯粹之气以生,与人之气体相似,故于人身无所不补。非若他药有偏长而治病各有其能也。凡补气之药皆属阳,惟人参能补气,而体质属阴,故无刚燥之病,而又能入于阴分,最为可贵。然力大而峻,用之失宜,其害亦甚于他药也。今医家之用参救人者少,杀人者多。盖人之死于虚者,十之一二,死于病者,十之八九。人参长于补虚,而短于攻疾。
医家不论病之已去未去,于病久或体弱,或富贵之人,皆必用参。一则过为谨慎,一则借以塞责,而病家亦以用参为尽慈孝之道。不知病未去而用参,则非独元气不充,而病根遂固,诸药罔效,终无愈期。故曰杀人者多也。
或曰仲景伤寒方中病未去而用参者不少,如小柴胡、新加汤之类,何也?曰∶此则以补为泻古人曲审病情至精至密,知病有分有合。合者邪正并居,当专于攻散;分者邪正相离,有虚有实。实处宜泻,虚处宜补。一方之中,兼用无碍,且能相济,则用人参以建中生津,托出邪气,更为有力。若邪气尚盛而未分,必从专治,无用参之法也。况用之亦皆入疏散药中,从无与熟地、萸肉等药同入感证方中者。明乎此,而后能不以生人者杀人矣。人参亦草根耳,与人殊体,何以能骤益人之精血。盖人参乃升提元气之药,元气下陷,不能与精血流贯,人参能提之使起,如火药藏于炮内不能升发,则以火发之。若炮中本无火药,虽以炮投火中不发也,此补之义也。


《本草衍义》卷七 >> 菊花

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华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汤液本草》草部 >> 菊花

苦而甘、寒。无毒。
《心》云∶去翳膜,明目。
《珍》云∶养目血。
《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
《日华子》云∶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


《冯氏锦囊秘录》草部中 >> 菊花

生于春,长于夏,秀于秋,资乎土,得天地之清,独禀金精,专制风木,味苦甘兼辛,气平无毒。凡采须阴干,若入补养药去心蒂,蜜酒拌蒸晒干用。若入去风热剂中,生用。
菊花驱头风。止头痛,眩晕,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散风淫湿痹,除皮肤死肌,利一身血气,逐四肢游风,疗腰痛去来,退胸中烦热。历春夏秋三时,得天地之清芳,禀金精之正气,故能平肝生水,降火明目也。且气性轻扬,故主用多在上部。同枸杞便能助肾矣。以单瓣味甘者入药,黄者入阴分,白者入阳分,可药可饵,可酿可枕,《本经》列之上品,叶救垂死、疗肿即活。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热毒入眼,专能明目去翳膜,同归地又能补眼血凉血矣(其青叶治诸疗危,急者用之即愈;以叶捣烂,入酒,绞汁,饮之,共渣敷于毒上,神效)。


《医学入门》治风门 >> 菊花

菊花味甘气平寒,诸风温痹皮肤顽,头眩目泪胸烦痛,久服滋阴肠胃安。
菊,鞠也。《尔雅》云∶鞠如聚金不落。花,萼也,后凡言花者,仿此,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主诸风湿痹,腰痛去来,四肢游风,皮肤死肌。治头风眩痛,两目欲脱泪出。去翳养血,明目要剂也。又宽胸膈烦热,止心痛。丹溪云∶能补阴气,治头目胸热诸证者,补其水而清气升,风火自降也。久服安肠胃,黑发延年,兼治疔肿,取根叶绞汁内服外敷。白菊,润肺黑须发,和巨胜子蜜丸服。正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阴干,味甘,单叶黄花应候开者入药。野菊味苦,大伤胃气不用。桑白皮为使。


《证类本草》菊花

(菊花_图缺)
味苦、甘,平,无毒。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一名节华,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陶隐居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亦主风眩,能令头不白。《仙经》以菊为妙用,但难多得,宜常服之尔。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鞠,治蔷。注∶今之秋华菊。药性论云∶甘菊花,使。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陈藏器云∶苦薏,味苦破血。妇人腹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花如菊,茎似马兰,生泽畔,似菊,菊甘而薏苦。语曰∶苦如薏是也。又云白菊,味苦。染髭发令黑,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又《灵宝方》∶茯苓合为丸以成,炼松脂和,每服如鸡子一丸,令人好颜色不老,主头眩。生平泽,花紫白,五月花。《抱朴子·刘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和之。杨损之云∶甘者入药,苦者不任。日华子云∶菊花,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叶亦明目,生熟并可食。菊有两种∶花大气香,茎紫者为甘菊;花小气烈,茎青小者名野菊,味苦。然虽如此,园蔬内种肥沃后同一体。花上水,益色壮阳,治一切风,并无所忌。
图经曰∶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颖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荼苦蒿,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
食疗云∶甘菊,平。其叶正月采,可作羹;茎五月五日采;花九月九日采。并主头风,目眩,泪出,去烦热,利五脏。野生苦菊不堪用。圣惠方∶治头风头旋。用九月九日菊花曝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搜拌如常酝法,多用细面曲为候,酒熟即压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外台秘要∶治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末,饮服方寸匕。肘后方∶治疔肿垂死。菊叶一握,捣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冬用其根。食医心镜∶甘菊,主头风目眩,胸中汹汹,目泪出,风痹骨肉痛,切作羹煮粥,并生食并得。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甘菊,三月上寅日采,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名曰长生。长生者,根茎是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成日合捣千杵为末,酒调下一钱匕。以蜜丸如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泽;服之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服之三年,八十岁老人变为童儿,神效。
衍义曰∶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唯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药,余皆医经不用。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一章 解表饮食 >> 菊花

【基原】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因产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有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滁菊花等不同。
【异名】又名金精、甘菊、甜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可配伍桑叶同用;或用菊花粥,以粳米煮粥近熟,再入菊花略煮,调以白糖进食。
【使用注意】
清热宜用黄菊花,养生宜用白菊花。
【按语】
菊花为清热解毒养生食品,适于热性体质、肠胃积热、以及老年人食用,尤宜暑期炎热食用。常用养生方如菊花拌鸡丝、菊花馅饼等。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嫩叶及花皆可炸食。”
2.《随息居饮食谱》:“点茶、蒸露、酿酒皆佳。”


《得配本草》草部(隰草类七十二种) >> 菊花

术、枸杞根、桑根白皮、青葙叶为之使。
甘,平。入手太阴,兼足少阳经血分。清金气,平木火。一切胸中烦热,血中郁热,四肢游风。肌肤湿痹,头目眩晕者,俱无不治。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疼。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白花,肺虚者宜之。黄花,肺热者宜之。去心蒂,地骨皮煎汁拌蒸,晒干用。去风热,生用。入补药,酒拌蒸,晒干用。味苦者伤胃气,勿用。


《本草崇原》菊花

气味苦平,无毒。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菊之种类不一,培植而花球大者,只供玩赏。生于山野田泽,开花不起楼子,色只黄白二种,名茶菊者,方可入药,以味甘者为胜。古云∶甘菊延令,苦菊泄人,不可不辨。《本经》气味主治,概茎叶花实而言,今时只用花矣。)
菊花《本经》名节华,以其应重阳节候而华也。《月令》云∶九月菊有黄花,茎叶味苦,花味兼甘,色有黄白,禀阳明秋金之气化。主治诸风头眩肿痛,禀金气而制风也。目欲脱泪出,言风火上淫于目,痛极欲脱而泪出。菊禀秋金清肃之气,能治风木之火热也。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言感恶风湿邪而成风湿之痹证,则为皮肤死肌。菊禀金气,而治皮肤之风,兼得阳明土气,而治肌肉之湿也。周身血气,生于阳明胃府,故久服利血气轻身,血气利而轻身,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上品之上 >> 菊花

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药性论》云∶使。治身上诸风。陈脏器云∶味苦。破血。术、枸杞、桑白皮为使。日华子云∶作枕明目,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胸膈壅闷。


《名医别录》卷第一 >> 菊花

味甘,无毒.主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一名曰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本经》原文∶鞠华,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


《本草害利》凉肝 >> 菊花

〔害〕苦寒之品,非胃家所宜。《牧竖闲谈》云∶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故丹溪曰∶野菊服之,大伤胃气是也。
〔利〕甘苦微寒,补益金水,善制风木,去胸中之热,祛头目之风,白术、枸杞、地骨皮、桑白皮为使。
〔修治〕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者为上。杭州黄白茶菊,微苦者次之。其余苦菊,单不入药,或炒黑,或煨炭,或生用。九月采摘曝干。野菊苦辛惨烈有小毒,调中破血,治痈肿疔毒,连茎叶捣,敷服皆效。


《本草乘雅半偈》菊花

(本经上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茎叶根实并同。
【核】曰∶出川泽田野间,雍州南阳山谷者最胜。宿根再发,亦可子种。茎叶花实,种种不同。即菊谱所载∶龙脑、新罗、都胜、御爱、玉球、玉铃、金万铃、银台、棣棠、蜂铃、鹅红、桃花顺圣、浅紫红二色、邓州黄、邓州白等,亦不能尽收也。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
叶有大小浓薄尖秃之异;花有千叶单瓣,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浅色间色,大小之别。味有甘苦酸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之分。唯以单叶味甘者入药,即菊谱中名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若蜂窠,中有细子。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修治唯阴干。术、枸杞、桑根白皮为之使。无子者,谓之牡菊,烧灰撒地中,能死龟黾,说出周礼。风俗通云∶郦县有菊潭,饮其水者,皆得上寿。又吴末朱孺子,入玉笥山,餐菊英,乘云上升。康生亦服甘菊而仙。终南五老洞碑,载汉永寿出墨菊,其色如墨,用其汁以书。背萌国有紫菊,谓之日精,一茎一蔓,延及数亩,味甘,食者永不饥渴。一种名薏者,茎青肥大,形似蒿艾,味綦苦涩,误服则泄人气,又不可不辨。
【 】曰∶饱霜不陨,草中松柏也。苗春花秋,色黄气烈,秉秋金之制,以制为用,故字从 ,言在掌握间也。风头头眩、目欲脱、泪出,此肝木变眚,摧拉陨坠,能节制之,则无三者之病矣。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二者风木失制,亢害所胜,菊得木体之柔,顺受金制,自然木平风息也。芳香疏畅,故利气。柔润阴成,故利血。凡力之能持者则物轻,性之不媚者则耐久。更生延年,名实相副,夫奚疑。
(承乃制,则不亢。亢则害,无承制矣。从来以热极似水者,引亢则害承乃制作证,自不知其背谬耳。能持物轻,不媚耐久,真堪警世。)


《本草图经》菊花

菊花(图缺),生雍州川泽及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浓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用。《唐天宝单方图》∶载白菊,云味辛,平,无毒。元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 川人呼为回蜂菊。汝南名茶苦蒿。
上党及建安郡、顺政郡并名羊欢草。河内名地薇蒿。诸郡皆有。其功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结,每风发即头旋眼昏暗,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两风池各二七壮,并服此白菊酒及丸,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软苗,阴干,捣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欲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之,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曝干,切取三大斤,以生绢囊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常令酒气相续为佳。今诸州亦有作菊花酒者,其法得于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