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红马蹄草

红马蹄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马蹄草

拼音 Hónɡ Mǎ Tí Cǎo
别名 马蹄肺筋草、接骨草、接骨丹[四川]、闹鱼草[云南]、金钱薄荷[浙江]、大驳骨草[广东]
来源 为伞形科石胡荽属植物红石胡荽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H. javanica Thunb. var. chinensis Dunn]的全草。四季可采,晒干备用。
性味 辛、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活血止血。用于感冒,咳嗽,吐血,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痔疮。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新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红马蹄草

拼音 Hónɡ Mǎ Tí Cǎo
别名 马蹄肺筋草、接骨草(《四川中药志》),铜钱草、一串钱、人马蹄草(四川)。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匍匐蔓生,节上生不定根与不定芽,逐渐长成直立茎,高15~30厘米,质柔软,被疏生细毛。叶稀疏而互生;叶片近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先端钝,边缘具钝缺齿,基部呈心脏形,掌状叶脉较为明显,绿色,两面被紫色细毛;具柄,长1.5~9厘米,基部有托叶鞘。伞形花序,小球形,直径约6毫米,单生或数个聚生于小枝上端;总花梗长0.5~2厘米;小花绿白色;萼齿小;花瓣5;雄蕊5;子房下位,2室,每室胚珠1枚;花柱2。双悬果,近圆形,两侧压扁。花期夏、秋。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的沟边、路边、林旁的阴湿矮草丛中。分布四川、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
性味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微苦,无毒。"
②《重庆草药》:"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跌打损伤,感冒,咳嗽痰血。
①《四川中药志》:"清肺热,散血热。治吐血,跌打损伤及感冒咳嗽。"
②《重庆草药》:"除寒解表。疮口发痒者,敷之去风热止痒。骨折脱臼者,外包可接骨投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8钱;或泡酒。外用:研末调敷或捣敷。
复方 ①治跌打伤:红马蹄草、红酸浆草、扁竹根各等分。捣烂。以童便二份、酒一份,调合取升内履;药渣调如膏,包伤部。(《重庆草药》)
②治痰中带血成粒状者:红马蹄草、红羊石子根二两。酒半斤,煎沸,冷后服,每服一小杯。(《重庆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马蹄草

拼音 Hónɡ Mǎ Tí Cǎo
英文名 Herb of Nepal Pennywort
别名 马蹄肺筋草、接骨草、塌菜、八角金钱、大叶止血草、水钱草、大雷公根、大地星宿、金钱薄荷、大叶止血莲、红石胡荽、大雷公藤、铜钱草、一串钱、大马蹄草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红马蹄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drocotyle nepalensis Hook.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45cm。茎匍匐,斜上分枝,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叶柄长4-27cm;托叶膜质,先端钝圆或有浅裂;叶片膜质,肾形,长2-5cm,宽3.5-6cm,边缘5-9浅裂,裂片三角形,有钝锯齿,基部心形,疏生短硬毛。伞形花序数个簇生于茎端叶腋,花序梗长0.5-2.5cm,有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20-60,常密集成球形的头状花序;花柄极短;小总苞片倒卵形;无萼齿;花瓣卵形;白色,有时有紫红色斑点;花柱幼时内郑,花后向外反曲。双悬果近圆形,长1-1.2mm,宽1.5-1.8mm,基部心形,两侧扁压,常有紫色斑点,成熟后常呈黄褐色或紫黑色,中棱和背棱显着。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2000m的山坡、路旁、阴湿地、水沟和溪边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成团,展开后长约15-30cm,茎纤细柔软而弯曲,有分枝,被疏毛,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有叶鞘,被毛;叶多皱缩,完整叶呈圆肾形,5-9掌状浅裂,裂片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有缺齿,具掌状叶脉,两面被紫色短硬毛。质脆。气微,味淡。
性味 味苦;怀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解毒。主感冒;咳嗽;痰中带血;痢疾;泄泻;痛经;月经不调;跌打伤肿;外伤出血;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注意 《重庆草药》:“孕妇禁用。”
各家论述 1.《四川中药志》:清肺热,散血热。治吐血,跌打损伤及感冒咳嗽。
2.《重庆草药》:除寒解表。疮口发痒者,敷之去风热止痒。骨折脱臼者,外包可接骨投榫。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