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白药

白药

《中华本草》白药

拼音 Bái Yào
别名 白药草乌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无距宾川乌头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duclouxii Levl.var.ecalcaratum Fletcher et Luener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挖块根,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无距宾川乌头,多年生50-100cm。块根胡萝卜形,长约6cm,直径约2cm。茎直立,下部无毛,上部疏被反曲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36-40cm,几无毛,粗壮,具短鞘;叶片肾状五角形,长12-20cm,宽16-30cm,3全裂,中央全裂片正三角形,2回细裂,末回小裂片线状披针形或狭三角形,上面疏被小柔毛,下面无毛。总状花序有多数密集的花;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短柔毛;基部苞片常状分裂,上部苞片卵形,不分裂;花梗长2-4.5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蓝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船状盔形,伴上展,有短爪,基部至喙长1.8-2cm,侧萼片长约1.5cm;花瓣2,无毛,瓣片长约10mm,唇长约5mm,无距;雄蕊多数,无毛,花丝有2小齿;心皮5,有淡黄色柔恁 。莴葖果。种子多数。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600-4000m的山地林边或多砾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剑川 。
性状 性状鉴别,块根圆柱形,长2-5cm,直径1-2cm。表面暗棕色,较平滑,稍有纵皱纹及少数点状采根痕。质硬难折断,断面乳白色,具粉性。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1列棕黄色细胞;皮层有石劝胞散形。韧皮部宽广筛管群散列。根上段形成层环似肾形;中段形成层环呈多角形;下段形成层环近圆形。木质部束放射状排列,导管单列。髓薄壁细胞形大。
粉末特征:1.石细胞类方形、梭形或菱形,长48-188μm,直径34-68μm,壁较厚,层纹明显,有的可见纹孔。2.淀粉粒单粒类圆形、长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8-14μm,脐点一字形、人字形或点状;复粒甚多,由2-4分粒组成。
化学成分 原种宾川乌头块根含乌头碱(aconitne),宾乌碱(duclouxine)。
鉴别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加10%氨溶液1ml,乙醚10ml,准浸24h,滤过。滤液挥干,残渣用二氯甲烷洗入1ml容量瓶中定容,作为样品溶液。另取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用二氯甲烷配制成各1mg/1ml溶液作为对照品。在高效硅胶GF254板(10cm×10cm)上点样品和对照品溶液各3μl,以环已烷-乙酸乙酯-二乙胺(8: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铋钾、碘化钾碘试液等容 混合液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角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颜色斑点。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1.5-3g,先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千金翼方》草部中品之下 >> 白药

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


《新修本草》卷第九 >> 白药

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剪草,凉,无毒。疗恶疮、疥癣、风瘙。根名苣。四月抽赤茎,花白,根皮黄。八月叶落,九月枝折,采根,晒干。(


《本草衍义》卷十 >> 白药

白药,今为治马肺热药,有效。


《证类本草》白药

(白药_图缺)
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出原州。
唐本注云∶三月苗生,叶似苦苣,四月抽赤茎,花白,根皮黄,八月叶落,九月枝折,采根,日干。今按别本注云∶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刀斧折伤,能止血、痛,干末敷之。(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药亦可单用,味苦。能治喉中热塞,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肿胀。日华子云∶白药,冷。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闭,消肿毒。又云翦草,凉,无毒。治恶疮疥癣风瘙。根名白药。
图经曰∶白药,出原州,今夔、施、江西、岭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叶,四月而赤,茎长似葫芦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亦名 蒌。九月采根,以水洗,切碎,曝干,名白药子.江西出者。叶似乌臼,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成赤色,施州人取根,并野猪尾二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停捣筛,酒调服钱匕。疗心气痛,解热毒,甚效。又诸疮痈肿不散者,取生根烂捣敷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水调涂之亦可。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天行。取白药研如面,浆水一大盏,空腹顿服之,便仰卧一食顷。候心头闷乱,或恶心,腹内如车鸣疠刺痛,良久当有吐利数行,勿怪。欲服药时,先令煮浆水粥于井中悬着待冷。若吐利过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
经验后方∶治妊娠伤寒,护胎。以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用鸡子清调摊于纸花上,可碗来大,贴在脐下胎存生处,于即以温水润之。
衍义曰∶白药,今为治马肺热药,有效。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中品之下 >> 白药

味辛,温,无毒。主金疮,生肌。《药性论》云∶亦可单用,味苦。能治喉中热塞,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肿胀。日华子云∶冷。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闭,消毒。《图经》云∶疗心气痛,解热毒甚效。诸疮痈肿不散者,取生根捣烂敷贴,干即易之。
无生者,干为末,水调涂之。《别本》注云∶解野葛、生金、巴豆、百药毒,刀斧折伤能止血痛


《本草图经》白药

白药(图缺),出原州,今夔、施、江西、岭南亦有之。三月生,苗似苦苣叶,四月而赤,茎长似葫芦蔓;六月开白花;八月结子,亦名栝蒌;九月采根,以水洗,筛切碎,曝干,名白药子。
江西出者,叶似乌臼,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成赤色。施州人取根并野猪尾二味,洗净,去粗皮,焙干,等分,停捣,筛,酒调服钱匕,疗心气痛,解热毒甚效。又诸疮痈肿不散者,取生根烂捣傅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水调涂之,亦可。崔元亮《海上方》,治一切天行,取白药研如面,浆水一大盏,空腹顿服之。便仰卧一食顷,候心头闷乱或恶心,腹内如车鸣 刺痛,良久,当有吐利数行,勿怪。欲服药时,先令煮浆水粥于井中悬着,待冷。若吐利过度,即吃冷粥一碗止之,不吃即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