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四逆汤

四逆汤

《中国药典》四逆汤

性状 为棕黄色的液体;气香,味甜、辛。
炮制 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干姜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灌封,灭菌,即得。
功能主治 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贮藏 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 《中国药典》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四逆汤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大下汗后,自利清榖,身疼痛,不渴,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干呕腹满脉沉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逆汤

炮制 上以甘草、干姜为粗末,入附子令匀。
功能主治 治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微欲绝,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厥冷,并宜服之。
常服消暑气,分水谷。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备注 凡病伤寒有此证候,皆由阳气虚,里有寒,虽更觉头痛体疼,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证悉具者,未可攻表,先宜服此药,助阳救里。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四逆汤

药理作用 强心作用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82(1):18,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β腺受体兴奋药。《新中医》1981(1):49,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两者均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着,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
功能主治 回阳救逆。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备注 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摘录 《伤寒论》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八方) >> 四逆汤

『主治』三阴伤寒,身痛腹痛,下痢清谷,恶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恶寒,面赤烦燥,里寒外热,或干呕,或咽痛,脉沉微细欲绝。
『药物』附子、干姜、炙甘草。
『服法』水煎冷服。


《备急千金要方》霍乱第六 >> 四逆汤

治吐下而汗出,小便复利,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方
甘草(一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温分再服。强者可与大附子一枚,干姜至三两。(《广济方》云∶若吐后吸吸少气及下而腹满者,加人参一两。)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四逆汤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删补名医方论》卷(八) >> 四逆汤

治脉沉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 四逆汤

治伤寒里寒下利,阴病脉沉,厥逆等症。
方见中寒门。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寒呕证治 >> 四逆汤

治寒呕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
甘草(一钱,炙) 干姜(三钱三字) 附子(六钱重,生去皮脐)
上为锉散。每服三钱重,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附中暑) >> 四逆汤

治伤寒自利不渴,呕哕不止,或吐利俱发,小便或涩、或利,或汗出过多,脉 腹痛胀满,手足逆冷,及一切虚寒厥冷,并宜服之。凡病伤寒有此证候,皆由阳气 寒,虽更觉头痛体疼,发热恶寒,四肢拘急,表证悉具者,未可攻表,先宜服此药 里。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去皮、脐,细切,半两) 上以甘草、干姜为粗末,入附子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常服消暑气,分水谷。


《儒门事亲》寒门 >> 四逆汤

甘草(三两) 干姜(半两) 附子(半两,生用,去皮脐,切作片子)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四逆汤

甘草(二两) 干姜(两半) 附子(一枚)
煎成凉服。
太阴自利不渴,阴证脉沉身痛,与夫厥逆下利,脉不至者,此方皆主之。
论曰∶自利不渴属太阴。太阴主水谷,病故自利;内有真寒,故不渴。阴证者,举三阴而言,则又非独太阴矣。病在里,故脉沉。寒则血脉凝涩,故身痛。四肢受气于里,里寒则阳寒淫于内,治以甘热。故用甘草、姜、附大热之剂;申发阳气,祛散阴寒,能温经暖肌而回四逆,因以名汤焉。然必凉服者,经曰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是也。否则戴阳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皆血者有矣。药之难用也有如此。


《医学心悟》直中三阴诸证 >> 四逆汤

治少阴中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沉细,但欲寐。
附子(五钱) 干姜(五钱) 甘草(炙,二钱
水煎服。如面赤,加葱白二茎;腹痛,加白芍药二钱(酒炒);呕者,加生姜二钱;咽痛加桔梗一钱;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钱;小便不利,身重疼痛,或咳,此为有水气,去干姜,加白术、茯苓二钱五分,生姜三片。


《伤寒寻源》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阴经吐利厥逆之寒证也.干姜温中散寒.生附驱阴复阳.二味合用.乃能彻上彻下.开辟群阴.而挽垂绝之阳.复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缓留中.制雄锐之师.迅奏肤功.迎阳复辟.此三阴经中之第一方也.
经云.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盖下利清谷.里证已急.急当救里.若复瞻顾表热.恐阳随下利而亡矣.此表里缓急先后之界.失治即驷马难追.急当着眼.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夫自利不皆属寒.自利不渴.则寒证可知.虽未至手足厥逆.而温中散寒.当防于未然矣.此太阴用四逆之大法.
少阴病脉沉者.沉为在里.急当救里.若欲吐而膈上有寒饮干呕者.益属阴邪上逆之象.尤当从事于此汤之急温.此少阴用四逆之大法.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有热.凡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则属虚寒可知.皆主是汤.此厥阴宜四逆之大法.
又经云.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按此二条.乃寒邪直中三阴而成霍乱之证.汗出恶寒.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若不急温.瞬有转筋入腹之变.此三阴通用四逆之大法.
四逆证具.若无脉沉微恶寒等阴象.虽下利而并非清谷.反下重者.既属转经之热邪.不可误用.贻祸难挽.当须细辨.


《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 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汗出而厥,及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又治太阳发热,头痛脉沉,虽身疼痛,当救其里;又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均宜以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切)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时方妙用》厥阴方 >> 四逆汤

炙草 枳实 柴胡 芍药(各等分)
研末白饮和服二钱.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
煮薤


《医方论》祛寒之剂 >>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
冷服。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加芍药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呕吐生姜二两。
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而设。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之少阴症。若太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阴之恶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盖阴惨之气深入于里,真阳几几欲绝,非此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发阳光。又恐姜附之性过于燥烈,反伤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缓之。立方之法,尽美尽善。后人分传经为热厥,直中为寒厥,程郊倩讥之。然亦有未可尽非者。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应下之。”此明明说厥逆在前,发热在后,及至发热则不复厥冷,乃伤寒失下之症,故荡涤邪滞,则发热自退,本非为厥而不热者言也。
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热,非下其厥也,遇发热则可下,遇厥则万不可下。”此数语最为明白了当,可见传经之邪亦自有当下者,但不可概谓之热厥耳。四逆者,必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脉沉细无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备,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


《汤头歌诀》四逆汤

(仲景)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炙甘草二两,冷服。专治三阴厥逆,太阳初证脉沉亦用之。〕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音仁。面赤,格阳于上也,加葱白通阳;腹痛,加芍药和阴;咽痛,加桔梗利咽;利止、脉不出,加人参补气复脉;呕吐,加生姜以散逆气。)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四逆汤

甘草 干姜 附子
发热.头痛.脉反沉.苦不瘥.身体痛.当救其里.下后.下利清谷.身痛.急当救里.四为土味.是以甘草为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以干姜为臣.温经回阳.非纯阳而健悍者.无此大作用.是以附子为使.太阴与少阴.俱受阳和之煦.而真气充周于肢节矣.若发热云云.下后云云.皆阴症故并主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太阴脾脏本病方 >> 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
此太阴脾脏之本气病也。太阴脾脏土气湿寒之人,表气的荣卫分离,里气的脾脏即郁而现本气之病。干姜炙草温补中气,温寒除湿以复土气之升降,附子温水回阳,以培土气之根。凡用四逆汤皆阴寒阳亡之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