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十枣汤

十枣汤

《伤寒论》十枣汤

制法 上药各别捣为散。
功能主治 攻逐水饮。治悬饮或支饮,停于胸胁,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梗,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肿腹胀,二便不利,属于实证者。现用于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 强人每服1克,羸人0.5克。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枣10枚,取240毫升,去滓,纳人药末,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注意 体虚及孕妇忌用。
备注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俯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三药合用,逐水之力甚强。然三药皆有毒性,故又用大枣益气护胃,缓和诸药之毒,减少药后反应。
摘录 《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咳嗽第五 >> 十枣汤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可与此方。
大枣(十枚) 大戟 甘遂 芫花(等分)
上大戟、甘遂、芫花捣为末,以水一斗五合,煮枣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者一钱匕,羸者半匕,顿服。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加半匕。下后自补养。咳而引胁下痛,亦十枣汤主之。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表解,????汗出而不恶寒,里有水气,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此治水之急方也。
大枣(擘)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右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集注】柯琴曰: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痢,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必伤及脾胃,使无??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痢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眛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 >>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表解, 汗出而不恶寒,里有水气,小便不利,呕逆短气,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此治水之急方也。
大枣(擘,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再服,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集注】柯琴曰∶仲景治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利,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心腹胁下痞满硬痛,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非汗散之法所宜,里饮实盛,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则中气不支,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并举而用之,气味相济相须,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决其渎而大下之,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毒药香邪,必伤及脾胃,使元冲和甘缓之品为主宰,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参术所不能君,甘草又与之相反,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一以顾其脾胃,一以缓其峻毒。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一以使谷气内充,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尽美又尽善也。昧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而不敢用,岂知承制之理乎?


《医述》伤寒方论 >> 十枣汤

同是心下有水气,干呕咳喘,一用小青龙汤主之,一用十枣汤主之。何也?盖小青龙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 法也。
○昔杜任问孙兆曰∶十枣汤究竟治甚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也。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心下痞满,胁下痛,干呕,汗出,此知里未和也。杜曰∶公但言病证,而所以里未和之故,要紧处总未言也。孙曰∶某尝于此未决,愿听开谕。杜曰∶里未和者,盖痰与水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膈也。非十枣不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用者慎之!(喻嘉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痰饮治法 >> 十枣汤

治悬饮,咳唾引胁下痛。又治支饮,咳烦胸中痛,至百日一岁,其脉弦者。
芫花(微炒) 甘遂 大戟(炒)
上等分为末。水一盏半,枣十个,煎至八分,去枣调药,壮人一钱,羸人半钱,平旦温服;不下者,次日更加半钱。下后糜粥自养;若已下,不可与之。


《儒门事亲》下剂 >> 十枣汤

紫芫花(醋浸煮) 大戟 甘遂(制,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枣十枚,同煎,取半盏服。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五分) 大枣(十枚)
伤寒表证已去,其人 汗出,心下痞硬,胁痛,干呕,短气者,此邪热内蓄而有伏饮也,本方主之。
芫花之辛能散饮,戟、遂之苦能泄水。又曰∶甘遂能直达水饮所结之处。三物皆峻利,故用大枣以益土,此戎衣之后而发巨桥之意也。是方也,惟壮实者能用之,虚羸之人,未可轻与也。


《医学心悟》伤寒兼症 >> 十枣汤

水停胁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气短,自汗出,不恶寒。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为末)
水一钟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三分,温服。若病不除,再服三分。
桂枝加芍药汤 (见太阳经证


《伤寒寻源》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上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按下利呕逆.明是水邪为患.但病属太阳中风而来.必须表罢可攻. 汗出.有似表证.但发作有恶寒非表矣.头痛有似表证.但汗出不恶寒.则非表矣.而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诸证.全是水邪内壅之状.乃知汗出亦属水气外蒸头痛亦属水邪上逆.主里而不主表.里未和则宜攻下.但邪在胸胁.与攻胃实不同法.胃实者邪劫津液.责其无水.此则邪搏胸胁.责其多水.若施荡涤肠胃之药.诛伐无过.反滋变逆.故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皆逐水之峻药.别捣为散.而以大枣作汤.取其甘味载药入至高之分.分逐水邪.从上而下.此法.今人多畏而不敢用.岂知不如此.水邪何由攻下耶.


《退思集类方歌注》十枣汤类 >> 十枣汤

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为表解里未和也。并治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胸中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不猝死,至百日或一岁者。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 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取八合,去滓,纳余药末。强人服一钱,虚人服五分。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时方妙用》太阳方 >>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异筛秤末合和之.水二杯半.煮大枣十枚.至七分去滓.强人纳药末七八分.羸人五六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生姜 茯苓 白术(各三钱) 炙草(二钱) 大枣(四枚)
水煎温服.小便利.则愈.


《医方论》攻里之剂 >> 十枣汤

芫花(炒)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
先煮枣去滓,内前药末,或枣肉为丸。
十枣汤乃逐水之峻剂,非大实者不可轻试。至河间之三花神 丸,除大枣而加大黄、黑丑,已是一味峻猛,不复留脾胃之余地,更加轻粉,则元气搜刮殆尽,病虽尽去,而人亦随亡。可知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汤主之. 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治何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痞满.胁痛.干呕.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总未言也.孙曰.某实未决.愿听开论.杜曰.里未和者.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枣汤不能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荣卫坏病痞证方 >> 十枣汤

大枣 芫花 甘遂 大戟
若头痛心下痞而硬痛,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不恶寒表已解也。此有水气聚在胸胁,并无肾寒,宜芫花甘遂大戟攻水,大枣保中气顾津液也。表解乃可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