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中含有葛根汤
中医书籍中含有葛根汤
首页 > 中药方剂 > 葛根汤

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汤

功能主治 发汗解毒,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备注 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外台秘要》卷一引《小品方》葛根汤

别名 葛根龙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制法 上十二味,切。
功能主治 治伤寒三四日不愈,热毒内盛,头痛,壮热来解,身体疼痛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先煮葛根、麻黄取800毫升,掠去沫后,纳余药,再煎至300毫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 《外台秘要》卷一引《小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葛根汤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
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煮取300毫刀,去滓,每次服100毫升,每日三次。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葛根汤

制法 上四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 治胃脘实热,烦渴,咽干吐逆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竹茹少许,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重订严氏济生方》葛根汤

别名 葛根豆豉汤(《赤水玄珠》卷十六)。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酒疸。由饮酒过多,胃内生热,复因酒后当风入水,以致身目发黄,心中懊憹,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者。
用法用量 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葛根汤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妊娠临月,因发风痉,忽闷愤不识人,吐逆眩倒,名子痫;及酒疸,心下懊痛,足胫满,发赤斑者。
用法用量 用水1.8升,煮取6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酢物。
备注 原书云:方中"贝母令人易产,未临月,升麻代之"。
摘录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疡医大全》卷十六葛根汤

功能主治 治牙齿疼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风胜,加荆芥、防风、薄荷叶;火盛,加连翘、生地、丹皮、牛蒡子。
摘录 《疡医大全》卷十六

《医学心悟》卷二葛根汤

功能主治 发汗解肌。治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若无汗而口渴者,为热入阳明之腑,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参;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阳明经中风,去苏叶,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夹温暑之邪,不便用桂枝,加白术4.5克。
摘录 《医学心悟》卷二

《医学心悟》卷六葛根汤

功能主治 牙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风胜,加荆芥、防风、薄荷;火胜,加连翘、丹皮、生地、蒡子。
摘录 《医学心悟》卷六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虚劳五蒸。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竹叶5片,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亦可以小麦半升,水3升,煮取汁煎药,更佳。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圣济总录》卷七葛根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贼风,半身不随,口面?僻,言语不便。
用法用量 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葛根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孕妇弥月发痉,脉浮数大。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去滓服。
各家论述 妊娠弥月中风,遏热经腑,而营气暗伤,筋脉失养,故发痉昏不知人焉。独活疏少阳之风,葛根疏阳明之风,防风疏风于表,石膏清热于里,人参扶元补气以通血脉,当归养血荣经以荣筋脉,川芎活血行气,川贝解郁清心,防己泻血分湿热以清血室,茯苓泻气分湿热以清经气也。为末水煎,使风邪外解,则遏热顿清,而营血完复,筋脉得养,何发痉之有?其弥月之孕,无不及时分娩矣。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圣惠》卷三十八葛根汤

制法 上细锉。
功能主治 乳石发动,寒热头痛,复似天行,四肢烦疼,心躁,口干多渴,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以水5大盏,煎至2盏半,分5次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不利,但呕者;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者。
用法用量 如桂枝汤法煎。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

《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葛根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发散。主刀刃伤后发寒热,男女流注初发,潮热,红肿赤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入姜、葱煎,空心服之。
摘录 《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脾瘅。面黄口甘,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葛根汤

功能主治 刚柔痉,无汗恶寒。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或加羌活、防风。
摘录 《痘疹传心录》卷十八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葛根汤

功能主治 祛风导痰,养血安胎。主妊娠风痉,因体虚受邪,已伤太阳经络,复遇风寒,新旧相搏,其发则口噤背僵,昏闷忽不识人,须臾复醒,良久又作,甚则有口吐涎沫,角弓反张,其症尤重,多致损胎。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咽喉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入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葛根汤

别名 汉防己汤
功能主治 子痫,妊娠临月,因发风痉,忽闷愦不识人,叱逆眩倒,小醒复发。酒疸,心下懊痛,足胫满,发赤斑。
用法用量 汉防己汤(《普济方》卷三三九)。
贝母令人易产,若未临月者,以升麻代之。
注意 忌海藻、菘菜、酢。
摘录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及天行后,头痛,余热不解。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枣2枚(擘),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毒气未解,四肢少力,骨节烦疼,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干呕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本事》卷七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胁肋下痛,不美食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入生姜、大枣,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4-5次。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葛根气味辛甘平,入足阳明;桔梗气味苦辛平,入手太阴;防风气味辛甘微温,入足太阳;枳壳气味苦寒,入足太阴;白芍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诃子气味温涩,入手阳明、足太阴;川芎气味辛温,入足少阳厥阴;白术气味甘温微苦,入足太阴。因胁下痛,致脾胃受困,纳食不美,故以升散之药,鼓动脾阳,兼用和中之品,佐姜、枣以和营卫,则肝邪不致乘虚犯胃也。
摘录 《本事》卷七

《千金》卷三葛根汤

功能主治 妇人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并产后诸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1日3次。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产后中风,口噤痉痹,用芎、防、葛、独、膏、姜愈风之品,不得苓、桂、术、归、四君子等药无以逞其功用也。
摘录 《千金》卷三

《普济方》卷四○三葛根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解肌发表。主天时炎热,小儿欲发痘疮。
用法用量 加葱白、薄荷汤煎,乳后服。或只用水煎。
无汗,加麻黄;自汗,加桂枝。
摘录 《普济方》卷四○三

《景岳全书》卷五十六引刘河间方葛根汤

功能主治 寒邪在经,胁下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钟半,入生姜3片,煎至8分,食远温服。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六引刘河间方

《普济方》卷三九八葛根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春、夏、秋、冬,晨夕暴冷,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发为壮热,冷气入胃,洞泄下痢,或赤白频数,小腹胀痛,脉洪大或数者。
用法用量 1岁以下儿,每服1钱,以水7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分3次温服,1日3次。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八

《圣济总录》卷一○七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眼痒睑急。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

《济生》卷三葛根汤

别名 葛根豆豉汤
功能主治 酒疸因下后,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状,大便黑,小便赤或面黑,脉微而数。
用法用量 葛根豆豉汤(《赤水玄珠》卷十六)。本方加苍术,名“葛术汤”(见《东医宝鉴·杂病篇》)。
摘录 《济生》卷三

《外台》卷一引《小品方》葛根汤

别名 葛根龙胆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伤寒3-4日不愈,身体热毒;阳毒伤寒,头痛壮热未解,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 葛根龙胆汤(《千金》卷九)。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 《外台》卷一引《小品方》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葛根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产后中风,口面?僻。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圣济总录》卷一○八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时气病后,客热暴躁,目赤涩痛,冷泪壮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竹叶10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妇人产后,霍乱吐利,烦渴不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初生,至百晬前后,惊痫连发不醒,及胎中感风,体冷面青,筋急反张。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入竹沥少许,更煎1-2沸,去滓,分3次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张涣方葛根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伤寒,体热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8分1盏,入生姜2片,薄荷3叶,煎至6分,去滓温服。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张涣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金石发动,眼痛欲裂。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6分,去滓,入消1钱匕,地黄汁半合,更煎2-3沸,放温,食后临卧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骨蒸烦渴,呕不下食,四肢发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芦根5枝,竹3叶,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腹、食后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发背痈疽,一切疮肿乳痈,口干脚冷,发作寒热,头痛,呕哕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下竹沥半合,红雪1分,更煎2-3沸,去滓,空心、日晚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葛根汤

功能主治 痘毒斑疹,心烦呕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女科秘旨》卷四葛根汤

功能主治 孕妇热病,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
如有痰,加竹沥、姜汁。
摘录 《女科秘旨》卷四

《疫痧草》葛根汤

功能主治 疫痧,身热神清,痧隐疏稀,舌白脉郁,而喉不甚腐者。
摘录 《疫痧草》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骨蒸热,烦渴,呕逆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用5钱匕,以水1盏半,入竹叶3片,生芦根3枚,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腹、食后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圣惠》卷九葛根汤

制法 上细锉。
功能主治 伤寒1日,初觉头痛恶寒,壮热,腹内热,脉洪大。
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盏,煎至1盏5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1日3次,如人行5里再服。衣盖取汗。
摘录 《圣惠》卷九

《女科指掌》卷三葛根汤

功能主治 妇人妊娠,风伤太阳之经,复遇寒湿相搏,发为子痫,口噤背强,昏冒不识人,须臾则醒,醒后复发。
用法用量 水煎。临服加竹沥半杯、生姜汁2匙。
摘录 《女科指掌》卷三

《普济方》卷三一八引《产经》葛根汤

功能主治 妇人产后5-7日,强力下床,或一月内,伤于房室,或怀忧发怒,扰荡冲和,或因着灸伤动脏腑,发为刚痉。得病之初,无汗恶风,眼涩口噤,肌肉瞤搐,以渐腰脊筋急强直,似弓反张。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用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取汗为度。
注意 产后有疾,凡用麻黄更宜斟酌。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八引《产经》

《医林绳墨大全》卷一葛根汤

功能主治 太阳无汗恶风,太阳阳明合病。
用法用量 上用水2钟,入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1钟服。
摘录 《医林绳墨大全》卷一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声不出,咳嗽头疼。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保婴撮要》卷四葛根汤

功能主治 太阳病,项强几几,恶风无汗,及恶寒刚痉。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煎。
摘录 《保婴撮要》卷四

《痘疹仁端录》卷七葛根汤

功能主治 痘疹后大渴。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仁端录》卷七

《外台》卷一引《崔氏方》葛根汤

功能主治 伤寒服葱豉汤后不得汗者。
用法用量 上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服。药后温覆取汗,汗不出更服。
摘录 《外台》卷一引《崔氏方》

《症因脉治》卷二葛根汤

功能主治 伤风咳嗽,头痛,眼眶痛。
摘录 《症因脉治》卷二

《圣济总录》卷十六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头眩欲倒,眼旋屋转,脑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生姜2片,大枣1枚(去核),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六

《玉案》卷二葛根汤

功能主治 刚痉。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 《玉案》卷二

《圣济总录》卷六葛根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中风,口面?斜。
用法用量 每用10钱匕,以水2盏,酒1盏,入生姜3片,煎取1盏半,去滓,分3服,日2夜1。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葛根汤

制法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伤寒后,余热不除,及寒热头重,体痛,表证尚未罢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入豉3-7粒,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王氏集验方》葛根汤

功能主治 伤寒初起至2日,头痛内热,脉洪。
用法用量 上用水3升,煮取半升,温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王氏集验方》

《不知医必要》卷一葛根汤

功能主治 外感风邪,发热兼渴。
摘录 《不知医必要》卷一

方出《外台》卷三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六一葛根汤

功能主治 下石。主石发,两脚卒冷,两胁腋卒热并口噤。
用法用量 上以无灰酒渍经10日,其猪脂用酒1升煎取脂3两,取银屑和研,纳药中,每日空腹服1匙。
注意 忌热面、炙肉、海藻、蒜等。
摘录 方出《外台》卷三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六一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1-2日,头疼壮热,遍身疼痛,其脉洪数。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如脉微,加附子半两。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葛根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口舌干焦。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胎产指南》卷一葛根汤

功能主治 孕妇热病,呕吐不食,胸中烦躁。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胎产指南》卷一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八方) >> 葛根汤

『主治』伤寒太阳未罢,又传阳明,脉浮而长,缘缘面赤,头痛连额,发热恶寒无汗,目痛鼻干不得眠等症。
『药物』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服法』煎服取汗。


《备急千金要方》中风第十二 >> 葛根汤

治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并产后诸疾方
葛根 生姜(各六两) 独活(四两) 当归(三两) 甘草 桂心 茯苓 石膏 人参白术川芎 防风(各二两)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仙传外科集验方》葛根汤

治刀刃伤后发寒热,男女流注初发,潮热红肿赤痛者,以此发散。
升麻(一两) 葛根(二两) 甘草(二钱) 半夏 苏叶 白芷 丁皮 川芎 香附子 陈皮(各五钱)
上为散,每服二钱,姜、葱煎,空心服之。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葛根汤

治太阳,阳明两经合病,头项强痛,背亦牵强,脉浮无汗恶风者,及表不解,下痢而呕者,并宜服此发汗。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营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属阳明多也。二阳表急,非温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痢,里已失和,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啜粥也。柯琴曰:此证身不疼,腰不疼,骨节不疼,不恶寒,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于背,牵动不宁,是筋伤于风矣。不喘不烦躁,不干呕,是里不病,无汗恶风,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则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二证较轻,然项强连背拘强,更甚于项强无汗,不失为表。但脉浮不紧,故不从乎麻黄,而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盖葛根为阳明主药,凡太阳有阳明者,则佐入太阳药中;凡少阳有阳明者,则佐入少阳药中,无不可也。李杲定为阳明经药。张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人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药,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集注】喻昌曰:伤寒项背几几,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证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阳,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入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
合解两经之湿热,与风寒之表,法无害其同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 >> 葛根汤

治太阳、阳明两经合病,头项强痛,背亦牵强,脉浮元汗恶风者,及表不解,下利而呕者,并宜服此发汗。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营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属阳明多也。二阳表急,非温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啜粥也。柯琴曰∶此证身不疼、腰不疼、骨节不疼、不恶寒,是骨不受寒矣。头项强痛,下连于背,牵动不宁,是筋伤于风矣。不喘不烦躁,不干呕,是里不病,元汗恶风,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则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二证较轻,然项强连背拘强,更甚于项强无汗,不失为表。但脉浮不紧,故不从乎麻黄,而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盖葛根为阳明主药,凡太阳有阳明者,则佐入太阳药中;凡少阳有阳明者,则佐入少阳药中,无不可也。李杲定为阳明经药。张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人未读仲景书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药,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集注】喻昌曰∶伤寒项背KT KT ,无汗恶风者,用葛根汤。此证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阳、阳明两经之界。两经之热并于胸中,必伤肺金清肃之气,故水道不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无汗。阳明之筋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口,热并阳明,斯筋脉牵引,口噤不得语。然刚痉无汗,必从汗解,况湿邪内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汤合解两经之湿热,与风寒之表,法无害其同也。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 葛根汤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音殊),无汗恶风。(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几几然,状病患项背难舒之貌也)。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各三两)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煎服。按∶此出太阳例,阳明药也。


《医述》伤寒方论 >> 葛根汤

葛根为阳明经药,惟表实里虚者宜之,而胃家实,非所宜也。故仲景于阳明经中,反不用葛根。若谓其能亡津液而不用,则与本草生津之义背矣。若谓其能大开肌肉,何反加于汗出恶风之合病乎?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得以葛根主之。是葛根与桂枝,同为解肌和中之剂,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
○仲景于阳明经中不用葛根,东垣定为阳明经药,易老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老未读仲景书乎?(柯韵伯)


《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风痉方论第二 >> 葛根汤

疗妊娠临月,因发风 ,忽闷愦不识人,吐逆眩倒,小醒复发,名为子痫。
葛根 贝母(去心) 牡丹皮(去心) 木防己 防风 当归 川芎 白茯苓 桂心(熬)
泽泻 甘草(各二两) 独活 石膏(碎) 人参(各三两)
上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贝母令人易产,若未临月者,升麻代之。忌海藻、菘菜、酢物。(其详见第三卷第二论。亦可选方,详而用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阳合病脉证治 >> 葛根汤

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然,无汗恶寒。并治三阳合病自利方。
葛根(一两) 麻黄(去节,三分) 桂心(半两)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
上锉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三阳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加半夏六钱。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洗净,二两) 芍药(二两,炒) 甘草(二两,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名曰刚 ,此方主之。
风寒伤经络之经,则所过但痛而已,未至于强;风寒伤筋骨之筋,则所过筋急强直而成。 ,痉字之误也。曰刚痉者,无汗之名也。本草云∶轻可去实。葛根、麻黄,形气之轻者也;此以风寒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又,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证也,今之庸医皆曰漏底伤寒,不治,仲景则以此方主之。盖以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阴虚故下利也;与此汤以散经中表邪,则阳不实而阴气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斯妙也,惟明者


《医学心悟》阳明经证 >> 葛根汤

葛根(二钱) 升麻 秦艽 荆芥 赤芍(各一钱) 苏叶 白芷(各八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
上水煎服。
若无汗而口渴者,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参,凡阳明证,口渴之甚,即为入腑,故加入清凉之药;若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阳明经中风,去苏叶,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


《伤寒寻源》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此治太阳伤寒.传入阳明.未离太阳.故以葛根为君.并加麻黄于桂枝汤中.仍属太阳与阳明同治.并非阳明经之主方也.故经云.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此明以有汗无汗.辨邪之或自中风而来.或自伤寒而来.但见阳明一证.即用葛根一味.亟伐阳明之邪.而太阳未尽之邪.仍不离桂枝麻黄.分别风寒主治.其有太阳阳明.同时病发.不分先后者.则太阳之邪.合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必自下利.仍以葛根汤主治.以葛根汤中自有麻桂.并伐太阳之邪也.今人误以葛根汤为阳明经药.大谬.


《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 葛根汤

治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 KT 然,脉浮,无汗恶风,而下利者;并治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汗,不须啜粥。


《医方论》发表之剂 >> 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 生姜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太阳症无汗宜用麻黄汤矣,乃变其法,于桂枝汤中加葛根、麻黄二味,此中奥义全在“恶风”二字。但恶风而不恶寒,则不在寒伤营之例,乃太阳表症未解,将入阳明之象。故用麻黄以发汗,桂枝以去风,参用葛根,以阻其入阳明之路。若抛荒本经之病,而预用引经之药,便为开门揖盗,仲景断不为也。


《汤头歌诀》葛根汤

(仲景)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桂枝、芍药、炙草各二两,姜三两,枣十二枚,此桂枝汤也,加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轻可去实因无汗,(中风表实,故汗不得出。《十剂》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有汗加葛无麻黄。(名桂枝加葛根汤,仲景治太阳有汗恶风。)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KT KT .注见前.旧释鸟羽.未当.今正之.此方即桂枝.无汗用麻黄.确乎不可易矣.此复以太阳无汗.用葛根汤.太阳有汗.用桂枝葛根汤.何也.葛根本阳明经药.恐太阳病久.将传阳明.故用葛根.迎而夺之.豫发其邪.勿令传入也.前用桂枝汤麻黄汤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阳病.脉静为不传.若烦躁脉数.为欲传也.意者既见其欲传之状.故用此二方.此未发之秘旨.


《普济本事方》腹胁疼痛 >> 葛根汤

治胁肋下痛,不美食。
葛根(半两) 桔梗(炒) 防风(去钗股) 白芍药 甘草(炙) 诃子(去核) 川芎(洗)白术 枳壳(各一两,去穣,麸炒黄)
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四五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炙草 生姜 大枣
若荣卫病恶寒无汗,又见阳明经病之几几,桂枝汤加葛根以升散阳明经气,加麻黄以解卫气之恶寒无汗也。若此证又见下利,此亦阳明经气下陷之热利,仍用此方以升散阳明下陷之经气,而调荣卫之气。表病兼下利,非里病,乃经病,乃表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