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注意 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 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 《伤寒论》

《伤寒大白》卷四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伤寒阴厥。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 《伤寒大白》卷四

《伤寒全生集》卷二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阳明经胃实,潮热谵语,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谵语,脉洪数,或揭去衣被,恶热,饮水不止者。
用法用量 加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
摘录 《伤寒全生集》卷二

《片玉痘疹》卷十二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痘后滞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积热,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疗肠垢,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次用黄芩汤
摘录 《片玉痘疹》卷十二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用法用量 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摘录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普济方》卷四○四调胃承气汤

功能主治 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用法用量 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四○四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 调胃承气汤

治表解有汗,里热不除,胃因不和,而不作解者。
大黄(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微煮令沸,稍稍温服之。
【注】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稍稍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 调胃承气汤

治诸发热和解,不恶寒但发热蒸蒸然,心下满硬,或痛,烦渴咽干,滑数而实,诸腹满实痛,烦渴谵妄,小便赤,大便硬,脉滑实紧者。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每服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再煮二三沸,顿服之,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儒门事亲》下剂 >>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食后。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浸)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
伤寒,阳明证俱,大便秘,谵语,脉实者,此方主之。
阳明证俱者,不恶寒,反恶热、作渴是也。传至阳明,则热经数日矣。热久则五液干涸,故大便秘;液亡则无水以制火,故谵语。谵语者,呢喃而语,妄见妄言也。邪入于里,故脉实。大黄苦寒,可以荡实,芒硝咸寒,可以润燥;甘草甘平,可以和中。此药行,则胃中调而里气承顺,故曰调胃承气。然犹有戒焉,表证未去而早下之,则有结胸、痞气之患,此大、小陷胸汤之所以作


《医学心悟》阳明腑病 >> 调胃承气汤

治阳明腑病,潮热、谵语、便闭、绕脐硬痛,为有燥屎,此结聚之热,邪大黄(三钱) 芒硝(二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本方去甘草,加枳实、浓朴,名大承气汤。
窃按∶枳实消痞,浓朴去满,芒硝润燥,大黄泻实,必痞、满、燥、实四症兼全者,方可用也。若痞满而未燥实者,宜用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恐伤下焦阴血也。燥实而未痞满者即用本方,不用枳、朴,恐伤上焦阳气也。
论承气汤有八禁
一者,表不解恶寒未除,小便清长,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法当汗解。二者,心下硬满心下满,则邪气尚浅,若误攻之,利遂不止。恐正气下脱也三者,合面赤色面赤色,为邪在表,浮火聚于上,而未结于下,故未可攻也。又面赤为戴阳,尤宜细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平素食少,则胃气虚,故不可攻。然病中有燥屎,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则无燥屎不过便硬耳,亦未可攻也。五者,呕多呕吐属少阳,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脉迟迟为寒,攻之则呃。七者,津液内竭病患自汗出,小便自利,此为津液内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患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肠,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


《仁术便览》牙齿 >> 调胃承气汤

治实热肿痛,加黄连,去芒硝。
甘草(五钱) 大黄(酒浸,一两) 芒硝(九分) 水煎热服。
又方 治牙风热肿痛。
升麻 白芷 防风 荆芥 薄荷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伤寒寻源》调胃承气汤

大黄(三两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形.有形者.当破其结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


《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 调胃承气汤

治热邪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大黄(四两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水三升,煮一升,纳芒硝化服。
〔附〕当归承气汤(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干燥,或咽燥鼻干,或便溺秘结,或瘀血发狂。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姜、枣煎。


《时方妙用》阳明方 >>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钱清酒润.) 炙草(二钱) 芒硝(三钱)
水二杯半.先煮大黄甘草.取一杯去滓.入芒硝.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医方论》攻里之剂 >> 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浸) 芒硝一两 甘草(炙)五钱
少少温服。
此治邪在中下焦之正法也。注中“恶热口渴、腹满,中焦燥实”数语,最宜着眼。可见病在脾胃,全与上焦无涉,若杂入枳、朴以犯上焦,则下焦之浊气必随感而上,反致喘逆者有之矣!去枳、朴,加甘草,使之专入脾胃,而又缓芒、黄善走之烈,谨慎周详,毫发无憾。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甘草 芒硝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阴阳俱停.是阴阳和已.可以弗药而愈.阳脉微者.阴胜也.有汗则解.设或无汗.大都宜温.阴脉微者.阳胜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阳乎.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芒硝咸寒为君.大黄苦寒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缓之和之.监其峻烈.虽则有承顺其气之势.复有调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调胃承气.本阳明药.而此主太阳未解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阳明胃腑本病方 >>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炙草 芒硝
恶寒发热之荣卫表病,已经三日,已经发汗,却汗发不透澈,而发热更加,蒸蒸然手足出汗,脉现实大之象。此平日胃热阳实之人,荣卫的表病不解,脏腑的里气偏郁,腑热自现本气之病。若由蒸蒸发热,肠胃津液灼干,肠胃有了燥屎,便成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之大承气汤下证。如成下证,则病重矣。必须于胃热未曾全实,但蒸蒸汗出发热之时,用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平胃热,炙草养中气也。曰调胃者,调和胃气,不取攻下,使热退不成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