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

《博育生女科.产后编》卷上八味地黄丸

制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产后虚汗不止,血块不落。
用法用量 每服10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 《博育生女科.产后编》卷上

《辩证录》卷二八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 补肾水,降虚火。主阴虚火旺。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 《辩证录》卷二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八味地黄丸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产后虚汗不止,血块不落。
用法用量 每晚服。
注意 宜谨避风寒,勿用利水药。
摘录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杏苑》卷四八味地黄丸

制法 依法修合,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肾气虚衰,不能摄养,使邪水溢上,多吐痰涎。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滚汤送下。
摘录 《杏苑》卷四

《嵩崖尊生》卷六八味地黄丸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肾虚耳聋。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3服效。
相火盛,去桂、附,加知母、黄柏各2两,远志、菖蒲各2两。
摘录 《嵩崖尊生》卷六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体仁汇编》八味地黄丸

别名 加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冬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丹、麦味地黄丸、麦味丸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滋补。主产后虚羸久咳,虚损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用法用量 加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冬味地黄丸(《胎产心法》卷上)、八仙长寿丹(《医钞类编》卷十三)、麦味地黄丸(《汤头歌诀白话解》)、麦味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本方改为汤剂,名“冬味地黄汤”(见《胎产心法》),又名“麦味地黄汤”(见《金鉴》)。
摘录 《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体仁汇编》

《广嗣纪要》卷十五八味地黄丸

制法 上药锉,焙,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 小儿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头缝不合,体瘦语迟,行步多艰,齿生缓。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或25丸,至30丸,空心温盐汤送下;温酒亦佳。
摘录 《广嗣纪要》卷十五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等证。
熟地黄(九蒸为度,捣膏)八两 干山药四两 山萸肉四丙 白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附子各一两,,右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集注】赵献可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熄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萸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喻昌曰:『金匮』用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脚气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通利,故用之温养下焦,以收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阻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证,肾气不上升之渴证,非用是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间,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味外,更加元参之咸寒,以助熟地而滋肾;加芍药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总之为桂附加锁钥耳。以之壮水则有余,以之益火恐不足也。『济生方』加牛膝,车前以治水肿,倍茯苓以辅地黄,山药,茱萸,与泽,丹,车,牛等列,随证加减,允为得法。益阴肾气丸于六味外加当归,五味,柴胡,以治目暗不见,化裁愈妙矣。


《删补名医方论》卷(二) >>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尿等证。
熟地黄(九蒸为度,捣膏,八两) 干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 白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集注】赵献可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熄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萸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
喻昌曰∶《金匮》用八味丸,治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者。香港脚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能通利,故用之温养下焦,以收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阴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证,肾气不上升之渴证,非用是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
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问,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味外,更加元参之咸寒,以助熟地而滋肾;加芍药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总之为桂附加锁钥耳。以之壮水则有余,以之益火恐不足也。《济生方》加牛膝、车前以治水肿,倍茯苓以辅地黄、山药、茱萸,与泽、丹、车、牛等列,随证加减,允为得法。益阴肾气丸于六味外加当归、五味、柴胡,以治目暗不见,化裁愈妙矣。


《冯氏锦囊秘录》方脉痨瘵合参 >>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脐腹疼痛,夜多漩溺,或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假热等证。(张)按∶脾胃虚寒之至者,丹泽甚非所宜,减此二味,加牛膝、杜仲、鹿茸、五味子更佳,即七味丸加熟附子一两,切片,微火焙。
肾有两枚,皆属于水,虽有左右之分,初无水火之别,考之《内经》,昭然可览。
《仙经》曰∶两个一般无二样,中间一点是真精;又曰∶两肾中间一点明。夫真精者,明也。即命门相火也。命门乃穴名,而其穴在两肾中间,盖一阳生于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而象天之北也。《经》曰∶少火生气,人无此火生化之源几乎息矣。非附子雄健不足以嘘既槁之阳春。王太仆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方是也。按∶六味地黄丸专补左尺肾水,八味丸既补左尺肾水,兼补右肾相火。少年水亏火旺,宜服六味丸;老年水火俱亏,宜服八味丸。况老年肾脏真水既虚,邪水乘之而为湿热,以作腰痛足痿,痰唾消渴,小便不禁,淋闭等证,非桂附之温散而能治之乎?昧者畏其热,殊不知所补之火乃真阳之元也。真阳之元一得,阴翳之火潜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