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太白菊

太白菊

《全国中草药汇编》太白菊

拼音 Tài Bái Jú
别名 紫菀千花、肺经草、柔软紫菀
来源 菊科太白菊Aster flaccidus Bunge,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部 北部、西北部、西部至西南部各省区。
性味 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主治肺脓肿,肺炎,肺结核,百日咳。
用法用量 2~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太白菊

拼音 Tài Bái Jú
别名 肺经草
出处 《陕西中草药》
来源 为菊种植物太白菊全草。夏、秋采收,阴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体有长柔毛。茎单一,高10~20厘米。叶互生,基生叶倒披针形,长3~5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茎生叶披针形。头状,花序异性,单生,直径2.5~3.5厘米;总苞片长披针形,边缘花舌状,紫色,花舌有脉6条;中心花管状,长5毫米,先端5裂,中部有稀毛。瘦果冠毛2列,刺毛状,外层极短,内层比花冠稍长。
生境分部 生于高山山坡或山顶。
性味 苦微辛,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明目。治肺痈、肺炎、肺结核、百日咳、目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太白菊

拼音 Tài Bái Jú
英文名 Herb of Flaccid Aster
别名 肺经草
出处 出自《陕西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萎软紫菀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flaccidus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阴干。
原形态 萎软紫菀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40cm。根茎细长,有时具匍枝。茎不分枝,被皱曲或开展的长毛,上部常杂有具柄腺毛,或仅有腺毛,下部有密集的叶。基部叶及莲座状叶匙形或长圆状匙形,长2-7cm,宽0.5-2cm,下部渐狭成短或长柄,先端圆形或尖,边缘无齿或有沙数浅齿,茎部叶3-5个,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基部渐狭或急狭,常半抱茎,上部叶小,线形;全部叶两面被密长毛或的无毛,或有腺;离基三出脉和侧脉细。头状花序单生,直径3.5-5cm。总苞半球形,被白色长毛或腺毛;总苞片2层,线状披针形,内层边缘狭膜质;舌状花40-60个,上部有短毛,舌片紫色,稀浅红色,管状花黄色,裂片长约1mm,被短毛;花柱附片长达1.2mm。冠毛白色,外层披针形,内层有多数糙毛。瘦果长圆形,有2边肋,或一面另有一肋,被疏贴毛,或杂有遥毛。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分布于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资源分布:生于海拔3500-4000m的山坡或山顶。
性味 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止咳。主肺热咳嗽;肺痈;百日咳
用法用量 内服:汤,5-10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