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升麻

升麻

《中国药典》升麻

拼音 Shēnɡ Má
英文名 RHIZOMA CIMICIFUGAE
别名 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 、兴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 (Turcz.)Maxim . 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 的干燥根茎。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长形块状,多分枝,呈结节状,长10~20cm,直径2~4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粗糙不平,有坚硬的细须根残留,上面有数个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沟纹;下面凹凸不平,具须根痕。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有裂隙,纤维性,黄绿色或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而涩。
鉴别 取本品粉末3g,加1%碳酸氢钠溶液50ml,放置过夜,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用乙醚提取3次(20ml、15ml、15ml),合并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阿魏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用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4: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新配制的1%三氯化铁和1%铁氰化钾(1:1)的混合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辛、微甘,微寒。
归经 归肺、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备注 (1)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2)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升麻

拼音 Shēnɡ Má
别名 周升麻(《本经》),周麻(《别录》),鸡骨升麻(陶弘景),鬼脸升麻(《纲目》),绿升麻(《医学广笔记》)。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原形态 ①升麻,又名:马尿杆、火筒杆。
多年生草本。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有洞状的茎痕,须根多而长。茎直立,分枝,高1~2米,被疏柔毛。数回羽状复叶,叶柄密被柔毛;小叶片卵形或披针形,长2~4厘米,宽1~2.5厘米,边缘有深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复总状花序着生于叶腋或枝顶,狭窄或有时扩大成大形的圆锥花序;花两性;萼片5,卵形,覆瓦状排列,有3脉,白色,具睫毛;蜜叶(退化雄蕊)2枚,先端2裂,白色;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一,比萼片长;心皮2~5枚,被腺毛,胚珠多数。蓇葖果长矩圆形,略扁,先端有短小宿存花柱,略弯曲。种子6~8枚。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林下、山坡草丛中。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江苏等地。
②兴安升麻,又名:地龙芽(《盛京通志》),苦龙芽菜(《铁岭县志》),达呼尔升麻、苦菜秧、苦力芽、苦壮菜。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有明显的洞状茎痕及多数须根。茎直立。单一,高达1米余,密被柔毛。2回三出复叶;在茎下部者有长柄,柄上被柔毛,中央小叶有柄,两侧小叶通常无柄;小叶片卵形至卵圆形,长5~11.5厘米,中央小叶片再3深裂或浅裂,边缘有深锯齿,两面均被柔毛。圆锥状复总状花序;总花梗甚长,侧生花梗较短,小花梗长2~4毫米,均密生灰色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罕为两性;每花下有一小形苞片;雄花萼片5,倒卵形:有3脉;蜜叶2枚,先端2深裂,各裂片顶端常具1明显花药;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等,微扁,花药卵形;子房退化;雌花心皮5,无柄。蓇葖果5。种子多数。花期7~8月。果期9月。
生于山坡及林荫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四川、山西、内蒙古等地。
③大三叶升麻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大,有圆洞状茎痕,多须根。茎直立,高1~1.5米,光滑或被疏柔毛。2回3出复叶,在茎下部者有长柄;中央小叶的柄较长,两侧的柄较短,均被白色柔毛;小叶片卵形至广卵形,长9~11厘米,宽5~9厘米,中央小叶片再3浅裂,边缘有粗大锯齿,两面均被柔毛;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甚短。花序复总状;总花梗及小花梗均被灰色柔毛;花两性;花萼5,广卵形,早落;蜜叶长卵形,顶端具一蜜腺,黄白色;雄蕊多数,花丝长短不一,略扁,花药卵圆形,2室;心皮3~5,分离,光滑无毛,有短柄,胚珠多数,花柱短,柱头小。蓇葖果3~5枚,先端有短小宿存的花柱,无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野草丛中及溪沟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性状 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
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
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
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
③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
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广东、福建所产的"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在当地亦习惯作升麻使用。参见"广东升麻"条。
炮制 拣去杂质,略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暴干用之。"
性味 甘辛微苦,凉。
①《本经》:"味甘辛。"
②《别录》:"甘苦,平,微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
④《汤液本草》:"微苦,微寒。"
归经 入肺、脾、胃经。
①《医学启源》:"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足阳明。"
②《汤液本草》:"手阳明经、太阴经。"
③《本草经解》:"人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 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
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
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注意 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病,法咸忌之。"
②《得配本草》:"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复方 ①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干葛(锉细)、升麻、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
②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胡八分,甘葛五分,黄芩一钱,栀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钱,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钱。引用灯心煎服。(《滇南本草》升麻汤)
③治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差后,疮瘢紫暗,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水浓煮升麻,渍绵洗之。苦酒渍煮弥佳,但燥痛难忍。(《肘后方》)
④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升麻、苍术各五钱,荷叶一枚。煎服。(《医方集解》清震汤,即《素问病机保命集》升麻汤)
⑤治咽喉闭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两,马蓟子一分,白矾一分,马牙消一分,玄参一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绵裹,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升麻丸)
⑥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两煎服取吐。(《仁斋直指方》)
⑦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⑧治口热生疮:升麻三十铢,黄连十八铢。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千金方》)
⑨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羌活一两,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升麻四两。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兰室秘藏》牢牙散)
⑩治胃热齿痛:升麻煎汤,热漱咽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噤痢:绿色升麻(醋炒)一钱,莲肉(去心,炒焦黄)三十枚,人参三钱。水一钟,煎半钟饮之,蜜和为丸更妙,每四钱一服,白汤吞。(《医学广笔记》)
⑿治血崩: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川芎一钱,白芷一钱,荆芥穗六钱,当归六钱。水二碗,煎一碗,食远服,即止,多不过五、六服。(《墨宝斋集验方》)
⒀治产后忍物不尽,或经-月、半岁,一岁:升麻三两。以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当吐下恶物,勿怪。(《千金方》)
⒁治心有风热,生浸淫疮徧体:升麻、大黄(锉,微炒)、黄芩(去黑心)、枳实(去瓤,麸炒令黄)、芍药各一两,甘草(炙)、当归(切,焙)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灯心一握,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升麻汤)
⒂治卒毒肿起,急痛:升麻苦酒磨敷上良。(《补缺肘后方》)
⒃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色紫亦,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升麻、连翘、大黄(锉,炒)、生地黄(切,焙)、木香各一两,白鼓、玄参各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入芒硝末半钱匕,去滓,空心温服,取利为度,未利再服。(《圣济总录》升麻汤)
⒄治肺痈吐脓血,作臭气,胸乳间皆痛:川升麻、桔梗(炒)、薏苡仁、地榆、子芩(刮去皮)、牡丹皮、白芍药各半两,甘草三分,上锉粗末,每服一两,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本事方》升麻汤)
⒅治热痹瘙痒:升麻煎汤饮,并洗之。(《千金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升麻

拼音 Shēnɡ Má
英文名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mome, Rhizome of 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 of Dahurian Bugbane, Rhizome of Skunk Bugbane
别名 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2.陶弘景:(升麻)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
3.《本草抬遗》:今人多呼小升麻为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
4.《开宝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imicifuga foetida L.[Actaea cimicifuga L.]2.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Actaea dahurica Turcz.ex Fisch.et Mey.]3.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ar.
采收和储藏:栽培4年后采收,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根茎,去净泥土,晒至八成干时,用火燎去须根,再晒至全干,撞去表皮及残存须根。
原形态 1.升麻,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茎粗壮,坚实,表面黑色,有许多内陷的圆洞门面老茎残迹。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被短柔毛。叶为二至三回三出羽状复叶;叶柄长达15cm;茎下部叶的顶生小叶具长柄,菱形,长7-10cm,宽4-7cm,常3浅裂,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或无柄,斜卵形,比顶生小叶略小,边缘有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脉被疏白色柔毛。复总状花序具分枝3-20,长达45cm,下部的分枝长达15cm;花序轴密被灰色或锈色腺毛及短柔毛;苞片钻形,比花梗短;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倒卵状圆形,白色或绿白色,长3-4mm,早落;无花瓣;退化雄蕊宽椭圆形,长约3mm,先端微凹或2浅裂;雄蕊多数,长4-7mm;心皮2-5,密被灰色柔毛,无柄或柄极短。蓇葖果,长圆球,长8-14mm,宽2.5-5mm,密被贴伏柔毛,果柄长2-3mm,喙短。种子椭圆形,褐色,长2.5-3mm,四周有膜质鳞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兴安知麻,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茎粗壮,多弯曲,表面黑色,有许多下陷圆洞状的老茎残迹。茎直立,无毛或微被毛。下部茎生叶为二至三回出香叶;叶柄长达17cm;顶生小叶宽菱形, 长5-10cm,宽3.5-9cm,3深裂,基部微心形或圆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 侧生小叶长椭圆状卵形,稍斜, 边缘具不规则锯齿, 上面无毛,下面沿脉被疏柔毛;茎上部叶似下部叶,但较小,具短柄。复总状花序;花单性, 雌雄异株,雄株花序大,长达30cm,分枝7-20,雌株花序稍小,分枝少;花序轴和花梗被灰色腺毛和短柔毛;苞片钻形;萼片5,花瓣状,白色,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长3-3.5mm,早落;花瓣无;退化雄蕊叉状2深裂,先端各有1个空花药;雄蕊多数,花丝丝状,长4-5mm,花药长约1mm;心皮4-7,疏被灰色柔毛或近无毛,无柄或有短柄。蓇葖果,长7-8mm,宽约4mm,先端有贴伏的白色柔毛,果柄长1-2mm。种子椭圆形,长约3mm,褐色,四周有膜质鳞翅,中央有横鳞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
3.大三叶升麻,多年生草本,高1m或更高。根茎粗状,表面黑色,有许多下陷圆洞状的老茎残迹。茎直立,无毛,下部茎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无毛;叶柄长达20cm,无毛;顶生小叶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4-9cm,先端3浅裂,基部圆形、圆楔形或微心形,边缘有粗齿,侧生小叶斜卵形,比顶生小叶小,无毛或下面沿脉疏被白色柔毛;茎上部叶通常为一回三出复叶。复总状花序,有2-9分枝;花序轴及花梗被灰色腺毛和柔毛;苞片钻形,长约1mm;花梗长2-4mm;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黄白色,倒卵状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4mm,早落;无花瓣;退化雄蕊椭圆形,长2.5-4mm,宽1.6-2mm,先端全缘;雄蕊多数,花丝丝形,长3-6mm;心皮3-5,有短柄,无毛。蓇葖果,长圆形,长5-6mm,宽3-4mm,果柄长约1mm。种子椭圆形,长约3mm,四周有膜质鳞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700-2300m的同地林缘、林中或路旁草丛中。
2.生于海拔300-1200m的山地林缘、林中或山坡草地。
3.生于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河南西部、湖北、四川、云南、西藏。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
3.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
栽培 1.生物学特性 升麻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当年幼苗在-25℃低温下能安全越冬。幼苗期怕强光直射,开花结果期需要充足光照,怕涝,忌土壤干旱,喜微酸性或中性的腐殖质土,在碱性或重粘土中栽培生长不良。
2.栽培技术 用中子繁殖。种子采收后室内干燥贮存2个月,发芽率10%以下,贮存1年后多数不能发芽。采种后,将种子进行湿沙层积低温(-5℃)处理2个月,可以提高发芽率。播种育苗春、秋两季均可。秋播在10月中旬-11月上旬;春播则在4月中旬-5月上旬。按行株距20cm×25cm顺畦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稍加镇压。育苗期注意浇水、除草、追肥、遮荫。育苗1年,在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或春季返青前移栽,按行距40-50cm,株距25-30cm开穴,定植于大田,栽后浇1次透水。
3.田间管理 春季气候干燥时要淋水保温,生长期经常松土除草,二年生升麻结果较少,种子质量差,为不影响根茎生长,在花蕾初期需剪去花序,7-8月雨季到来前适当培土。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灰斑病,8-9月发生,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发病前喷射1:1:120倍的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初期喷65%代森锌500倍液防治。虫害有蛴螬咬食根茎。
性状 1.性状鉴别 (1)升麻 根茎呈不规则长块状,分枝较多,长3-17cm,直径1.7-4cm。表面暗棕色,极粗糙,上面具多个圆形洞状的茎基,直径0.8-2.5cm,高1-2cm,内壁粗糙,洞浅;下面有众多须根残基。体实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木部黄绿色,呈放射状,髓部稍平坦,灰绿色,稍具粉性。气微,味较苦。
(2)北升麻 根茎呈不规则长条状,多分枝成结节状,长3-13cm,直径1.5-2.4cm。表面灰黑色,粗糙,茎基痕圆洞状,直径0.5-1.5cm,高1-3cm,洞内壁显纵向或网状沟纹;下面有坚硬的须根残基。体轻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极不平坦,木质部呈放射状,纤维性,黄绿色,具裂隙,髓部中空,黑色。气微,味较苦。
(3)关升麻 根茎呈不规则长块,多分枝成结节状,长5-22cm,直径2-6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粗糙,茎基痕圆盘状或槽状,直径1-3.5cm,高0.5-2cm,盘或槽内壁显网状纹理;下面有坚硬的须根残基。体轻质坚,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木质部呈放射状纹理,黄棕色或黄绿色,髓部黑褐色。气微,味苦。
以个大、质坚、表面色黑褐者为佳。
2.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1)升麻 后生皮层细胞1-3列,有的最外层外壁木栓化增厚,有的外壁及垂周壁乳头状增厚,突入胞腔。皮层细胞20-30列。中柱鞘纤维偶见。维管束约22个,环列,外韧型。韧皮部狭长尖,偏斜。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腩部宽广,宽狭不一,呈连珠状,导管多单个散在或2-7个成群。射线宽8-40列细胞。髓部较小,偏心。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2)北升麻 后生皮层细胞1列。皮层细胞12-18列;皮层纤维束19-34个。中柱鞘纤维位于初生韧皮部外方。维管束约30个,环列,外韧型。形成层尚明显。木腩部导管较少;木纤维类多角形。射线宽2-14列细胞。髓部大。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3)关升麻 后生皮层细胞1列,外壁木栓化增厚,可见增厚纹理。皮层细胞9-20列。中柱鞘纤维束弯月形,由10-100个纤维组成。中柱维管束多至60个,环列;外韧型。韧皮部约有10余例细胞,径向排列,较整齐;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较多,单个散在或2-7个成群,于内侧分布较多。射线宽2-5列细胞。髓部大,薄壁细胞富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1)升麻 黄棕色。①木纤维梭形,有的一端粗大,一端细小,稍弯曲,末端渐尖、斜尖,有的圆钝具微凹或一侧尖突似短分叉状,直径13-55μm,长110-250μm,壁厚约4μm,木脂,纹孔人字状或十字状。②导宇航局主为具缘纹孔导管,也有网纹、梯纹、螺纹导管,直径7-100μm。③木薄壁细胞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稍厚,纹孔圆点状。④后生皮层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壁厚4-15μm,有的垂周壁和外平周壁瘤状增厚,突入细胞中。⑤淀粉粒单粒类圆形、卵形,直径8-20μm,脐点明显,点状;复粒较多,由2-14个分粒组成。⑥中柱鞘纤维稀少,黄绿色。呈梭形,末端渐尖或斜尖,直径15-35μm,壁稍厚4-5μm,木化,纹孔清晰,圆形。
(2)北升麻 类白色。①木纤维较细长或略呈梭形,有的边缘不平整,局部狭缩或膨大,有的一端或两端分叉,偶有3分叉者,直径20-56μm,长476-680μm,壁厚5-9μm,木化。②淀粉粒多聚集成团,单粒多角形,直径2-7μm,脐点点状。
(3)关升麻 黄白色。①木纤维较细长,略呈梭形或披针形,多平直,末端长尖或圆钝,偶有分叉,直径20-48μm,长146-408μm,壁厚3-7μm,木化,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②中柱鞘纤维易见,长梭形,末端圆钝或斜尖,直径12-24μm,长93-180μm,壁厚3-5μm,木化,纹孔及孔沟明显。③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4μm,脐点点状;复粒由2-3分粒组成。
化学成分 兴安升麻根茎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E]-3-(3'-methyl-2'-butenylidene)-2-indokinone〕,[Z]-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升麻精(cimifugin),齿阿米素(visnagin),去甲齿阿米素(norvisnagin),齿阿米醇(visamminol),北升麻萜(cimicilen),12-羟升麻环氧醇阿拉伯糖甙(12-hydroxycimigenol arabinoside)及以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升麻环氧醇(cimigenol),升麻环氧醇木糖甙(cimigenyl xyloside),兴安升麻醇(dahurinol)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升麻甙(cimigenyl xyloside),兴安升麻醇(dahurinol)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升麻甙(cimicifugoside),升麻新醇木糖甙(shengmanol xyloside),乙酰升麻新醇木糖甙,24-乙酰基水合升麻新醇木糖甙(24-acetylhydroshengmanol xyloside),并认为兴安升麻新鲜根茎中不含升麻环氧醇木糖甙,25-O-乙酰及25-O-甲基升麻醇木糖甙,它们是在分离成分过程中产生的人工矫作物。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升麻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其变种绿升麻CimicifugafoetidaL.Var.SimplexHuth.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炎作用:北升麻对大鼠角叉等胶或右旋糖酐所致脚肿胀均有消炎作用,对乳酸或醋酸引起的肝门溃疡,有使其缩小面积的趋势。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升麻水提取物注射于动物有降压、抑制心肌、减慢心率的作用。
4.兴安升麻对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降低血压,加强心跳振幅而不影响其节律;松弛小肠平滑肌;可用于轻型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它还能增强支气管及消化道的腺体分泌。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有时用于月经不调。
5.解热作用:北升麻提取物1-2g/kg灌胃,可使大鼠正常体温下降,并对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致发热有解热作用。
6.镇痛作用:北升麻提取物1g/kg或5g/kg给小鼠灌胃,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扭体反应,但对尾压刺激法不显示镇痛作用。
7.对平滑肌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升麻能抑制离体肠段与妊娠子宫,对未孕子宫及膀胱则呈兴奋作用。齿阿米醇对氯化乙酰胆碱,盐酸组胺或氯化钡所致肠痉挛均有一定的作用,齿阿米素的作用弱于齿阿米醇。
8.其它作用:北升麻醇提取物能抑制樟脑或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并具有抗菌及抑制人子宫颈癌细胞JTC-26株的作用。另具升高白细胞,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功能。
毒性 人应用大剂量后出现头痛、震颤、四肢强直性收缩,阴茎异常勃起;升麻碱无特殊药理作用,能使皮肤充血,乃至形成溃疡;内服则引起胃肠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困难、谵妄等。小鼠灌胃、大鼠灌胃,异阿魏酸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8.1g/kg及7.9g/kg。
鉴别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40目)1g,加甲醇适量,冷浸48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加甲醇1ml溶解,作样品液。另以升麻素、阿魏酸(AR)、咖啡酸(AR)、咖啡酸二甲醚、水杨酸(AR)加适量甲醇溶解作为对照品液。分别吸取样品液和对照品液各5μl点于硅胶G-0.8%CMC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4:1)展开10cm,取出挥干,置紫外灯(254nm)下观察荧光斑点。三种升麻都显阿魏酸、咖啡酸斑点,升麻、大三叶升麻有升麻素斑点,升麻显咖啡权二甲醚斑点,兴安升麻显水杨酸斑点。
炮制 1.拣去杂质,略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蜜制: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升麻100kg,用炼蜜25kg。
3.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晒干。
4.炒制: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黄。
5.麸制: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每升麻10kg,用麦麸1.5kg。《雷公炮炙论》: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暴干用之。
性味 味辛;甘;性微寒
归经 归肺;脾;大肠;胃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升阳举陷。主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升阳,3-6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含漱;或淋洗。
注意 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之证忌服。服用过量可产生头晕、震颤、四肢拘挛等证。
复方 1.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解肌透疹,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2.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解肌透疹,治麻疹初起,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3.升麻鳖甲汤方(《金匮要略》),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者。4.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气虚下陷,少气懒言,发热,自汗,渴喜温饮,久泻,久痢,子宫下垂,脱肛,清阳下陷等证。5.升麻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益气升陷,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6.举元煎(《景岳全书》),益气升提,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重危等证。7.升麻丸(《圣惠方》),治喉咽闭塞,津液不通。8.升麻汤(《圣济总录》),治心有风热,遍生浸淫疮。9.升麻汤(《圣济总录》),治痈疽始作坚硬,皮肤紫赤,恶寒壮热,一、二日未成脓者。
各家论述 1.《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NI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NI。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7.《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8.《医学启源》: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9.李杲: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又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10.《汤液本草》: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
11.《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活法治之。《素问》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已。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
12.《本草汇言》: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疗伤寒、解阳明在表(发热,头额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发痘XI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但味苦寒平,所以风寒之邪,发热无汗;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蛾喉胀,升麻并皆治之。又如内伤元气,脾胃衰败,下陷至阴之分;或醉饱房劳,有损阳气,致陷至阴之中;或久病泻痢,阳气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阴络受伤,淋沥不止;或胎妇转胞下坠,小水不通;或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或疮毒内陷,紫黑胀痛;或大肠气虚,或肛坠不收,升麻悉能疗之。此升解之药,故风可散,寒可驱,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又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观其与石膏、甘草治齿痛,与人参、黄芪补上焦不足,与桔梗、款冬治肺痈脓血,意可见矣。
13.《本草正》: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14.《药品化义》: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15.《本草新编》:升麻,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多用之时,如《本草纲目》、《经疏》尚未言及。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出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然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借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外出,势必热内走而尽趋于大小肠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钱之外也。
16.《本经逢原》: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扞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
17.《本草求真》:升麻,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而成。
18.《本草正义》:升麻,其性质颇与柴胡相近,金、元以来亦恒与柴胡相辅并行,但柴胡宣发半表半里之少阳而疏解肝胆之抑遏;升麻宣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胃之郁结,其用甚近,而其主不同,最宜注意。故脾胃虚馁,清气下陷诸证,如久泄久痢,遗浊崩带,肠风淋露,久痔脱肛之类,苟非湿热阻结,即当提举清阳,非升麻不可,而柴胡犹为升麻之辅佐,东垣益气升阳诸方,亦即此旨,并非以升、柴并辔杨镳也。至于肝肾之虚,阴薄于下,阳浮于上,则不可妄与升举,以贻拔本之祸,亦与柴胡同耳。升麻能发散阳明肌腠之风邪,透表发汗,其力颇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阴虚热自内发者不可妄试。又上升之性,能除巅顶风寒之头痛,然亦惟风寒外邪宜之,而肝阳上陵之头痛,又为大忌,濒湖谓升麻治阳陷眩运,则头目眩运,肝阳最多,所谓阳陷,甚不可解,恐非升提之药所宜也。东垣谓止阳明齿痛,盖用以引清胃之药,入于阳明经耳,非升麻能止齿痛也。
摘录 《中华本草》

《中药学》第一章 解表药 >> 升麻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西升麻或关升麻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辛,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临床应用】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本品发表力弱,一般表症较少应用,因其透发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常与葛根配合应用。
2.用于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等症。
本品清热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龈浮烂、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痛,临床常与石膏、黄连等配伍;对热病高热、身发斑疹以及疮疡肿痛,升麻又可配银花、连窍、赤芍、当归等同用。
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升麻的升举阳气作用与柴胡相似,故两药往往相须为用,并多配补气药党参、黄耆以升阳举陷。
【处方用名】升麻、绿升麻(生用,用于透疹、清热解毒。)、炙升麻(用蜂蜜拌炒,用于升举阳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升麻一药,主要有升举透发及清热解毒等功效。它的升举透发的功用与柴胡、葛根相近而力较强,配柴胡则用于升提,配葛根则用于透疹。至于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这是它的特点,配黄连、石膏可用治胃火齿痛,配黄芩、连翘、牛蒡子、板蓝根等可用治头面丹毒。
【方剂举例】升麻葛根汤《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治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
升陷汤《衷中参西录》:生黄芩、知母、柴胡、桔梗、升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宣毒发表汤《痘疹仁端录》:升麻、葛根、前胡、杏仁、枳壳、荆芥、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生甘草。治麻疹初期、欲出不出。


《神农本草经》 >> 升麻

味甘辛(《大观本》作甘平)。
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久服不夭(《大观本》作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虫毒,此用《御览》文)。一名周升麻(《大观本》,作周麻)。生山谷(旧作黑字,据《吴普》有云,神农甘,则本经当有此,今增入)。
《吴普》曰:升麻,神农甘(《御览》)。
《名医》曰: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案《广雅》云:周麻,升麻也(此据《御览》)。


《本草纲目》草部(一) >> 升麻

「释名」亦名周麻。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
1、豌豆斑疮(状如豌豆,有白浆,由头面传及躯体,不急救有生命危险)。用蜜煎升麻,随时取食。另以水煮升麻,棉花沾药汁洗疮。
2、突发肿毒。用升麻磨醋,随时涂搽。
3、喉痹。用升麻片含咽,或以升麻半两煎水服,引吐为效。
4、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5、口舌生疮。用升麻一两、黄连三分,共研为末。棉裹药末含咽。
6、痱子热痒。用升麻煎汤服并洗痱子。
7、产后恶血不尽。用升麻三两,加清酒五升煮成二升,分两次服下。
8、解莨菪、野葛等毒。用升麻煮汁,多服。


《雷公炮炙论》升麻

雷公云∶凡使,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了,曝干用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草部上 >> 升麻

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大肠脾胃肺四经。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名升麻。又主解百毒,杀精物,辟瘟疫,除蛊毒,止泻痢。白芷为使,形轻而坚实青绿色者佳。
按∶升麻提气解肌,故入此四经。然奉令之使,不能益人,若下元不足者用此升之,则下虚而元气益亏矣。药性乃曰∶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恐非惟阳气有余而下陷者宜之。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以发阳汗,是引贼入门,亦非所宜也。
雷公云∶采得后,用刀刮去粗皮一重,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曝干细锉,蒸了曝干后用之佳。


《千金翼方》草部上品之上 >>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一名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根及根茎类 >> 升麻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升麻的干燥根茎。
『常用名』禄升麻、周麻
『产地』东北、内蒙、河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秋冬两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杂质,洗净,冬春用热水浸半小时,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时捞入筐内,上盖湿布,次日取出切成半分厚斜片,晒干或烘干。若增强升浮之效,则用酒炒,每斤药片用酒2两,撒入药内,润1小时,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投入药片,拌炒至黄黑色为度。若取其缓和上升,则用蜜炙,每斤药片用蜜2两,倒入锅内炼开,投入药片,拌炒至深黄色摊冷,以疏松不粘手为佳。若取其治崩漏便血,可炒炭用。
『用量』1~9克。
『贮存』生片放箱内,炙片放瓷坛内加盖防潮。


《本草经集注》草木上品 >>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
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一名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
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 作小儿浴汤,主惊忤。(《大观》卷六,《政和》一五八页)


《新修本草》卷第六 >>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
入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一谷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晒干。
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 作小儿汤浴,主惊忤。


《吴普本草》草木类 >> 升麻

《御览》卷九百九十
一名周升麻。神农∶甘。


《汤液本草》草部 >> 升麻

气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气浓,阳中之阴也。无毒。
阳明经本经药,亦走手阳明经、太阴经。
《象》云∶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也。去黑皮及腐烂者用。若补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白芷之类,亦能走手足阳明、太阴。
《心》云∶发散本经风邪,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气上行。
《珍》云∶脾痹,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又云∶太阳几几,无汗者,葛根汤发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虚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实无汗也。
《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本草备要》草部 >> 升麻

轻,宣,升阳,解毒
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胃、脾)引经药(参、 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大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止阳明头痛齿痛),升发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故补中汤用为佐使。若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又当慎用)。
治时气毒疠,头痛(阳明头痛,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者,用通利药而罔效,重加升麻而反通。
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也),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足寒阴痿,目赤口疮,痘疮(升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气弱或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斑疹(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气升、味甘故也)。阴虚火动者忌用(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为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归经耳。倘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
里白外黑,紧实者良,名鬼脸升麻,去须芦用(或有参、 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发者,升麻、柴胡并用,蜜水炒之。别有一种绿升麻,缪仲醇用治滞下,每每有验)


《本草蒙筌》草部上 >> 升麻

味苦、甘,气平、微寒。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虽多陕地,惟尚益州。(属四川,今改成都府。)入药宜根,逢秋才采。曝干形轻实者第一,削出青绿色者亦佳。择鸡骨相同,去黑皮腐烂。乃足阳明太阴行经之药,凡补脾胃必此引之。若得白芷葱白同煎,又走手经阳明太阴。非此四经,不可用也。解百毒,杀百精殃鬼;释诸瘴,辟诸疫瘟邪。
去伤风于皮肤,散发热于肌肉。倘太阳证具误服,是先引贼寇破家。(东坦云∶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汤,是遗太阳不惟遗经,反引太阳邪气入于阳明不能解也,故曰引贼破家云。)务认分明,切勿卤莽。止头痛喉痛齿痛,并中恶腹痛;理口疮疥疮斑疮,及豌豆烂疮。
治风肿风痫,疗肺痈肺痿。故圣药为疮家之号,的药来风家之称。升提元阳,不下陷阴分;挟引诸药,同行达四经。东垣云∶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是也。
梢子收取,堪治脾瘅。久服不夭,轻身益寿。
(谟)按∶仲景《伤寒论》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主之。夫犀角,乃阳明圣药也。又曰∶如无犀角,代以升麻。其犀角、升麻气味大相远隔,何以代云?不过知升麻亦阳明经药,用之以引地黄及诸药同入阳明经尔。舍此他用,岂复能乎?


《冯氏锦囊秘录》草部上 >> 升麻

禀天地清阳之气以生,故味甘平微寒无毒。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的药,亦入手阳明大肠。清热散表宜生用,入升托补药蜜酒拌炒用,入升提收敛药,宜醋炒用。
升麻,气平微寒,乃手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凡太阳证忌服,否则,犹引贼破家,主治杀百毒,百精殃鬼,辟诸瘴诸疫瘟邪;去伤风于皮肤,散发热于肌肉;止头痛、喉痛、齿痛并中恶腹痛;理口疮、疥疮、斑疮及豌豆烂疮;治风肿风痫,疗肺痈肺痿。升发火郁,开提清气,下利后重,崩带脱肛,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补中汤用升麻,引足阳明清气,右旋上行,用柴胡引,足少阳清气,左旋上行,助参 苓术以补脾胃中之元气。
主治(痘疹合参) 疗肌肉间热,主脾胃,解百毒,能升提阳气,故用以升发痘毒出表,乃疮家之圣药。发热时用以解发,但用大过,恐有倒陷之患,故不宜过用。痘后元气下陷亦用之。
按∶升麻禀极清之气于九天,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如泻痢崩淋脱肛遗浊等症,仗其升提,盖虚人之气,升少降多。《经》曰∶阴经所奉其人寿,阳经所降其人夭。东垣摘入补中汤中,独窥其微矣。但气逆呕吐,上盛下虚者,切勿轻投。


《医学入门》治风门 >> 升麻

升麻甘苦气寒平,解毒除瘟治腹疼,伤寒初证并衄血,疮肿咽牙热自清。
能升阳气,其叶如麻。无毒。浮而升,阳也。主解百毒。辟瘟疫瘴气蛊毒,中恶腹痛,伤寒时气头疼,寒热初证,及瘀血入里吐衄,肺痿肺痈咳唾脓血,小儿风痫痘疮斑疹,一切风痈肿毒,咽痛口疮牙疼,疮家之圣药也。但阳气下陷者宜用,下虚气不足者禁用。细削如鸡骨,色青绿者佳,发散生用,补中酒炒,止咳汗者蜜炒。得葱白、白芷、石膏之类,本治手足阳明风邪;得参、术、芍药之类,兼治手足太阴肌肉间热。


《证类本草》升麻

(升麻_图缺)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一名周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陶隐居云∶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唯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落新妇亦解毒,取叶挪作小儿浴汤,主惊忤。今按别本注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蜀升主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主百邪鬼魅。陈藏器云∶陶云,人言升麻是落新妇根。非也,相似耳。解毒取叶作小儿浴汤,主惊。按今人多呼小麻为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日华子云∶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游风肿毒,口气图经曰∶升麻,生益州川谷,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二月、八月采,日曝干。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殊效。细锉一两,水一升,煎炼取浓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蜀人多用之。杨炎《南行方》∶疗 疽汤用升麻,又有升麻膏、升麻 汤,并疗诸丹毒等。石泉公王方庆《岭南方》服乳石补壅法云∶南方养生治病,无过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两,研炼了。光明砂一两,二物相合,蜜丸如梧子,每日食后服三丸。又有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黄芩、朴硝、栀子、大黄各二两,豉二升,微熬,同捣散,蜜丸。觉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三十丸。取微利为知。若四肢小热,于食上服二十丸,非但辟瘴,兼甚明目。
雷公曰∶采得了,刀刮上粗皮一重了,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出,曝干,细锉,蒸了,曝干用之。圣惠方治小儿斑疮及豆疮,心躁眠卧不安,用川升麻一味,不计多少,细锉,水一盏煎,去滓取汁,以绵沾汁洗拭疮盘上。外台秘要∶比岁有病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烧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治,数日必死,治瘥后,盘黯弥岁方减,此恶毒之气所为。以水煮升麻,绵沾洗之,苦酒煮弥佳,但躁痛难忍也。千金翼∶治产后恶血不尽或经月半岁。升麻三两,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再服,当吐下恶物,极良。肘后方∶喉痹。升麻锉含之,喉塞亦然。梅师方∶治时行病发疮。升麻五两,以水、蜜二味同煎三沸,半服、半敷疮。姚和众∶小儿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尽。


《顾松园医镜》草部 >> 升麻

〔辛甘苦温,入肺、脾、大肠、胃四经、青色者佳。忌火。〕祛风邪,〔言其祛皮肤风邪者,入肺发散也。〕解肌热,〔言其解肌肉间风热者,入胃发散也。〕散邪气于至高之上,〔故头痛喉疼,口疮齿痛,皆赖其散邪之功。〕升阳气于至阴之下。〔故补中益气汤佐参, 以升下陷阳气。〕泻痢崩带俱征用,脱肛遗浊共寻求。〔皆赖提升之力也。〕属阳性升。凡吐衄痰嗽,气逆吐呕,切勿误投。。


《本草求真》散热 >> 升麻

(山草)升阳
升麻(专入脾胃。兼入肺大肠)。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耆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耆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并治一切风陷下痢。(后重里急。症不一端。有应用承气大下者。有应用升柴上升者。要在辨症明确。以识升降之宜耳。不得概以升举为事也!)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足寒阴痿。暨蛊毒精鬼。(阳升则阴散。)与一切风热斑疹。(斑疹有虚有实。须审兼症以治。汪昂曰。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疮毒靡不随手辄应。以升其阳而散其热。俾邪尽从外解。而浊自克下降。故又曰能以解毒。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升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需而成。(时珍曰。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诸般阳虚等症者。并宜以升阳等药活法治之。)但阴火动。及气虚汗出切忌。(朱肱活人书言犀角地黄汤。如无犀角。可用升麻以代。意在引药以入阳明耳。朱二允言犀角地黄汤不宜用升麻以代犀角。意在升麻能引阴血上涌。二者见解俱是。但须察其病气浅深。脏气偏纯。以明治之得失。)里白外黑。紧实者良。名鬼脸升麻。细削。皮青绿色。谓鸡骨升麻。去须芦。蒸曝用。入补剂。蜜水炒用。


《本草新编》升麻

升麻,味苦、甘,气平、微寒,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足阳明、太阴之经。能升脾胃之气。得白芷、葱白同用,又入手阳明、太阴二经,其余他经,皆不能入。能辟疫气,散肌肤之邪热,止头、齿、咽喉诸痛,并治中恶,化斑点疮疹,实建奇功。疗肺痈有效,但必须同气血药共享。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人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然而,亦有宜多用之时。本草如《纲目》、《经疏》,尚未及言,况他书乎。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然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藉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出外,势必热走于内,而尽趋于大、小肠矣。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批〕阐义甚精。)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只用数分与一钱已也。
或问升麻能止衄血,先生置而不讲,岂仲景张夫子非欤?曰∶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夫子用升麻之故也。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至于一钱之外也。
又问升麻升而不降,何以大便闭结反用升提,必取于升麻,岂柴胡不可代耶?曰∶升麻与柴胡,同是升提之药,然一提气而一提血。大便燥急,大肠经之火也。大肠有火,又由于肾水之涸也。欲润大肠,舍补血之药无由,而补血又责之补肾,使肾之气通于大肠,而结闭之症可解。然则通肾之气,以生血可也,而必加升麻于补肾、补血之中者,盖阴之性凝滞而不善流动,取升麻而升提其阴气,则肺金清肃之令行。况大肠与肺又为表里,肺气通,而大肠之气亦通,肺气通,而肾之气更通,所以闭者不闭,而结者不结也。若用柴胡,虽亦入肝,能提升血分之气,终不能入于大肠,通于肺、肾之气,此柴胡之所以不可代升麻也。(〔批〕讲得细微入神。)
或问升麻与犀角迥殊,何以古人有无犀角,用升麻代之之语,以升麻、犀角同属阳明也,然否?夫升麻虽与犀角同属阳明,而仲景夫子用升麻以代犀角,非特为其同属阳明也。犀角地黄汤所以治肺经之火也,犀角引地黄以至于肺,而升麻亦能引地黄以至于肺也。肺与大肠为表里,清肺而大肠阳明之火自降,瘀血必从大便而出,是升麻清肺,正所以清阳明也。
或问升麻用之于补中益气汤中,岂虑柴胡不能升举,故用之以相佐耶?曰∶柴胡、升麻同用之补中益气汤者,各升提其气,两不相顾,而两相益也。柴胡从左而升气,升麻从右而提气,古人已言之矣。然而柴胡左升气,而右未尝不同提其气,升麻右提气,而左亦未尝不共升其气,又两相顾,而两相益也。


《本经逢原》山草部 >> 升麻

甘苦平,无毒。忌见火。解莨菪毒。
《本经》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咽痛,口疮。
发明 升麻能引清气右升,足阳明本药也。《本经》治疫瘴蛊毒,取性升上行也。治中恶腹痛,取开发胃气也。治喉痛口疮者,取升散少阳、阳明火热也。同葛根则发散阳明风邪。同柴胡则升提胃中清气,引甘温之药上升,故元气下陷者,用此于阴中升阳,以缓带脉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故补脾胃药非此引用不效,脾痹非此不除。升麻葛根汤乃阳明发散药,若初病太阳便服之,发动其邪,必传阳明,反成其害也。又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凡上盛下虚,吐血衄血,咳嗽多痰,阴虚火动,气逆呕吐,怔忡癫狂诸证,皆在所禁。


《本草从新》山草类 >> 升麻

轻宣、升阳、解毒.
甘辛微苦.足阳明、太阴引经药.(脾胃、参 上行、须此引之.)亦入手阳明、太阴.(大肠、肺.)表散风邪.(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同葛根、能发阳明之汗、引石膏、主阳明头痛齿痛.)升散火郁.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引甘温之药上行.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故补中汤用为佐使.)治时气毒疠头痛.(阳明头痛、痛连齿颊.)寒热肺痿.吐脓.下痢后重.(后重者、气滞也、气滞于中、必上行而后能下降、有病大小便秘滞、用通利药而罔效、重用升麻而反通、丹溪曰∶气升则水自降.)久泄.(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脱肛.崩中带下.(能缓带脉之缩急.)痘疮.(升葛汤、初发热时可用、痘出后、或下陷泄泻者、可少用、否则见点之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斑疹.(成朵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盖胃热失下、冲入少阳、则助相火而成斑、冲入少阴、则助君火而成疹、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忌用升散之品.)风热疮痈.解百药毒.吐蛊毒.杀精鬼.(性阳气升、味甘故也.)阴虚火升者忌用.(下元虚者、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朱肱活人书言、瘀血入里、吐衄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圣药、如无犀角、代以升麻、二药性味相远、何以云代、盖以升麻能引诸药、同入阳明也、朱二允曰∶升麻性升、犀角性降、用犀角止血、乃借其下降之气、清心肝之火、使血下行归经耳、傥误用升麻、血随气升、不愈涌出不止乎、古方未可尽泥也.)里白外黑.紧实者良.名鬼脸升麻.去须芦用.(或有参 补剂、须用升柴、而又恐其太升发者、并用蜜水炒之、别有一种绿升麻、缪仲醇广笔记、用治痢有效、肘后方、卒肿毒起、升麻磨醋、频涂之.)


《得配本草》草部(山草类五十种) >> 升麻

辛、微苦,微温。入手阳明、足太阴经气分。风邪客于阳明,非升不散。阳气陷于至阴,非升不举。消疮痈,解百毒。得葱白、白芷,缓带脉之急。佐干葛、石膏,治胃火齿痛。同葛根,治脾土火郁。(胃伤寒冷,阳气郁而成火。)同当归、肉苁蓉、怀牛膝,通大便虚燥。
里白外黑,紧实者良,名鬼脸升麻。多用则散,少用则升,蜜炙使不骤升。
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升散元气益亏。)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本草崇原》升麻

气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升麻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以川蜀产者为胜。一名周麻。春苗夏花,叶似麻叶,其根如蒿根,其色紫黑,多须。)
升麻气味甘苦平,甘者土也,苦者火也。主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气。太阳标阳本寒,故微寒。
盖太阳禀寒水之气而行于肤表,如天气之下连于水也。太阳在上,则天日当空,光明清湛。
清湛,故主解百毒。光明,故杀百精老物殃鬼。太阳之气,行于肤表,故辟瘟疫、瘴气、邪气。太阳之气,行于地中,故蛊毒入口皆吐出。治蛊毒,则中恶腹痛自除。辟瘟疫瘴气邪气,则时气毒疠,头痛寒热自散。寒水之气,滋于外而济于上,故治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则阴精上滋,故不夭。阳气盛,故轻身,阴阳充足,则长年矣。
愚按∶柴胡、升麻,皆达太阳之气,从中土以上升,柴胡从中土而达太阳之标阳,升麻兼启太阳之寒水,细辛更启寒水之气于泉下,而内合少阴,三者大义相同,功用少别。具升转周遍之功,故又名周麻。防风、秦艽、乌药、防己、木通、升麻,皆纹如车辐,而升麻更觉空通。


《本草便读》山草类 >> 升麻

升麻(图缺)
升至阴于下极.达胃疏风.鼓脾土以上行.入肠治利.辟邪解毒.辛甘发散为阳.治痘消 .宣透松肌有效.带下脱肛等证.陷者举之.阴虚火动诸方.又当禁使.(升麻辛苦甘温.气味俱薄.升也阳也.观本经辟邪杀鬼之治.其功可想.入脾胃二经.能升脾胃中清气.使之不陷.解散脾胃表邪.解表生用.升气蜜炙用.出川中.根色紫黑.削去外皮.则现青绿色.故又谓之绿升麻.此药入阳明升散之力太过.当审慎用之.)


《本草经解》升麻

气平微寒.味苦甘.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不夭.轻身长年.升麻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味苦则燥.入足阳明胃经.气味轻清.阳也.其解百毒者.气平而寒.味甘而苦.能清能和.所以解毒也.其杀百精老物殃鬼者.升麻禀平寒之气.则得清阳通达之性.能破幽暗.制精鬼也.瘟疫瘴气邪气.皆天地郁塞熏蒸之气也.平寒能清.苦能泄.甘能和.所以能辟之也.蛊毒阴恶败坏之毒.甘苦之味.能和能解.故药入口.蛊即吐出也.其主中恶腹痛者.甘能解毒.苦能泄邪也.其主时气毒疠头痛者.甘平和毒.苦寒清热.平苦又燥湿也.其主寒热风肿诸毒者.平甘以和之.寒苦以清之.入膀胱.能散寒热风肿也.喉痛口疮.火郁于上也.其主之者.苦寒之味.火郁发之也.久服不夭.轻身长年者.升麻为阴中之阳.能升阳气于至阴之下.阴精所奉.其人寿也.盖必佐补药.方可久服耳.
【制方】
升麻同葱白.散阳明风邪.同石膏.止阳明齿痛.同葛根、白芍、甘草.名升麻葛根汤.治阳明之热邪.及 疹.同人参、莲子.治噤口痢.同石膏、知母、麦冬、竹叶.治阳明经风热.同川连、红曲、滑石、白芍、甘草.治痢.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上品之上 >> 升麻

味甘苦,平、微寒,无毒。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 ,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药性论》云,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 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痈肿,豌豆疮。日华子云∶安魂定魄,并鬼附啼泣,游风肿毒,口气疳 。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殊效。细锉一两,水一升煎取浓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


《名医别录》卷第一 >> 升麻

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久服轻身长年.生益州.二月、八月采根,晒干.
《本经》原文∶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疾瘴邪毒蛊.久服不夭.一名周升麻.


《本草分经》手太阴肺 >> 升麻

见脾散。


《本草择要纲目》升麻

【气味】
甘苦平微寒无毒.浮而升阳也.为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取理白外黑而紧实者谓之鬼脸升麻.去须及头芦用.
【主治】
辟瘟疫疠气.头痛.喉痛.口疮.时气热疾.牙根浮烂恶臭.引葱白散阳明风邪.引石膏止阳明齿痛.引人参黄 而上行.同柴胡引生发之气而上行.同葛根发阳明之汗.故升麻葛根汤为阳明发散之主方.若初发太阳症便用之.必传阳明.反成其害.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已出后则气弱不可用也.痘后泄泻亦可炒用.见 则忌解散不可用也.衄血吐血犀角地黄汤.无犀角以升麻代犀角.非升麻能代犀角.能引地黄及诸药入阳明经也.太阳症兀兀自汗者.为表虚并不可用.太阳兀兀无汗者.宜用此以发之.


《本草害利》泻胆 >> 升麻

(见肺部)


《本草撮要》草部 >> 升麻

味辛.入手阳明手太阴足太阴经.功专升发.火在上非升不散.气陷下非升莫举.惟东垣善用之.得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得石膏止阳明齿痛.得柴胡引生气上升.得葛根发阳明之汗.阴虚火动者忌.去须芦用.


《外科全生集》诸药法制及药性 >> 升麻

内白外黑者佳。治脱肛遗浊,小便闭塞,用此提气。下元虚者忌用。


《药鉴》升麻

气平,味苦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治肺痿吐脓血,古人犀角地黄汤,每用之以代犀角者,止是引地黄等药同入阳明耳。与葱白同用,则能引之以散手阳明之风邪。
与石膏同用,则能引之以止足阳明之头疼。补中益气汤用之,提元气从右而上。升麻葛根汤用之,驱邪热从表而散。惟其能解脾胃肌肉间热,故能散手足阳明经邪。诸方书以为元气不足者用之,阴中升阳,则谬矣。盖阳气下陷者,可升提之,若元气不足者,升之则下益虚,而元气益不足矣。盐水浸炒,则提肾气。甘草汁制,则提脾胃之气。若痰壅气上有汗者,勿用。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主治指掌 >> 升麻

形细而黑极坚者佳形大者味薄不堪用
升麻,味苦平,性微寒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引葱白散手阳明之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之齿痛;引诸药游行四经,升阳气于阴之下。因名之曰升麻。


《本草乘雅半偈》升麻

(别录上品)
上行即将来之生之升;真气即成功之藏之入。
【气味】苦平,微寒,无毒。
【主治】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痛。久服不夭,轻身长年。
【核】曰∶出蜀汉、陕西、淮南州郡,蜀川者佳。春生苗,高三尺。叶似麻,并青色。
四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结实黑色。根如蒿,多须,紫黑色。细小极坚,削去皮,青绿色者,谓之鸡骨升麻,功力殊胜也。虚大黄白色者不堪用。一种外黑里白,质虽紧实,谓之鬼脸升麻。嵩高一种纯青色,质亦坚,功力俱不如蜀川青绿色者为重也。一种落新妇根,形似色非,今人呼为小升麻,亦能解毒,取其叶, 作小儿浴汤,主惊忤。其他用力则殊,大小亦别,不可不辨也。修事,刮去粗皮,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曝干锉蒸,再曝用。
先人云∶人身气机,升出降入,谓之一周。能升则气机无不周矣。又云∶生阳之气发扬,邪僻之阴自死。入口皆吐出,此其外征。又云∶长升即是长生,下者举之,此为要药。从混浊散漫之中,拔其精微之妙,的是枢机之剂。但上行须有真气在,否则是煮没米粥矣。又云∶雷公炮制,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即炼已筑基,大裨体用,上行者有根可据矣。
【 】曰∶升即四气之先机,时令之首兆也。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者是矣。设无成功之藏之入,亦无将来之生之升矣。所谓柔以时升,积小以高硕,实非决骤之比。故十龠曰升,登合之量也;大 曰麻,群阴之长也。是以允升,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生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主治百疾,以及变迁,皆向晦入宴息而冥升。功能用晦而明,仍利于不息之贞。
(世以顿为升,此以升为渐,顿渐殊途,各宜体认。升麻禀天地清阳之气以生,故能升阳


《滇南本草》升麻

升麻(图缺),味苦、平,性寒。升也,阴中之阳也。引诸药游行四经。发表伤寒无汗,发表小儿痘疹要药。解诸毒疮疽,止阳明齿痛,祛诸风热。
升麻(五分) 前胡(八分) 甘葛(五分) 黄芩(一钱) 栀子(八分 炒) 牛蒡子(一钱) 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薄荷(五分) 川芎(一钱) 引用灯芯一束煎服。咳嗽加桑皮 陈皮 杏仁。喘加苏子 川贝母。
肺前胡(一钱) 升麻(三分) 茯苓(一钱) 连翘(一钱) 防风(五分) 桔梗(八分) 薄荷(五分) 淡竹叶(一钱) 水煎服。


《本草图经》升麻

升麻(图缺),生益州川谷,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
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着花,似粟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二月、八月采,曝干。今医家以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解伤寒头痛,凡肿毒之属殊效。细锉一两,水一升,煎炼取浓汁,服之,入口即吐出毒瓦斯,蜀人多用之。杨炎《南行方》,疗 疽汤,用升麻,又有升麻膏、升麻 汤,并疗诸丹毒等。石泉公王方庆《岭南方》∶服乳石补壅法云∶南方养生治病,无过丹砂。其方用升麻末三两,研炼了,光明砂一两,二物相合,蜜丸如梧子,每日食后服三丸。又有七物升麻丸,升麻、犀角、黄芩、朴硝、栀子、大黄各二两,豉二升,微熬,同捣散,蜜丸。觉四肢大热,大便难,即服三十丸,取微利为知。若四肢小热,于食上服二十丸,非但辟瘴,兼甚明目。


《药笼小品》升麻

甘辛微苦。
能引参、芪补力入于脾胃,表散风邪,升散火郁,能升清阳。
治下痢后重,久泄脱肛,崩中带下,痘疮斑疹。
若阴虚火升者忌。


《长沙药解》升麻

【本经】味甘辛。主解百毒,杀百老物殃鬼,辟温疾,障,邪毒蛊。久服不夭。一名周升麻。生山谷。
味辛、苦、微甘,性寒,入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利咽喉而止疼痛,消肿毒而排脓血。
《金匮》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鳖甲手掌大一片,甘草二两,当归一两,雄黄五钱,蜀椒一两。水四升,煎一升,顿服。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吐脓血。阳毒之病,少阳甲木之克阳明也。手足阳明,皆行于面,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火之色赤,故面见赤色。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胆胃壅迫,相火瘀蒸,故咽喉痛而吐脓血。其病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甘草,清咽喉而缓急迫,鳖甲、当归,消凝瘀而排脓血,雄黄、蜀椒,泻湿热而下逆气也。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升麻二两,鳖甲手掌大一片,甘草二两,当归一两。治阴毒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阴毒之病,厥阴乙木之克太阴也。厥阴乙木,开窍于目,木之色青,故面目青。脾主肌肉,足太阴之脉,上膈而挟咽,肝脾郁迫,风木冲击,故身及咽喉皆痛。升麻、甘草,清咽喉而缓急迫,鳖甲、当归,破结滞而润风木也。
阳毒、阴毒,病在肝胆,而起于外邪,非风寒束闭,郁其脏腑,不应毒烈如是。升麻清利咽喉,解毒发汗,表里疏通,是以奏效也。
《伤寒》麻黄升麻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厥阴病,咽喉不利,吐脓血,以清咽喉而排脓血也。
升麻辛凉升散,清利咽喉,解肌发表,善治风寒侵迫,咽喉肿痛,呕吐脓血之病。最能解毒,一切蛊毒邪秽之物,入口即吐。避疫疠烟瘴之气,断泄利遗带之恙,止吐衄崩淋诸血,消痈疽热肿,平牙根臭烂,疗齿疼,医口疮,胥有良效。
手阳明自手走头,足阳明自头走足,二经升降不同。升麻升提之性,入手阳明为顺,入足阳明为逆。咽喉之病,以及口舌牙齿,其位在上,须用升麻而加清降之药,自高下达,引火归根。若足阳明他病,悉宜降药,不宜升提,惟用于涌吐方中乃可。后世庸工,以之升提足阳明胃腑清气。足阳明顺下则治,逆上则病,何可升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