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露兜竻蔃

露兜竻蔃

《中药大辞典》露兜竻蔃

拼音 Lù Dōu Lè Qiánɡ
别名 勒角蔃(《岭南草药志》),露兜根(《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出处 《本草求原》
来源 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根头。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化学成分 根含酚类、氨基酸、糖类。
性味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功能主治 治感冒,温热,肝炎,肾炎,尿路感染,跌打损伤。
①《本草求原》:"治夹色伤寒,日久舌底已黑。"
②《岭南采药录》:"治眼热痛。"
③《陆川本草》:"治跌打断筋。"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热,利水化湿。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露兜竻蔃

拼音 Lù Dōu Lè Qiánɡ
英文名 root of Thatch Screwpine
别名 勒角蔃、茄骨、露兜勒根、猪锯、老锯头
出处 出自《本草求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露兜树科植物露兜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danus tectorius Solan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露兜树,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常具气生根。叶簇生于枝顶,革质,带状,长约1.5m,宽3-5cm,顶端渐狭成一长尾尖,边缘和背面中脉上有锐刺。雄花序由数个穗状花序组成,穗状花序无总花梗;佛焰苞长披针形,近白色,长12-26cm,宽1.5-4cm,先端尾尖;雄花芳香,雄蕊常为10余枚,多可达25枚,着生于长达9mm的花丝束上,呈总状排列;雌花序头门面,单生于枝顶,圆球形;佛焰苞多数,乳白色,长15-30cm,宽1.4-2.5cm,边缘具疏密相间的细锯齿;心皮5-12枚合为1束,中下部联合,上部分离,5-12室,每室有1粒胚珠。聚花果大,向下悬垂,由40-80个核果束组成,幼果绿色,成熟时橘红色。花期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喜生于村旁、路边、山谷、溪边及滨海地区。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一般土壤均可栽培,但宜先肥沃、疏松、潮湿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春季,剪下基部矮小萌蘖分株,按行株距1.2m×0.8m开穴定植,淋水保苗。
田间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4次,结合中耕除草,施肥2-4次。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中国藓醇(cirsilineol),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1),菜油甾醇(campesterol),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以及胡萝卜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和菜油甾醇葡萄糖甙的混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4-烯-3-酮-(β-sitostenone)及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等。
性味 味淡、辛;性凉
归经 肺;肝经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主感冒;高热;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小便淋痛;眼结膜炎;风湿痹痛;疝气;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烧存性研末。
注意 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1.《本草求原》:治夹色伤寒,日久舌底已黑。
2.《岭南采药录》:治眼热痛。
3.《陆川本草》:洽跌打断筋。
4.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解热,利水化湿。治感冒发热,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肝炎。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