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苦瓜

苦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瓜

拼音 Kǔ Guā
别名 癞瓜
来源 葫芦科苦瓜属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以瓜、根、藤入药。夏季采集,分别处理,晒干。
性味 瓜、根、叶: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发热,牙痛,肠炎,痢疾,便血;外用治痱子,疔疮疖肿。
用法用量 瓜、根、平:2~3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搽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苦瓜

拼音 Kǔ Guā
别名 锦荔枝、癞葡萄(《救荒本草》),红姑娘(《群芳谱》),菩达(《广东新语》),凉瓜(《广州植物志》),癞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羊(《泉州本草》)。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苦瓜果实。秋后采取,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厘米,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厘米。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厘米,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毫米,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毫米;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厘米,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厘米,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毫米,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
性状 干燥的苦瓜片,呈椭圆形或矩圆形,厚约2~8毫米,长3~15厘米,宽0.4~2厘米,全体皱缩,弯曲,果皮浅灰棕色,粗糙,有纵皱或瘤状突起。中间有时夹有种子或种子脱落后留下的孔洞。质脆,易断。气微味苦。以青边、肉白、片薄、子少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苦瓜甙,是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和5,25-豆甾二烯醇-3-葡萄糖甙的等分子混合物。尚含5-羟基色胺和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α-氨基丁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果胶。
药理作用 降低血糖作用。正常的以及患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家兔灌服苦瓜浆汁后,可使血糖明显降低。皮下注射脑垂体前叶浸膏引起高血糖的大鼠,灌服苦瓜浆汁的水提取物亦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家兔口服苦瓜甙可降低血糖,作用方式与甲苯磺丁脲相似而较强,对摘除胰脏的猫降低血糖作用并未完全消失,故其降血糖包括对胰脏的及非胰脏的二种作用。亦有认为苦瓜浆汁及果实的干浸膏对正常的及糖尿病的兔的降血糖作用并不确实。糖尿病人口服苦瓜的酒精提取物并未降低血糖。
性味 苦,寒。
①《滇南本草》:"苦,寒,平。"
②《纲目》:"苦,寒,无毒。"
③《本经逢原》:"生则性寒,熟则性温。"
归经 ①《滇南本草》:"入心、脾、胃三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肝、肺。"
功能主治 清暑涤热,明目,解毒。治热病烦渴引饮,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痈肿丹毒,恶疮。
①《滇南本草》:"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
②《生生编》:"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③《本草求真》:"除热解烦。"
④《随息居饮食谱》:"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⑤《泉州本草》:"主治烦热消渴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或煅存性研末。外用:捣敷。
注意 《滇南本草》:"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复方 ①治中暑发热: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二至三钱。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②治烦热口渴:鲜苦瓜一个,剖开去瓤,切碎,水煎服。
③治痢疾:鲜苦瓜捣烂绞汁一杯,开水冲服。(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④治眼疼:苦瓜煅为末,灯草汤下。(《滇南本草》)
⑤治痈肿:鲜苦瓜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胃气疼:苦瓜煅为末,开水下。(《滇南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瓜

拼音 Kǔ Guā
英文名 Balsamper,Fruit of Balsamper
别名 锦荔枝、癞葡萄、红姑娘、、凉瓜、癞瓜、红羊
出处 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果实,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mm,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mm;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cm,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cm,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mm,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温地区。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 生物浑特性 喜温暖气侯。较耐热低温,喜湿,但不耐渍。宜选土层深厚、肥沃、排水便利的低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3-4用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后按行株距1m×0.4m开穴点播,每穴下种2-3粒,覆土2-3cm。育苗移栽法:春播于2-3月,用营养钵育苗,幼苗长2-3片真叶时,按上法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 苗期勤施淡肥,当进入旺盛生长期前,应施以育足的肥料。夏季高温干旱时,宜适时灌水和加强追肥。幼苗开始抽蔓时,及时插人字形支架或拱棚架,人工引蔓上架或上棚。适当剪除基部细弱的侧枝及过密的衰老黄叶,以利通风透光。
性状 干燥的苦瓜片,呈椭圆形或矩圆形,厚约2-8mm,长3-15cm,宽0.4-2cm,全体皱缩,弯曲,果皮浅灰棕色,粗糙,有纵皱或瘤状突起。中间有时夹有种子或种子脱落后留下的孔洞。质脆,易断。气微味苦。以青边、肉白、片薄、子少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苦瓜甙(Charantin),是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和5,25-豆甾二烯醇-3-葡萄糖甙(5,25-Stigmastadien-3β-ol-β-D-glucoside)的等分子混合物。尚含5-羟基色胺和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α-氨基丁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果胶[6]。又含类脂(lipid),其中脂肪酸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桐酸(elacostearic acid)[7]。
药理作用 降低血糖作用:正常的以及患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家兔灌服苦瓜浆汁后,可使血糖明显降低。皮下注射脑垂体前叶浸膏引起高血糖的大鼠,灌服苦瓜浆汁的水提取物亦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家兔口服苦瓜甙可降低血糖,作用方式与甲苯磺丁脲相似而较强,对摘除胰脏的猫降低血糖作用并未完全消失,故其降血糖包括对胰脏的及非胰脏的二种作用。亦有认为苦瓜浆汁及果实的干浸膏对正常的及糖尿病的兔的降血糖作用并不确实。糖尿病人口服苦瓜的酒精提取物并未降低血糖。
毒性 妊娠大鼠灌服苦瓜浆汁6ml/kg,引起子宫出血,并在数小时内死亡。正常的及患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大鼠每日灌服6ml/kg,80-90%在5-23天内死亡。大鼠腹腔注射苦瓜浆汁15-40ml/kg,6-18小时内死亡。患四氧嘧啶性糖尿病的家兔每天灌服苦瓜浆汁10ml/kg,对大多数动物均表现毒性。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归心;脾;肺经
功能主治 清暑涤热;明目;解毒。主暑热烦渴;消渴;赤眼疼痛;痢疾;疮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煅存性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取汁涂。
注意 《滇南本草》: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
2.《生生编》: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3.《本草求真》:除热解烦。
4.《随息居饮食谱》: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5.《泉州本草》:主治烦热消渴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
摘录 《中华本草》

《本草纲目》菜部 >> 苦瓜

「释名」锦荔枝、癞葡萄。
「气味」(瓜)苦、寒、无毒。(子)苦、甘、无毒。
「主治」(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子)益气壮阳。


《食物疗法》苦瓜

苦瓜又名癞葡萄。因含苦瓜甙、苦味素,是蔬菜中唯一以“苦”而独具特色的。苦瓜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在瓜类蔬菜中都是较高的。特别是维生素C,每百克中高达84毫克,居瓜类菜之冠。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苦瓜中含有类似胰岛素的物质,因而有明显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疗效食品。苦瓜中还含有明显生理活性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注入动物体内能驱使动物免疫细胞去消灭癌细胞,因此它可能成为提取抗癌药物的新来源。
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功效。苦瓜的根、茎、叶、花也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苦瓜性寒,凡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应用实例】
1.痢疾:鲜苦瓜捣烂绞汁1杯,开水冲服。
2.糖尿病:鲜苦瓜50~100克,作菜吃,每天2~3次;或将苦瓜制成干粉冲服,每次7~12克,每天3次,连服10~15天。
3.中暑:鲜苦瓜1个,绿茶3克。将苦瓜去瓤切碎,与绿茶加水煎服。
4.便血:鲜苦瓜根120克,水煎服。
5.牙痛:苦瓜根捣烂,敷下关穴。
6.鹅掌风:先用苦瓜叶煎汤洗,后以米糠油涂之。
7.阳痿:苦瓜种子炒熟研末,每次15克,黄酒送服,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
8.呕吐:苦瓜根6克,水煎分服。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二章 清热饮食 >> 苦瓜

【基原】为葫芦科攀援植物苦瓜的果实。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取近成熟的果实,破成两半,去瓤洗净鲜用。
【异名】又称锦荔枝、癞葡萄、凉瓜、癞瓜、花姑娘、菩达。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脾、胃经。
【功效】清暑涤热,明目,解毒。
【应用】
1. 中暑发热。苦瓜茶:用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接合后,悬挂通风处,阴干后研末,代茶饮。
2. 小儿痢疾。小苦瓜数条,捣烂取汁,和蜜适量,热服1~2次,取其清热解毒之力。
3. 目赤疼痛。苦瓜散:苦瓜去瓤,晒干研末,每次服5g,灯心草煎汤送服。源于《滇南本草》,焙干防其过于寒凉。
【使用注意】
胃寒体虚者慎用。《滇南本草》:“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故应慎用。作菜时,以色青白,质脆嫩者为宜,并须先切片,略煮,减弱苦味用。”
【现代研究】
含苦瓜苷。β—谷甾醇葡萄糖苷,铁、维生素C含量相当高,其中苦瓜苷有降低血糖作用。
【按语】
苦瓜虽味苦,但其清凉,故南人喜食之。可用鲜苦瓜捣汁饮或煎汤服,清热作用更强,亦可作为素有蕴热者的辅助食品。
【参考文献】
1.《本草纲目》载:“苦瓜……结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瘤如癞及荔枝壳状。……南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
2.《本草纲目》:“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3.《随息居饮食谱》:“苦瓜,青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皆指未熟之瓜。”


《本草求真》苦瓜

(瓜菜)生用苦寒解心肺烦热
苦瓜(专入心肝肺)。即锦荔枝。其种有长有短。何书载言用长。宜取青皮去子。煮肉充蔬。盖谓生则性寒。熟则性温。用此生青性寒。以为除热解烦。清心明目之品。何书又言用短。宜待熟赤取子为食。盖谓其子苦甘。内藏真火。用此性热。以为壮阳益气之功。共此一味。而生熟不同。寒热迥别。故其所用。其亦各有别如此。


《本经逢原》菜部 >> 苦瓜

一名锦荔枝
苦寒无毒。
发明 锦荔枝有长短二种。生青,熟赤。生则性寒,熟则性温。闽粤人以长者去子,但取青皮煮肉充蔬,为除热解烦清心明目之品。短者性温,其子苦甘,内藏真火,故能壮阳益气。然须熟赤,方有殊功。


《滇南本草》苦瓜

苦瓜(图缺),味苦,性寒。入心、脾、肺三经。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烦渴。
──丛本卷下
苦瓜,味苦,性寒平。治一切丹火毒瓦斯,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大疔疮,疼难忍者,取叶,晒干为末,每服(三钱),无灰酒下,神效。又治杨梅疮。又此瓜花 为末,治胃气疼,开水下;治眼疼,灯草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