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红曲

红曲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曲

拼音 Hónɡ Qū
别名 红曲霉、紫红曲霉、红大米、红糟
来源 真菌类子囊菌纲曲霉目曲霉科红曲Monascus purpureus Went.,以菌丝体及孢子入药。
性味 甘,温。
功能主治 消食和胃,活血止痛,健脾,燥胃。用于饮食停滞,胸膈满闷,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服。
备注 (1)菌丝体生长在江米内,使江米变成紫红色,故称红曲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红曲

拼音 Hónɡ Qū
别名 赤曲(《摘元方》),红米(《药材资料汇编》),福曲(《上海市饮片炮制规范》)。
出处 《饮膳正要》
来源 为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
制法 选择土壤为红色的地方,挖一深坑,在坑之上下周围铺以篾席,将粳米倒入其中,上压以重石,使其发酵,而变为红色。经3~4年后,米粒外皮呈紫红色,内心亦为红色,若内心有白点,表示尚未熟透,品质较差。
《纲目》:"红曲本草不载,法出近世,亦奇术也。其法用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作饭,分作十五处,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匀。并作一处,以帛密覆,热即去帛摊开,觉温急堆起,又密覆,次日日中,又作三堆,过一时,分作五堆,再一时,合作一堆,又过一时,分作十五堆,稍温又作一堆,如此数次,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以竹箩盛曲,作五、六分蘸湿完,又作一堆,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曲半沉半浮,再依前法作一次,又蘸,若尽浮则成矣,取出,日干收之。其米过心者,谓之生黄,入酒及酢醢中,鲜红可爱,未过心者不甚佳。入药以陈久者良。"
性状 为不规则形的颗粒,状如碎米;外表棕红色,质脆,断面粉红色,微有酸气,味淡,以红透质酥,陈久为佳。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福建、广东。
炮制 筛净灰屑,拣去杂质。红曲炭:将净红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内部呈老黄色为度,喷淋清水,冷却。
性味 甘,温。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本经逢源》:"甘微苦辛,平。"
归经 入肝、脾、大肠经。
①《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太阴经血分。"
③《要药分剂》:"入脾、胃、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治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食积饱胀,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①《饮膳正要》:"健脾,益气,温中。"
②《本草衍义补遗》:"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
③《纲目》:"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④《本草备要》:"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⑤《医林纂要》:"解生冷物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 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
①《本草经疏》:"无积滞者勿用,又善破血,无瘀血者禁使。"
②《本草从新》:"忌同神曲,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
复方 ①治心腹作痛:赤曲、香附、乳香等分。为末,酒服。(《摘元方》)
②治小儿头疮,因伤湿入水成毒,脓汁不止:红曲捣罨之。(《百一选方》)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红曲

拼音 Hónɡ Qū
英文名 Red rice
别名 赤曲、丹曲、红米、福曲、红大米、红槽
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
来源 药材基源:为曲霉科真菌红曲霉的菌丝体寄生在粳米上而成的红曲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nascus purpureus Went.
原形态 菌丝体大量分枝,初期无色,渐变为红色,老后紫红色;菌丝有横隔,多核,含橙红色颗粒。成熟时在分枝的顶端产生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6-9)μm×(7-10)μm。在另外菌丝顶端还产生橙红色单个球形子囊壳(闭囊壳);闭囊壳橙红色,近球形,直径25-75μm,内含多个子囊。子囊球形,含8个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壁消失。子囊孢子卵形或近球形,光滑,透明,无色或淡红色,(5.5-6)μm×(3.5-5)μm。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此菌在自然界多存在于乳制品中,亦可用粳米作培养基进行人工培养,使之成红曲米。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台湾、福建、广东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红曲呈长卵形、类椭圆柱形或不规则形,略扁,长5-8mm,宽2-3.5mm,厚1.5-3mm。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凹凸不平,有的具浅纵、横纹理。质脆,易沿横纹理断开,断面平齐,边缘红色至暗红色,中部略凹,白色至浅红色。气特异,味淡、微甘,以红透质酥、陈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红色。菌丝有隔、多核,有分枝,紫红色。枝端可见单个或成串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梨形,褐色,(9-11)μm×(6-9)μm。枝端还可见单个类球形的橙红色子囊壳(闭囊壳),内有多数子囊,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或近球形,光滑,无色或淡红色,(5-6.5)μm×(3。5-5)μm。
药理作用 红曲发酵后可分离到辅酶Q10,辅酶Q10又名癸烯醌,是细胞代谢及细胞呼吸的激活剂,能改善线粒体呼吸功能,促进氧化磷酸化反应。它本身又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氧化剂,能抑制线粒体的过氧化,有保护生物膜结构完整性的功能。对免疫有非特异的增强作用,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率,增加抗体的产生,改善T细胞功能。
炮制 1.筛净灰屑,拣去杂质。
2.红曲炭:将净红曲微炒,使外部呈黑色,内部呈老黄色为度,喷淋清水,冷却。
性味 甘;温;无毒
归经 肝;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健脾消食。主饮食积滞;脘腹胀满;赤白下痢;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脾阴不足及无食积瘀滞者慎用。
1.《本草经疏》:无积滞者勿用,又善破血,无瘀血者禁使。
2.《本草从新》:忌同神曲,脾阴虚胃火盛者勿用。能损胎。
各家论述 1.《饮膳正要》:健脾,益气,温中。
2.《本草衍义补遗》:活血消食,健脾暖胃,赤白痢下水谷。
3.《纲目》: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擂酒饮之良。
4.《本草备要》: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
5.《医林纂要》:解生冷物毒。
6.《本草经疏》:红曲,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得降香、通草、鲮鲤甲、没药,治上部内伤,胸膈作痛,或怒伤吐血,和童便服有效;同黄连、白扁豆、莲肉、黄芩、白芍、升麻、干葛、乌梅、甘草、滑石、橘红治滞下;同续断、番降香、延胡索、当归、通草、红花、牛膝、没药、乳香治内伤瘀血作痛;同泽兰、牛膝、地黄、续断、蒲黄、赤芍药治产后恶露不尽腹中痛。
7.《本草求原》:粳米饭加酒曲窨造,变为真红,能走营气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故治冷滞赤白痢、跌打损伤、经闭、产后恶血。
摘录 《中华本草》

《本草纲目》谷部 >> 红曲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治妇女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饮膳正要》料物性味 >> 红曲

味甘,平,无毒。健脾,益气,温中。腌鱼、肉内用。


《本草备要》谷菜部 >> 红曲

宣,破血,燥,消食
甘温色赤。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活血和血。治赤白下痢,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李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面母,湿热蒸 ,即变为真红,此人窥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红入米心、陈久者良(昂按∶红曲温燥,能腐生物使熟。故鱼肉 用之,不特取其色也)。


《冯氏锦囊秘录》谷部 >> 红曲

味甘温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和胃,治赤白痢,下水谷,盖红曲以白粳米,杂曲母蒸罨为之,亦奇术也。人之水谷入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精气变化而赤,为血红曲,以白米饭受温热郁蒸,而变为红,皆造化自然之微妙也。故红曲治脾胃营血之功,有同气相求之理,消食健脾胃,与神曲相同,而活血和伤,惟红曲为能,故治血痢尤为要药。得番降香通草鲮鲤甲没药,治上部内伤,胸膈作痛,怒伤吐血,和童便服神效。同黄连、白扁豆、莲肉、黄芩、白芍药、升麻、干葛、乌梅、甘草、滑石、橘红治滞下有神。同续断、番降香、元胡索、当归、通草、红花、牛膝、没药、乳香、治内伤血瘀作痛。同泽兰、牛膝、地黄、续断、蒲黄、赤芍药治产后恶露不尽,腹中痛。青六丸用六一散加炒红曲五钱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白汤下,日三服,治湿热泻痢,同香附乳香等分,为末,酒服,治心腹作痛。
红曲色赤,滑血须知,更治赤痢,至于化谷,意有在焉,盖水谷入胃,游溢精气,日变赤色,是为营红,红曲之象,同气相合;故能活血化谷,而不消克也。
主治(痘疹合参) 凡托痘散中可用。以活血调中之力也。


《顾松园医镜》谷部 >> 红曲

〔甘温。炒研。〕功专活血,〔赤痢多用之。造法以白米饭,受湿热郁蒸,变而为红,故有治脾胃营血之功,酿酒破血。〕亦可消食。〔有健脾燥胃之能。〕〕


《本草从新》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红曲

宣、破血、燥、消食.
甘温.色赤入营而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鱼肉酢用之、以能腐生物使熟也.)治赤白下痢.
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尽.(时珍曰∶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化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妙也、红曲以白米饭杂曲母、湿热蒸罨、自变为真红、此人夺造化之巧者也、故治脾胃营血、得同气相求之理.)忌同神曲.红入米心.陈久者良.


《得配本草》谷部(造酿类十三种) >> 红曲

甘,温。入足阳明、太阴经血分。消食活血,治赤白痢。配香附、乳香末,治心腹痛。
入六一散,治湿热痢。煎黄酒服,治血气痛。煎童便服,治怒伤吐血。


《本草便读》谷类 >> 红曲

甘温夺造化之功.行血和营兼治痢.蒸窨导中州之食.和脾助胃并调中.(红曲其法以梗米蒸熏而成.色红透彻.亦如人之饮食入胃蒸变而为血也.味甘性.温入脾胃血分.导滞化食.行血和营.即其蒸熏变化之性.亦可想见其功用矣.)


《本草经解》红曲

气温.味甘.无毒.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红曲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主消食者.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散之.然后脾消之.红曲入脾肝.气温达肝.肝疏畅.则脾亦健运也.肝藏血.脾统血.血温则活也.人之水谷入胃.中焦湿热熏蒸.游溢精气.日化为经.是为营血.红曲以白饭蒸罨成红色.与营血有同气相求之理.能生血而健脾.脾健则为胃行其津液而胃燥矣.治赤白痢者.以有活血消食之功也.下水谷者.气温达肝.味甘益脾之力也.
【制方】
红曲同白术、甘草.治吐逆.同滑石、甘草末.治暑痢.


《本草分经》足太阴脾 >> 红曲

甘温,治脾胃营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陈者良。


《本草撮要》五谷部 >> 红曲

味甘温.入营而破血.燥胃消食.忌同神曲.陈者良.


《外科全生集》诸药法制及药性 >> 红曲

炒,消食活血,健脾胃,疗痢。酒服除产后恶血。


《药性切用》谷部(麻麦 稻稷 粟 菽 豆 造酿) >> 红曲

甘温色赤,入血分而破血消积,为阳明血痢稠粘专药。陈久者良。炒研用。血虚忌


《本草乘雅半偈》红曲

(补遗)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
【核】曰∶用白粳米一石五斗,水淘,浸一宿,蒸之成饭。分作十五处,入曲母三斤,搓揉令匀,复并作一处,遂以帛密覆之。热即去帛,摊开觉微温,遂复堆起,又以帛密覆之。
次俟稍温,又复合作一堆,如此数次乃止。至第三日,用大桶,盛新汲水于桶内,以竹箩盛曲,分作五六分,水中蘸之,完时又作一堆,仍如前法作一次。第四日如前又蘸,若米半浮半沉,仍如前法作一次,复蘸之。米尽浮,则曲成矣,取出日干收之。其米过心赤者,谓之生黄,未过心者,不堪入药。陈久者良。
【 】曰∶稻之不粘者为粳,米粒如霜,性尤宜水,溉种之谷也。郁之使尘华为赤,过心者赤,心为大赤,法出近世,亦奇术也。金谷曰粳,性宜水者,即金向水求,胎藏水母中也。易以坎为水,为赤,干为金,为大赤,顾谷之能为赤为大赤者,其唯稻之粳乎。藉金水以相资,亦非本有之形色,假人力而成者也。故女工曰红,纺绩织 ,功力之谓也。郁粳造曲,使之衣生,令之心赤,亦孰非功力之使然乎。是故谷入于胃,乘中黄之生气,升出之,降入之,奉心化赤,乃得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独行其经隧,尝营无已,终而复始也。
设中黄生气息,则升出降入废,上焦亦不为之开发,五谷亦不为之宣味,水食亦不消,血凝亦不流,胃濡脾惫,停而成饮矣。留于中则为蛊,溢于外则为肿,注于下则为淋为带为痢矣。
稻粳郁之为赤为大赤,巳若奉心化赤矣,则从前生意已成其终。饵之以赤以大赤,嗣后生意宁不以成其始乎。诚金胎水中为先天,木藏火里为后天,孕育之基,中黄戊己也,合物我为互交,分成两象者,复还圆相矣。
(致饮之因,变生之证,从来未经发覆,能于此比量推展,法不可胜用矣。若只作红曲,失却许多看书法门。)
(仲淳缪先生,为人处方,每脾胃疾,必多用红曲。又尝见先生酒后,次早单以此种作丸,必大啖之。庚申中秋,曾与颐言,白粳蒸罨,变赤而成曲,如水谷酝酿,化赤而为血,其主脾胃营血之功,有同气相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