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中含有飞天蜈蚣
首页 > 中药材 > 飞天蜈蚣

飞天蜈蚣

《中药大辞典》飞天蜈蚣

拼音 Fēi Tiān Wú Gōnɡ
别名 蜈蚣草、神仙对坐草、石上蜈蚣、落地蜈蚣、百足草(《陆川本草》),铁斑鸠、巴岩姜(《贵州民间药物》)。
出处 《陆川本草》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细叶藤桔茎叶。全年可采。
原形态 藤本。茎借气根攀援于石上或树上,枝条直立,节上生根。叶2列,互生;长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1.3~1.7厘米,先端长尖,在叶顶部1/4处有结节,全缘;革质;叶柄扩大抱茎。肉穗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柄长7~12厘米;下有叶状苞片3~5枚,长5厘米,宽1厘米;佛焰苞小,外反,长约3厘米;花两性;花被6裂;雄蕊6;子房3室。浆果红色。
生境分部 生于深山石壁、古树、墙壁等阴湿地带。分布我国西南至东南部。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辛,温。"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痈肿疮毒,眼生翳膜。
①《陆川本草》:"消肿,止痛。治跌打,疮痈。"
②《贵州民间药》:"接骨,止痛。治痨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泡酒。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痨伤或跌损疼痛:铁斑鸠五钱。泡酒服。(《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骨折:铁斑鸠捣烂,用酒炒热,包扎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眼上(翳)膜:飞天蜈蚣、钱凿草等分。双料酒少许共捣烂,用白布袋盛药,放于病眼周围,日十余次。(《陆川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