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白僵蚕

白僵蚕

《中药大辞典》白僵蚕

拼音 Bái Jiānɡ Cán
别名 僵蚕(《千金方》),天虫(《药材资料汇编》),僵虫(《河北药材》)。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收集病死的僵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原蚕蛾"条。
性状 呈圆柱形,多弯曲而皱缩。长约2~5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灰白色或现浅棕色,多被有白色粉霜。头、足及各节均清晰可辨。体外常杂有丝团缠绕。头部黄褐色,类圆形。足8对,呈突起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棕、黑不一,多光亮,外层为白色,显粉性,内有4个褐色的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化学成分 白僵蚕体表的白粉中含草酸铵。
白僵菌的培养能合成大量草酸,吡啶-2,6-二羧酸,大量脂肪。脂肪中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少量硬脂酸、棕桐油酸和α-亚麻酸。白僵菌至少能分泌3种水解酶,即脂酶、蛋白酶和壳质酶,促进穿通受染幼虫表皮。并能利用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草酸铵、柠檬酸铵、酒石酸铵作为氮源,但不能有效地利用无机氮化合物。白僵菌还含白僵菌黄色素,在培养中的氮源枯竭时这种色素迅速积累;还能合成溶纤维蛋白酶。白僵菌除感染家蚕外,还侵袭玉米螟、蜡蛾幼虫;并从中分离出高分子量的昆虫毒素和环肽类昆虫毒物质白僵菌素,白僵菌还含甾体11α-羟基化酶系,用于合成类皮质激素。
炮制 白僵蚕:拣去丝毛,洗净灰土,晒干。炒僵蚕:用麸皮撒于热锅中,侯烟冒起,倒入僵蚕,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僵蚕100斤,用麸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白僵蚕,先须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蚕桑涎出如蜗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以布净拭蚕上黄肉毛并黑口甲了,单捣,筛如粉用也。"
②《日华子本草》:"入药除绵丝并子尽,匀炒用。"
性味 辛咸,平。
①《本经》:"味咸,平。"
②《别录》:"辛,平,无毒。"
③《药性论》:"微温,有小毒。"
归经 入肝、肺,胃经。
①《纲目》:"厥阴、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能主治 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
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黚,男子阴疡病。"
②《别录》:"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未之,封疔肿,根当自出。"
③《药性论》:"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小儿客忤,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
⑤《本草图经》:"治中风,急喉痹,捣筛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
⑥《医学启源》:"去皮肤间诸风。"
⑦《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癥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
⑧《本草正》:"治小儿疳蚀,牙龈溃烂,重舌,木舌。"
⑨《玉楸药解》:"活络通经,驱风开痹。治头痛胸痹,口噤牙疼,瘾疹风瘙;烧研酒服,能溃痈破顶,又治血淋崩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①《药性论》:"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②《本草经疏》:"凡中风口噤,小儿惊痫夜啼,由于心虚神魂不宁,血虚经络劲急所致,而无外邪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产后余痛,非风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复方 ①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②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本草衍义》)
③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为末。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小儿宫气方》)
④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梅茶清凋下,临发时服。(《百一选方》)
⑤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白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黄色)、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为细末。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魏氏家藏方》白僵蚕散)
⑥治喉闭牙关不开者:白僵蚕,微炒为末,生姜自然汁调下一钱。(《中藏经》)
⑦治瘰疬:白僵蚕,研末,水服五分匕,日三服。(《千金方》)
⑧治空洞性肺结核:白僵蚕、白芨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⑨治风,遍身瘾疹,疼痛成疮:白僵蚕,焙令黄色,细研为末,酒服。(《圣惠方》)
⑩治野火丹从背上两胁起:僵蚕二七枚,和慎火草捣涂之。(《产乳集验方》)
⑾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衣中白鱼、僵蚕等分。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千金方》)
⑿治肠风下血:僵蚕(炒,去嘴、足),乌梅肉(焙)各一两。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汤下,一日三服。(《卫生杂兴》)
⒀治重舌、木舌:僵蚕一钱,黄连(蜜炒)二钱。为末,掺之,诞出为妙。(《积德堂经验方》)
⒁下奶:白僵蚕末两钱。酒调下,少顷以脂麻茶一钱热投之。(《经验后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糖尿病
内服僵蚕丸,轻度患者每次1克,每日3次,中、重度每次2克,每日3~4次。观察9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8个月。经治2~5个月,全部病例的尿糖、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自觉症状消失,饮食及体重增加,全身有力,精神状况显着好转。停药或过度饮食及疲劳仍有复发的可能,故治疗后需保持一定的维持量(2克/日)。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②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生僵蚕5钱,研成细末,用陈醋调匀,涂发炎部位及其周围,1日数次,保持湿润,直至肿块消散,一般症状缓解为止。另以金银花、蒲公英各2两,分次煎服或代茶。曾治17例,多数为炎症早期,除1例发病第5日就诊者仍化脓外,余16例均消散而愈,其中2例曾并用青霉素。一般用药2~3天症状缓解,肿块变软,5~8天肿块消失。
备注 此外,用白僵菌接种于蚕蛹,使发病而成僵蛹,可代白僵蚕供药用,参见"僵蛹"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白僵蚕

拼音 Bái Jiānɡ Cán
英文名 White silkworm
别名 僵蚕、天虫、僵虫、白僵虫
出处 出自1.《本经》。
2.《别录》:白僵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
3.陶弘景: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坏。今见小白色,似有盐度者为好。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蚕蛾科动物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全虫。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auveria bassiana(Bals.) Vaillant.
采收和储藏:过去收集的僵蚕,均为自然病死者。近年来进行人工接种培养,方法是:在蚕4次蜕皮后,将白僵菌用温水或冷水调成菌液,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到蚕体上,以蚕体见湿为度。接种后15-20min第14次给桑,以后每隔5-6h给桑1次。饲养室的温度以24-26℃,湿度90%为宜.避免通风.接种后,蚕陆续发病死亡.要及时拣出,另行摊放,保持同样温主,待其充分发僵变白后,置于通风处风干或弱光下晒干。
原形态 家蚕蛾,雌、雄蛾全身均密被白色鳞片。体长1.6-2.3cm。翅展3.9-4.3cm。体翅黄白色至灰白色。前翅外缘顶角后方向内凹切,各横线色稍暗,不甚明显,端线与翅脉灰褐色,后翅较前翅色淡,边缘有鳞毛稍长。雌蛾腹部肥硕,末端钝圆;雄蛾腹部狭窄,末端稍尖。幼虫即家蚕,体色灰白至白色,胸部第2、第3节稍见膨大,有皱纹。腹部第8节背面有一尾角。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我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资源分布:分布很广。
栽培 用白僵病菌孢子接种在家蚕皮肤上,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使孢子发芽,侵入蚕体,因而发病毙僵,形成僵蚕。
1.准备工作:接种前4-6天,将蚕房、蚕具清洁消毒,用2%浓度的福尔马林,加温至24℃以上,按每平方尺喷15ml,密闭24小时;亦可用0.2%赛力散、0.5%或1%石灰浆的混合剂,每平方尺喷洒25ml。
2.接种:当蚕大眠(四眠)后,五龄响食前,取僵蚕洗液,或人工培养的白僵菌,调成均匀的浮悬液(天冷用温水,水温不超过32℃,天热用冷水),用单管式喷雾器,均匀地喷射到蚕体上,以蚕体见湿为度。下菌多少是生产僵蚕的一个关键。所以菌种数量应根据气候条件和饲育品种而定,广东增城地区每1mm(3)菌液中含8-10万个孢子左右,江苏无锡地区,一般1mm(3)菌液中含5-6万个孢子为宜。
3.管理:接种时,饲育室要保湿保温,以干燥差0-1℃为标准,室温以25℃左右为宜。接种后15-20分钟第1次给桑,以后每隔5-6小时给1次,做到良桑饱食。温度和湿度是发僵率高低的关键之一,天热要降温,湿度不足要补湿,蚕僵死后应及时拾出,另窝摊放,保持温度和湿度,让其充分发僵。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显粉性,中间有亮棕色中亮黑色,习称“胶口镜面”,内有线腺环4个,呈亮圈状。气微腥,味微咸。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灰棕色或灰褐色。①菌丝体近无色,细长卷曲缠结在体壁中直径1-5μm,多存于体壁或淡棕色半透明的结晶块②中气管壁碎片略弯曲或孤状,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间有1-3条极细的波纹。③表皮组织表面具网格样皱缩纹理以及纹理突起形成的小尖突,有圆形毛窝,边缘黄色;刚毛黄色或黄棕色,表面光滑,壁稍厚。④未消化的桑叶组织中大多含划酸钙簇晶或钟乳体。此外,尚可见散在或埋于组织间的无色类结晶体。
化学成分 白僵蚕含蛋白质、草酸铵,并含赖氨酸(lysine),亮氨酸(leu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等17种氨基酸,镁、钙、锌等28种元素,以及变态活性融激素、促脱皮甾酮和一种色素3-羟基犬尿素(3-hydroxy kynurenine),6-N-羟乙基腺嘌呤(6-N-hydroxy ethyl adenine)。白僵菌菌体含软白僵菌素(tenellin),白僵菌黄色素(bassianin),在培养中氮源顶替竭时,这种色素迅速积累。还含多种环缩醇酸肽类(cyclodepsipeptide)成分:白僵菌环四肽(bassianolide),白僵菌环三肽(beauverilide)A和B,白僵菌环缩醇酸肽(beauverolide)A、B、Ba、C、Ca、D、E、Ea、F、Fa、H、I、Ja、Ka;脂肪酸酰胺成分:棕榈酰胺(palmitamide),硬脂酰胺(stearamide);哌嗪-2-5-二酮(piperazine-2-5-dione)类成会:环(L-异亮氨酸-L-缬氨酸)二肽[cyclo(L-lle-L-Val)],环(L-异亮氨酸-L-异亮氨酸)二肽[cyclo(L-Ile-L-Ile)],环(L-丙氨酸-L-脯氨酸)二肽[cyclo(L-Ala-Pro)];类脂(lipid)成分,其中脂肪酸的组成主要是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少量的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此外,白僵菌至少能分泌三种水解酶即脂酶(lipase),蛋白酶(protease)和甲壳质酶(chitinase),能促进穿通受染幼虫表皮,还能合成溶纤维蛋白酶(fibrinolysin),并能利用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草酸铵(ammonium oxalate),枸橼酸铵(ammonium citrate),酒石酸铵(ammonium tartarate)作为氮源,但不能有效地利用无机氮化合物。白僵菌除感染家蚕外,还侵袭玉米螟(Pyrausta nubialis)、蜡蛾(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并从中分离出高相对 分子质量的昆虫毒素和环肽类昆虫毒素物质白僵菌素(beauverrician);还含甾体11α-羟基化酶系,用于合成类皮质激素(corti coids)。
药理作用 1.抗惊厥作用:10%煎液2g/kg给小鼠口服,对硝酸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有明显的对抗作用。由市售白僵蚕、蝉蜕等组成的合剂(即五虎追风散的煎剂)能降低士的宁、戊四氮、可卡因,烟碱等引起小鼠惊厥的死亡数。人工白僵蚕煎剂亦有对抗士的宁所致的小鼠惊厥的作用。
2.催眠作用:醇水浸出液对小鼠和兔有催眠作用,小鼠口服0.5g/20g,皮下注射0.25g/20g,约等于50mg/kg苯巴比妥皮下注射的催眠效力。
3.僵蛹的药理作用:僵蛹对抗小白鼠由硝酸士的宁引起的惊厥,效果是明显的,结果与白僵蚕一致。在降低死亡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僵蛹与白僵蚕的结果一致。两个结果中僵蛹都略优于白僵蚕。此外,僵蛹尚能抑制小白鼠肉瘤-180(需进一步肯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虽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由于,僵蛹来源方便,故可用以代替白僵蚕。
4.原蚕蛾的药理研究:原蚕蛾的毒性甚低。对未成年雄性小鼠体重增长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增加去势小鼠和去势大鼠的前列腺一贮精囊、包皮腺的重量,表明具有雄激素样作用。
毒性 用体重18-22g小鼠,雌雄各半,分为5组,每组10只,以不同剂量的僵蛹水剂灌胃,观察24小时内各组动物死亡数,按Miller及Trainter法求出其半数致死量为44.5±1.4g/kg。剂量在35g/kg时开始出现毒性症状,表现为活动逐渐减少,伏地不动,部分物出现紫绀,10只动物中有一只死亡。
炮制 1.白僵蚕:拣去丝毛,洗净灰土,晒干。
2.炒僵蚕:用麸皮撒于热锅中,候烟冒起,倒入僵蚕,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僵蚕100斤,用麸皮10斤)3.《雷公炮炙论》:凡使白僵蚕,先须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蚕桑涎出如蜗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以布净拭蚕上黄肉毛并黑口甲了,单捣,筛如粉用也。
4.《日华子本草》:入药除绵丝并子尽,匀炒用。
性味 味辛;咸;性平
归经 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主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瘰疬;痄腮;风疹;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 ;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1.《药性论》: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薢。
2.《本草经疏》:凡中风口噤,小儿惊痫夜啼,由于心虚神魂不宁,血虚经络劲急所致,而无外邪为病者忌之。女子崩中,产后余痛,非风寒客入者,亦不宜用。
3.《本草新编》多服则小腹冷痛,令人遗溺,以其性下行而成寒也。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白僵蚕,《本经》味咸,《别录》辛平无毒,然详其用,应是辛胜咸劣,气微温之药也。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厥阴为风木之位,主藏血,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风热乘肝脏也,产后余痛,风寒入血分也,辛能祛散风寒,温能通行血脉,故主如上诸症也。肺主皮毛,而风邪客之,则面色不光润,辛温入肺,去皮肤诸风,故能灭黑gan及诸疮瘢痕也。男子阴疡,风湿浸淫也,辛平能散风热,兼能燥湿,是以主之。
2.《药性论》:《日华子》、苏颂、元素皆取其性属阳,风热为阳邪,能入皮肤经络,发散诸邪热气也。
3.《本草求真》:僵蚕,祛风散寒,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故书载能入肝兼入肺胃,以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是皆风寒内入,结而为痰。合姜汤调下以吐,假其辛热之力,以除风痰之害耳。又云能治丹毒瘙痒,亦是风与热炽,得此辛平之味,拔邪外出,则热自解。
4.《本草思辨录》:白僵蚕,味辛气温而性燥,故治湿胜之风痰,而不治燥热之风痰。小儿惊痫夜啼,是肝热生风,又为痰湿所痼而阳不得伸,是以入夜弥甚。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至男子阴疡,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无他奥义。
5.张寿颐:凡小儿惊痫夜啼,多属胎火上壅,郁热不通,宜降宜清,庶乎有豸。《本经》以僵蚕为是症主治,其为清肃降火之义,盖亦可想而知。《别录》以治崩中赤白,则为下焦郁热而设,清降之意,尤其昭然若揭。可知六朝以上是药主治之大旨,并不以为祛风解表之品。
摘录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虫鱼 >> 白僵蚕

味咸。
主小儿惊痫夜蹄,去三虫,减黑皯,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生平泽。
《名医》曰:生颍川,四月取自死者。
案《说文》云:蚕任丝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
《博物志》云:蚕三化,先孕而后交,不交者亦生子,子后为,皆无眉目,易伤,收采亦薄,玉篇作僵蚕,正当为僵,旧作殭,非。


《雷公炮炙论》白僵蚕

雷公云∶凡使,先须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蚕桑涎出,如蜗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以布净拭蚕上黄肉毛,并黑口甲了,单捣,筛如粉用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虫鱼部 >> 白僵蚕

味咸辛,性微温,有小毒,入心肝脾肺四经。主风温口噤失音,疔毒风痰结滞,皮肤风动如虫行,小儿惊痫夜啼,女子崩中赤白,止阴痒,去三虫,灭黑点。米泔水浸去涎,炒去丝用。恶茯苓、茯神、萆?、桑螵蛸、桔梗、雄蚕蛾,性热,主固精强阳,交接不倦。
按∶丹溪云∶白僵蚕属火而有土与金水,心肝脾肺之所由入也。凡使须头番者力倍,蚕蛾亦然。
雷公云∶凡使先须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蚕桑涎出如蜗牛涎浮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以


《千金翼方》虫鱼部 >> 白僵蚕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病,灭诸疮瘢痕。生 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中湿有毒,不可用。


《本草经集注》虫兽中品 >> 白僵蚕

味咸、辛,平,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治男子阴疡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
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即曝燥都不坏。今见小白色,似有盐度者为好。末以涂马齿,即不能食草,以桑叶拭去乃还食,此明蚕即马类也。(《大观》卷二十一,《政和》四三○?


《新修本草》虫鱼中 >> 白僵蚕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疗男子阴疡病。
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即曝燥都不坏。今见小白色,似有盐度者为好。
末以涂马齿,即不能食草,以桑叶拭去乃还食,此明蚕即马类也。
〔谨案〕《别录》云∶末之,封疔肿,此白僵死蚕,皆白色,陶云似有盐度,此误矣。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白僵蚕

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风痰之病。去三虫,风气所生之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能去皮肤之风斑,令润泽。男子阴疡病。下体风湿。
蚕,食桑之虫也。桑能治风养血,故其性亦相近。僵蚕感风而僵,凡风气之疾,皆能治之,盖借其气以相感也。僵蚕因风以僵,而反能治风者,何也?盖邪之中人也,有气而无形,穿经透络,愈久愈深,以气类相反之药投之,则拒而不入,必得与之同类者,和入诸药,使为乡道,则药力至于病所,而邪与药相从,药性渐发,邪或从毛空出,或从二便出,不能复留矣,此即从治之法也。风寒暑湿,莫不皆然,此神而明之之道,不专恃正治奏功也。


《本草衍义》卷十七 >> 白僵蚕

然蚕有两三番,惟头番僵蚕最佳,大而无蛆。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其蚕蛾则第二番者,以其敏于生育。


《汤液本草》虫部 >> 白僵蚕

味咸,辛平。无毒。
《本草》云∶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生 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


《本草蒙筌》虫鱼部 >> 白僵蚕

味咸、辛,气平。升也,阴中阳也。属火,有土与木,得金气僵而不化。无毒。一说∶性温,有小毒。在人家蚕箔中,取僵直自死者。勿令中湿,犯则弃之。(中湿有毒故勿用。)务择白色成条,炒去丝绵及子。恶茯苓、萆 ,暨桔梗、桑蛸(桑螵蛸。)逐风湿殊功,口噤失音者必用;拔疔毒极效,肿突几危者急敷。(为末敷之。)主小儿惊痫夜啼,治妇人崩中赤白。止阴痒,去三虫。灭黑 及诸疮瘢痕,面色令好;散风痰并结滞痰块,喉痹使用。(丹溪云∶治喉痹取其火中清化之气,以从治相火散浊逆结滞之痰耳。)驱分娩罢余疼,解伤寒后阴易。 茧内变化,名原蚕蛾。气温味咸,略有小毒。盖原释再字,乃重养晚蚕。入药务择雄蛾,以其敏于生育。折去翅足,微火炒黄。合散为丸,随宜使用。强阴道(阴痿必用。)交接不倦,益精气禁固难来。敷诸疮灭瘢,止尿血暖肾。 蚕沙即屎,其性亦湿。
治湿痹瘾疹瘫风,主肠鸣热中消渴。 又有蚕退,用宜烧灰。多治血风,甚益女妇。
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疔肿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龈上,口疮灰敷患间。又治邪祟风癫,灰调酒下立愈。《本经》又曰∶近世医家多用蚕退纸,(是初出蚕壳在纸上者。)东方诸医惟用蚕蜕皮。(此蚕欲老眠,起所蜕皮也。)二用较之,东人为正。须微炒过,堪入散丸。蚕茧烧研酒调,立使肿痈透孔。一茧一孔,功同茅针。若煎汤液服之,杀虫止泻立效。缫丝汤瓮贮,埋土内年深。消渴病来,急宜取饮。引清气上朝口舌,降相火下泄膀胱,因属火有金之用故也。


《冯氏锦囊秘录》虫鱼部 >> 白僵蚕

夫蚕属阳,其僵者又兼金水之化,故味咸、辛、气微温、无毒,入足厥阴,手太阴。少阳经。辛能祛散风寒,温能通行血脉,辛温复能散风燥湿,所以入脏而疗痛中阴痒,风痰结滞喉痹,口噤中风痰壅。惊痫夜啼,在皮肤而疗疔肿诸疮,黑 ,瘢痕,面色令好,内而痰结,外而皮肤,为血为痰为风为湿为热,一切诸症也。一蚕蜕,如蝉蜕、蛇蜕之类各因其本质以为用,且得蚕气之余,故能治血风诸病,血热则生风,妇人以血为主,故尤益妇人也。近世以之疗痘疹,去目中翳障,其义犹蝉蜕也。原蚕砂,即晚蚕所出屎也。味辛甘、气温、无毒。肠鸣者,水火相触也,甘以和之,消渴者,中气燥热也,辛以润之,蚕属火,食而不饮,故其性燥,燥能胜湿祛风,故用以炒黄,袋盛浸酒,去风缓不随,皮肤顽痹,腹内宿冷瘀血,腰脚冷痛,炒热熨偏风筋骨瘫痪等症。原蚕蛾,乃是晚蚕第一番出者,其子再复出者,为二蚕,此二蚕之种,其蛾性最淫,出茧便媾,味咸,气温热。故能强阴益精,令交接不倦也。《日华子》,主壮阳事,止泄精尿血,暖水脏,盖取其性淫,助阳,咸温,入肾之功耳。故《千金方》治丈夫阴痿不起,未连蚕蛾二升,去头翅足,炒为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夜服二丸,可御十女,须以菖蒲酒止之。
白僵蚕,逐风温殊功,口噤失音必用,拔疔毒极效,肿突几危急敷,中风痰壅,四肢搐搦,皮肤风痒。瘰 诸疮,小儿惊痫夜啼,妇人崩中赤白,止阴痒,灭黑 诸疮瘢痕,面色令好,散风痰,结滞痰块,托痘疮喉痹使开,驱分娩罢余痛,解伤寒后阴易。
原蚕蛾系二蚕者,其性最淫,出茧便媾,取未交雄者佳,入药微火炒黄,任合丸散,强阴痿,交接不倦,益精气禁固难来,健于媾精,敏于生育,敷诸疮灭瘢,止尿血暖肾。
蚕砂,即屎。治湿痹瘾疹瘫风,主肠鸣热中消渴,炒黄浸酒,治风湿为疾,麻油调敷,治烂弦风眼,蚕退,用宜烧灰,多治血风,甚益女妇,止带漏崩中,赤白痢疾,除肠风下血,吐衄鼻洪疔胀,取灰敷牙疳,加麝贴牙宣,灰擦齿上口疮,灰敷患间,又治邪崇风癫,灰调酒下立愈。蚕茧,烧灰酒下,立使肿痈透孔,一茧一孔,功同茅针,若煎汤液服之,杀虫止泻并效。缫丝汤,瓮埋土内年深,消渴病来急宜取饮,引清气上朝口舌,降相火下泄膀胱。
主治(痘疹合参) 白僵蚕,属火,有土与木,得金气僵而不化,须白色成条,酒净炒用。治凉风痰热,四肢搐搦,除风热,解毒发痘,和血贯浆定疡,拔疔毒极效。


《证类本草》白僵蚕

(白僵蚕_图缺)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音亦)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生颖川平泽。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湿陶隐居云∶人家养蚕时,有合箔皆僵者,即暴燥都不坏。今见小白色,似有盐度者为好。
末以涂马齿,即不能食草,以桑叶拭去乃还食,此明蚕即马类也。唐本注云∶《别录》云,末之,封疔肿,根当自出,极效。此白僵死蚕,皆白色,陶云似有盐度,此误矣。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用僵死白色者,再生一生俱用,今所在有之。药性论云∶白僵蚕,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 ,有小毒。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与衣中白鱼、鹰屎白等分,治疮灭瘢。日华子云∶僵蚕,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小儿客忤,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入药除绵丝并子尽,匀炒用。又云∶蚕蛹子,食,治风及劳瘦。又研,敷蚕,恶疮等。
图经曰∶白僵蚕,生颖川平泽,今所在养蚕处皆有之。用自僵死白色而条直者为佳。四月取,勿令中湿,湿则有毒,不可用。用时仍去绵丝及子,炒过。今医家用治中风急喉痹欲死者,捣筛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下喉立愈。又合衣鱼、鹰屎白等分为末,面膏和涂疮瘢疵,便灭。
雷公云∶凡使,先须以糯米泔浸一日,待蚕桑涎出如蜗牛涎浮于水面上,然后漉出,微火焙干,水服五分匕。日三,十日瘥。千金方∶治大风半身不遂。蚕沙两硕,熟蒸,作直袋三只,各受七斗,热盛一袋着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根据前法数数换,一日不禁,瘥。又,须羊肚酿粳米、葱白、姜、豉、椒等烂煮热吃,日食一枚,十日即止。肘后方∶治背疮弥验。以针挑四畔,白僵蚕为散,水和敷之,即拔出根。经验后方∶下奶药∶白僵蚕末两钱,酒调下,少顷,以脂麻茶一钱热投之,梳头数十遍,奶汁如泉。斗门方治卒头痛。白僵蚕碾为末去丝。以熟水下二钱匕,立瘥。博济方∶治喉闭。如圣散子∶白僵蚕、天南星刮皮等分,并生为末。每服一字,以生姜小可,只敷唇上,立瘥。胜金方∶治风痰。白僵蚕七个,直者细研。以姜汁一茶脚,温水调灌之。又方∶治风痔忽生,痔头肿痛,又忽自消,发歇不定者是也。白僵蚕二两,洗锉,令微黄为末,乌梅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姜蜜汤下五丸,空心服之。杨氏产乳∶疗野火丹,从背上焙令黄色,细研为末。用酒服之,立瘥。又方∶主偏、正头疼并夹脑风,连两太阳穴疼痛。
以白僵蚕细研为末,用葱茶调服方寸匕。小儿宫气方∶主小儿口疮通白者,及风疳疮蚀透者。
以白者。以白僵蚕二枚为末,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即瘥。斗门方∶主黑 ,令人面色好。用白僵一切金疮。以白僵蚕不以多少,炒令黄色,细研为末,敷之立愈。又方∶治中风急喉痹欲死者。
用白僵血不止。以衣中白鱼、僵蚕等分,为末。以井花水服之,日三服,瘥。又方∶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及小儿客忤,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以白僵蚕七枚为末,用酒调方寸匕,立效。
衍义曰∶白僵蚕,然蚕有两、三番,唯头番僵蚕最佳,大而无蛆。治小儿惊风,白僵蚕、蝎梢其蚕蛾,则第二番者,以其敏于生育。


《顾松园医镜》虫鱼部 >> 白僵蚕

〔辛咸微温,入肺、肝二经。洗净焙。去丝及黑口研。〕治中风失音,〔祛风化痰之功。〕祛皮肤风痒。〔风邪客于皮肤,故痒如虫行,辛能入肺散邪故也。〕能疗男子阴疮,〔风湿侵淫,则生阴疮痒痛。散风而又能燥湿,故主之。〕可理小儿惊痫,〔惊痫夜啼,因风热乘肝所致者宜之。
〕瘰 能消。〔散结化痰故也。〕雀斑可灭。〔以风邪客于皮肤,故面生黑斑诸疮,斑痕并用之。〕长于祛风化痰。小儿惊痫夜啼,由心虚神魂不宁,血虚经络劲急所致,及类中失音,非因外邪者均忌。。


《本经逢原》虫部 >> 白僵蚕

咸平无毒。色白者良,入药惟取直者,为雄,去黑口及丝,炒用。
《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痒病。
发明 僵蚕,蚕之病风者也。功专祛风化痰,得乎桑之力也。《本经》治惊痫,取其散风痰之力也。去三虫,灭黑 ,男子阴痒,取其涤除浸淫之湿,三虫亦湿热之蠹也。凡咽喉肿痛及喉痹用此,下咽立愈。其治风痰,结核,头风,皮肤风疹,丹毒作痒,疳蚀,金疮疔肿,风疾,皆取散结化痰之义。


《本草从新》化生类卵生类等 >> 白僵蚕

轻、宣、去风化痰.
咸辛平.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故能治风化痰.散结行经.(蚕病风则僵、故因以治风、能散相火逆结之痰.)其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入肺肝胃三经.治中风失音.头风齿痛.喉痹咽肿.(炒为末、姜汤调下一钱、当吐出顽痰.)丹毒瘙痒.(皆风热为病.)瘰 结核.痰疟血病.崩中带下.(风热乘肝.)小儿惊疳.肤如鳞甲.(由气血虚、亦名胎垢、煎汤浴之.)下乳汁.灭瘢痕.诸证由于血虚.而无风寒客邪者.勿用.以头蚕色白条直者良.糯米泔浸一日.待桑涎浮出.焙干、去丝及黑口.捣用.恶萆 、桔梗、茯苓、桑螵蛸.(一切风痰、白直僵蚕七个、细研、姜汤调灌之、酒后咳嗽、蜜调末、服一钱.)
蚕蛹、炒食.治风及劳瘦.为末饮服.治小儿疳瘦.长肌肉.退热除蛔虫.煎汁饮.止消渴.研敷 疮恶疮.(吴瑞曰∶缲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孙思邈曰∶ 犬咬者、终身忌食、发则难免.)蚕茧、甘温.能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止消渴.(蚕与马、并属午、为离主心、作茧退藏之际、故缲丝汤饮之、能抑心火而治消渴.)痈疽无头者.烧灰酒服.(服一枚、出一头、二枚出二头.)


《得配本草》虫部(卵生类十三种) >> 白僵蚕

恶桔梗、茯苓、茯神、萆 、桑螵蛸。
咸、辛、微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足厥阴经。平相火逆结之毒痰,治风热乘肝之恶疟,祛皮肤风若虫行,疗风温痰结口噤,治小儿惊疳,止妇人崩带。得生矾、枯矾、姜汁,治喉风。得姜汁,治一切风痰。
得葱、茶,治头风。得冰、硼,治喉痹。(加牙硝更好。)配乌梅,治肠风下血。合蛇蜕,浴小儿肤如鳞甲。浸白马尿,治腹内生龟。调皂角水,擦牙虫。取僵直者为雄蚕,折断腹内黑而光亮者真。糯米泔浸去涎,漉起焙干,拭净黄白毛口甲,炒研用。酒净炒亦可。
无风邪者禁用。
蚕茧
已出蚕蛾者
甘,温。烧灰酒服,出痈疽头,疗二便血。煮汁服,除蛔虫,疗反胃。
蚕退纸
甘,平。疗痘疹,祛目翳。入麝香,蜜和,敷疔毒口疮,疗热淋如血。酒水调服,治邪祟,止崩带,除痢疾,祛肠风。
炒炭存性。
雄蚕蛾
咸,温。有小毒。气热。固精强阳。止尿血,敷诸疮。
去头、足、翅,制法同僵蚕。肾火盛者禁用。
蚕沙
制 砂、焰硝、粉霜。甘、辛,温。去风湿,熨痈缓。得醇酒,熨风痹。(酒三斗,蚕沙五斗,蒸熟,铺席上令患者就卧,浓覆之取汗,令头面露出,以防昏闷。如不愈,间日再如法治之,至愈而止。)合独活,治支节不遂。调麻油,敷烂弦风眼。
淘净晒干用。去风湿,酒拌炒用。


《本草思辨录》白僵蚕

蚕者食桑之虫,桑能去风,蚕性故近之;且感风而僵,更于感风之病为宜,味辛气温而性燥,故治湿胜之风痰,而不治燥热之风痰。朱丹溪谓从治相火,散浊逆结滞之痰者正合。
汪庵删去从治字,而以为散相火逆结之痰,则其视僵蚕为何如药矣。
小儿惊痫夜啼,是肝热生风,又为痰湿所痼而阳不得伸,是以入夜弥甚。僵蚕劫痰湿而散肝风,故主之。至男子阴疡、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无非厥阴之风湿为患,无他奥义。
邹氏谓蚕食桑而有津液留于中,又解之为释泥淖塞漏卮,不特于僵蚕燥湿去风之义背,据其所言,亦不免自相矛盾。


《本草崇原》白僵蚕

气味咸辛平,无毒。主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痒病。
(蚕处处可育,而江浙尤多,蚕病风死,其色不变,故名白僵,僵者死而不朽之谓。
《乘雅》云∶今市肆多用中温死蚕,以锻石淹拌,令白服之,为害最深。若痘疹,必燥裂黑不可不慎也。)
僵蚕色白体坚,气味咸辛,禀金水之精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金能平木,故主治小天运环转,则昼开夜合,故止小儿夜啼。金主肃杀,故去三虫。水气主灭黑 而令人面色好。金能制风,咸能杀痒,故治男子阴痒之病蝉蜕、僵蚕,皆禀金水之精,故《本经》主治大体相同。但蝉饮而不食,溺而不粪。蚕食而不饮,粪而不溺,何以相同。《经》云∶饮入于胃,上归于肺。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是饮是食虽殊,皆由肺气之通调;则溺粪虽异,皆禀肺气以传化矣。又,凡色白而禀金气之品,皆不宜火炒。僵蚕具坚金之体,故能祛风攻毒。若以火炒,则金体消败,何能奏功。后人不体物理,不察物性,而妄加炮制者,不独一僵蚕已也。如桑皮炒黄,麻黄炒黑,杏仁、蒺藜皆用火炒。诸如此类,不能尽述,皆由不知药性之原,狃于习俗之所致耳。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中品 >> 白僵蚕

味咸辛,平,无毒。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药性论》云∶有小毒。治口噤,发汗。日华子云∶治中风失音,一切风疾,小儿客忤。蚕蛹子∶治风及劳瘦。恶∶桑螵蛸、桔梗、茯苓、茯神、萆 。


《名医别录》卷第二 >> 白僵蚕

味辛,平,无毒.主治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生颖川.四月取自勿令中湿,湿有毒,不可用.又,末之,封丁肿,根当自出,极效.
《本经》原文∶白僵蚕,味咸.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 ,令人面色好,男子阴疡病.生平泽.


《本草撮要》虫鱼鳞介部 >> 白僵蚕

味辛咸.入手足厥阴阳明经.功专疗风痰.得白马通治症瘕.得冰片硼砂牙硝治诸喉风.煎汤浴治小儿肤如鳞甲.以蚕七个研细.姜汤调灌.吐一切风痰.无风寒客邪者勿服.恶萆 桔梗茯苓桑螵蛸.蚕蛹炒食.治风及劳瘦.蚕茧甘温.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升止渴.痈疽无头.烧灰酒服一枚即出头.黄丝绢得白芨能接断肠.得丹皮白芨治产妇脬损.得棕榈贯仲京墨荷叶四灰.治妇人血崩.裤裆烧灰.治阴阳易.女用男.男用女.


《药性切用》虫部(化生 卵生 湿生) >> 白僵蚕

即僵蚕。咸辛性平,入肺、肝、胃而祛风化痰,散结行经。为中风失音、痧疹不透炒去丝用。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主治指掌 >> 白僵蚕

白僵蚕,味咸辛平,性微温无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二∶去皮肤风动如虫行;主面部 生如漆点。


《本草乘雅半偈》白僵蚕

(本经中品)
【气味】咸辛平,无毒。
【主治】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黯,令人面好,男子阴痒病。
【核】曰∶白僵蚕,蚕病风死,其色自白,死且不朽也。今市肆多用中温死蚕,以锻石淹拌令白,服之为害最深。若痘疹必燥裂黑陷,若疮毒必黑烂内攻,不可不慎也。修治,用糯米泔浸一日,俟桑涎吐出,浮水上者,即掠去之,洗净漉起,微火焙干,净布拭去黄肉、毛,并黑口甲,捣筛如粉。
【 】曰∶蚕,昆虫也。见明则食,食而不饮,三十日乃化。有引日多与少者,此寒温饥饱之为修短耳。三眠三起,起如卫气之出行阳道,眠如卫气之入行阴道,三十日大眠,则卫道已周,周则变而化,吐丝为经矣。不化者,风白为僵,故象形从治,内逆而为惊痫夜啼,伏匿而为三虫鬼疰,外显黑黯而不明,囊壳欲蜕而作痒者,此皆不能从蒸及变,顺之使出以从化也。淮南子云∶蝉饮不食,蚕食不饮,饮滋经气,食益经隧,咸从任督,四布经络,变化相同,功能亦一也。